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49

第49章 奥巴马打造“岩上之屋”

第四十九章 奥巴马打造“岩上之屋”

背后故事

“新政”(New Deal)名词起源于“罗斯福新政”,是指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苏(Recovery)。正是借助于政府直接干预的“罗斯福新政”,美国最终度过了“大萧条”。

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新的‘新政’”众望所归。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开支计划粉墨登场,但滚滚美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奥巴马的前瞻性眼光。这就归结到他提出的“岩上之屋”理念。

“岩上之屋”的实质,就是奥巴马试图使美国经济全面转型,于是,也就有了美国随后推动的金融改革、医保改革和外界非常关注的美国再工业化。

奥巴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希望由此全面重塑美国经济。但在民主博弈的体制下,他也不乏挫折,他的很多建议也是议而不决,最终不了了之。但假以时日,即使是他的部分改革能够成功,美国也仍能从中获益,其他国家,则不可不察。

正文

2009年执政百日时,突如其来的“猪流感”(后来改作甲型HINI流感)让奥巴马颇有些郁闷——这本该属于他总结政绩、展望未来的当口,因这一突发事件不得不临时变换议题,将如何防治猪流感作为“执政百日”记者会的第一要务。

让奥巴马不待见的猪,则成为美国漫画家的灵感来源。许多国家的储蓄罐都是猪的形状,于是,《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漫画就画了一只破碎的陶猪储蓄罐,可怜,其中没有几枚硬币。其他钱都跑哪儿去了?旁边的注释是,都给奥巴马去抢救银行了。

目前的流感,不过是奥巴马“百日新政”的插曲。但经不起摔的陶猪储蓄罐,则肯定是奥巴马心头之痛。因为他执政之下的美国经济,与这个储蓄罐何其相似!

怎么办?奥巴马的对策,就是借此打造一个摔不坏、砸不烂的储蓄罐,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建造一个“岩上之屋”。日前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

奥巴马事后解释,美国必须重建经济的基础。在过去10年,40%的美国企业利润来自金融领域,这是不可持续的;美国经济必须深刻转型,政府将通过制定新的教育、医疗卫生、能源计划,为经济新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在奥巴马的“百日新政”中,动辄数千亿的开支项目固然吸引眼球,但其实,他的“岩上之屋”理念则最具前瞻性。奥巴马正以这次危机为突破口,使美国经济进行深刻转型,其结果,不仅对美国经济,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以总额7870亿美元的奥巴马“新政”为例,其中很多是短期的刺激经济行为,但更不乏长远着眼之举。比如,“新政”中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这也将是自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州际公路建设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医学、数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投资,用奥巴马的话说,也是美国历史上投入最大的一次,将促进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突破”。

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奥巴马认为,在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下,对新能源的开发将诞生一个全新产业,并为美国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更重要的,这将增强美国能源安全,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变,这也可能是“新政”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项目。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我说,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时,应该目光长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也对我坦言,“当前危机带来了破坏,但也为以前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突破的机会。我们不能错失这样的时机。”

从目前的一系列措施来看,奥巴马看到了当前挑战中带来的机遇,并正在努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华尔街日报》助理总编塞布(Gerald Seib)就认为,就如同外界将“邪恶轴心”视作小布什外交政策的总结一样,“岩上之屋”也将成为奥巴马经济政策的代名词。相同的一点是,这两个名词都来自这两位总统的演讲。

当然,在不能全盘推倒美国经济这座危房的前提下,还必须全面加固其岩石地基,难度可想而知;摊子铺得太大,改造过于猛烈,甚至还有造成突然垮塌的可能。所以奥巴马在“执政百日”记者会上也坦言,这需要政府持续不懈的努力。而在改造地基之时,政府也必须小心翼翼。

但我认为,知道必须改造危房,总比自以为是,认为危房安全更为可取。只要不发生灾难性的政策失误,奥巴马至少可以对墙基有所加固,至于他本人,也将会成为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总统而被载入史册,而他的“岩上之屋”,也将成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写入历史教科书。

当然,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必然规律,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杜绝经济危机;不管是“岩上之屋”还是“泥上之屋”,也仍会有遭遇风雨侵蚀以致墙基松动的可能。但有了这次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有了奥巴马洗心革面重新整固,美国这座经济房屋将会更能经受风雨,至少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像陶猪储蓄罐那样易碎了。当美国人开始加固房屋时,其他经济体是否也应该查查自己住房的安危呢?

本文发表于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