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50

第50章 美国人真能学会中国的传统美德?

第五十章 美国人真能学会中国的传统美德?

背后故事

经济转型,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转型主要指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中国人应更多消费,美国人应更多储蓄。

要中国人更多消费,有困难,但总还有可以实现的潜力;但要美国人更多储蓄,这倒实在是一件难事。许多美国人,工资发下来,还完房贷车贷加必要开支,早已是干干净净的“月光族”。也有节约的美国人,但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喜欢大手大脚花钱。

所以,在美国敦促中国转型的同时,中国其实也可以揶揄一下美国人:你们节俭得起来吗?我们的传统美德,可不是那么好学的。尽管,我们自己可能也在离美德越来越远。

正文

经济转型,现在也算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一个全球热门词语。中美多次召开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永恒议题之一,就是双方经济必须转型。按照一般的看法,中国人必须增加消费、降低出口,美国则正好相反,必须增加出口、降低消费。

降低消费意味着什么?通俗一点讲,就是美国人必须向中国人学习,改变大手大脚的习惯,量入为出,勤俭持家。这在咱们中国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能否真正有效地体现到美国人行动中,我总认为,这是一件很不容乐观的事情。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泰姆普林(Neal Templin)肯定对此有切身的感受。2008年圣诞节期间,他曾撰写过一篇文章,号召美国人勤俭节约过日子。结果是什么?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许多美国读者来信抗议,认为他文章的寒酸味影响了他们过节的心情。

一位读者更是讽刺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明天突然死掉,请不要让你的家人为你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离开他们而感到遗憾,更不要让他们因为你的离开而感到一丝轻松,因为他们从此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这不由让我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但可惜,两者的含义正好截然相反。当然,美国人也不会去读这本苏联共产党人写的书籍。

节俭,还是继续慷慨消费?这确实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关头,许多美国家庭面临的抉择。在现实的压力下,许多美国人选择了前者。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就对我说,经济大环境不佳,加上本身职业“敏感度”高,危机感马上就来,省钱也就自然而来。

陈教授此前出去吃饭,如果就几十美元餐费,考虑到报销手续太过麻烦,他往往就自掏腰包。高级白领,这点小钱,确实也不大在乎。但现在不行了,如果能够报销,陈教授就尽量报销。用他的话说,日常生活,虽还不至于锱铢必较,能少花还是少花为妙。

大教授生活也节俭起来,许多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自然过得更加在意。所以,在超市里,经常就看到拿着各种优惠券找特价商品的老人、妇女,还有不少年轻的先生。这也是没办法,收入减少,失业增加,前景叵测,人们不得不为最糟糕的结果做好准备。许多人也开始改变假期疯狂购物的习惯,比如,将以前丢在一边的东西重新拿出来使用,不少人美国朋友调侃说,自己正在自家衣橱里“购物”。

从数据上看,美国人的储蓄率也正在走高,2009年5月份个人储蓄率达到6.9%,为15年来最高水平。以至于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美国消费者不消费了,经济危机可能更严重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经济是消费驱动型经济,个人消费占到了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消费发动机熄火,美国这辆经济破车自然更难向前。

但我认为,这很可能只是杞人忧天,节俭最多是美国人的权宜之策,不会是美国人向往的美德。不然,Templin先生也不会遭遇读者的抗议了。而在遭到抗议后,Templin也反省认为:确实,艰苦朴素并不总能带来好的结果。比如,他的家人就曾经抱怨,他从超市买来的减价牛排,结果硬得几乎难以下咽;又或者,因为他总是想着尽量省点钱,导致家庭出游往往扫兴而归。

对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来说,突然间节衣缩食,似乎还是外界的想当然之举。看看周末的美国餐馆、商场,很多地方依然人头攒动,人们依然在努力消费。以至于许多国内来的朋友都惊讶说,来时以为美国经济已一塌糊涂,但看到美国人照样生活消费,才知道情况远非如此。

他们的话未必都正确、全面。但美国人当前的压缩消费,离勤俭过日子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许多美国人不过是出于危机下的谨慎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压缩了消费开支。这其实跟经济学中的通胀预期类似,在通胀高涨的时候,人们通胀预期更高,由此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一旦情况出现转折,事态就会迅速好转,美国人自然也会恢复以往的消费习惯。这就跟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人照样喜欢油耗高、动力足的美国车一样。

中国有句俗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西谚则有云:“三代造就一个贵族。”美国人要真正养成节俭的习惯,不下点苦功,或者没有几代人接力棒式的教育,是不大可能的。另外,从美国刺激经济的做法看,不过仍旧是通过刺激消费来推动经济,这虽然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未尝不是对所谓经济转型的一个莫大讽刺!

本文发表于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