“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赐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太祖见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老和尚忽见太祖发声大笑,大吃一惊,还道惹恼了太祖,大惊失色之下,急忙站了起来,惊恐的对太祖道:“好汉息怒,老衲刚才若言语多有得罪之处,还望好汉大人有大量,放过这座寺庙!”
谁知太祖连看也没看老和尚一眼,起身来,缓步朝禅房走了去。
老和尚见太祖朝禅房走去,心中大喜,急忙收起了惶恐之心,鄙视的朝太祖望了一眼,谁知就在这时,太祖忽然哈哈大侠了两声,声响在若大的大殿之内显得极为豪迈,老和尚再次惊恐不已,就在这时,蓦的里,太祖反身大步走到了老和尚面前,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快速的将剑架在老和尚的脖子上!
这下变故,大出老和尚意料之外,登时大惊失色,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哭着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好汉饶命!”
太祖望着地上磕头如同捣米一般的老和尚,轻蔑的笑了笑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如此害怕!如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现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言毕,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
惊恐无比的老和尚这时才发现,眼前的这个面貌丑陋的人,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老和尚摸了把汗,慌忙从地上爬了起来,冲这太祖的身后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好汉尊姓大名?”
太祖听罢,冷哼了一声,忽然转身轻蔑的望了一眼兀自颤抖的老和尚,一言不发的抽出宝剑,再次朝老和尚走了过来!”
听到此处,张耀忍不住的‘啊’了一声,吃惊的道:“太祖不会是真的杀了那个老和尚吧?倘若真是那样的话,那太祖也?”
穆清继续道:“太祖走到老和尚面前,望了一眼浑身颤抖的老和尚一眼,忽然转身走到了一处墙壁之上,手腕一运劲,对着墙壁一剑代笔,写下了一首诗。写完后,太祖一眼不发的转身回到了禅房。
“墙壁写的是什么诗啊?”尹俊好奇的道。
穆清道:“惊魂未定的老和尚待太祖走远,才大着胆子接着大殿的灯光看到了墙上的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老和尚读罢,见诗句之中时刻透露出王者之气。大惊失色。”
“活该,谁让老秃驴老狗眼看人低,碰到了太祖,就得好好整治整治他,要不然他怎知人不可貌相人,海水不可斗量,常言道的好:“休嫌貌不扬,白璧璞中藏。诚能知美中有恶,恶中有美,相术不减姑布子卿矣。”相术只人都知道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而是善于发现璞中之璧!这老和尚如此看重相貌,碰到太祖自然有些苦头吃了啰!”张耀笑嘻嘻的说。
穆清道:”这一夜,老和尚再也睡不着,他越想越觉得那人深不可测,决定第二天找太祖问个清楚,但第二天太祖已悄然离去。”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出自朱元璋的《愤题和尚诘问》,此诗作于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百万大军第二天,乔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全诗充满了王者之气。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穆清继续道:“老和尚见太祖已离去,心中虽仍感惊恐,但也大感放心。但老和尚没想到的是,大祸即将临头。”
尹俊一愣道:“太祖不会是杀了派人杀了老和尚吧?以太祖的秉性,这老和尚如此轻视太祖,虽说不知者无罪,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杀老和尚对太祖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吧?”
一直没开口说话的我,朗声道:“以我看,老和尚虽然无意间看轻的太祖,但太祖也并非是嗜杀成性的人,而且当时正值太祖和陈友谅、张士诚决战之际,太祖疲于战事,故而我猜测太祖走后并没有在来过般若寺,所以老和尚暂时并没有性命之忧。”
穆清道:“唐公子猜测的不错,当时太祖正和陈友谅、张士诚决战,所以第二日太祖走后,便没有再来!”我都被你们说糊涂了,竟然太祖没再来过般若寺,何以穆姑娘说老和尚有性命之忧呢?”尹俊疑惑的问道。
穆清轻轻一笑道:“看来尹公子是一个善忘之人,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老和尚当日轻蔑的太祖,以太祖的秉性,他能如此轻易的翻过此人,只不过当时太祖正疲于战事,无力来惩戒老和尚罢了。
但不久之后,太祖于陈友谅、张士诚决战于长江,混战几年,互有胜败,最后一次在长江决战,太祖大胜陈友谅、张士诚。此后,太祖征战几年,还把异族逐出中国,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真个成了一代开国的君皇。
做了皇帝的太祖,立刻记起了般若寺的老和尚,这一天,太祖又再一次记起曾发生在般若寺的往事,尤其是刻在墙壁上的那首诗,于是就派官兵前往寺中,要录回题诗的笔迹。没想到,墙壁上早就没有皇上的题诗了。皇上的手迹被毁,那还得了?于是,龙颜大怒,即派锦衣卫把寺中的和尚全部都抓到京城来,要斩首示众!”
“啊,这时怎么回事,好端端的诗句,怎么会没有了,难不成是老和尚偷偷的将墙壁上的诗句抹掉了,以老和尚的胆量,就算借他十个胆,想来也不干干啊?难道他不怕太祖回来报仇吗?”尹俊大声道。
张士诚,小字九四,乃泰州人。他自年轻时代起,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这性质与现在派出所所长让亲戚开歌舞厅按脚房一样,不算什么大恶,却无职业“道德”可言。当然,盐铁在封建社会一直是国家严管专卖产品。由此,利润颇丰。手中有了钱,张士诚自然轻财好施,很似《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但乱世大伪,既然他没有杀妻灭子的“气魄”,根本就熬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至正十三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
十五年,由通州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
二十三年,派吕珍进攻安丰,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
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评价:张士诚拖泥带水,犹犹豫豫,表面老奸巨猾,实则目光短浅而夭折。张士诚的心理,很有可能和我们今天在中国商场上,经常在那些聪明的人们那儿看到的一样,如果竞争对手主动提出联合起来做一件事,如果做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对竞争对手也有好处的话,那就宁愿自己不要这个好处,也不能让对方得到好处。于是,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双方共同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外国的--发展起来,再回过头来将他们各个击破。张士诚可能就是这么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