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23

第23章 外企老总批评中国为哪般

第二十三章 外企老总批评中国为哪般

背后故事

在中美关系中,波音、沃尔玛、通用电气等美国大企业,被认为一直扮演着“亲华”的角色。无论在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还是在随后抵制美对华保护主义逆流方面,这些企业都为促进中美经贸关系作出了贡献。

所谓“投桃报李”,中国政府也感恩图报,每年赴美签订大额采购合同,很多就是和这些大企业签订。从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上,这些企业也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跨国企业对中国变得颇有微词。

比如,在以往美国国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攻击时,美国商界,尤其是这些美国大企业都起到了积极的反制和缓冲作用。

但在2010年的新一波攻击中,这些对政府有影响力的企业,则大多采取了观望态度。一些专家对我分析说,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不损害这些企业利益,甚至可能还对它们在中国扩张有所裨益;二则是它们认为中国当时对外资政策在收紧,不满之下希望借此迫使中国政府作出更多让步。

这显然是中国外交碰到的新课题。对于它们的不合理要求,中国自然需要断然拒绝;但它们所持的正当理由,中国显然也需要有所回应。这才能形成真正的“共赢”。我注意到,在这些大企业密集“抱怨”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这些企业进行了沟通,并对一些颇受争议的政策进行了微调;温家宝总理也明确表示,要创造公平环境,让外企和中国企业享受同样的公民待遇。

正文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首席执行官(CEO)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在2010年夏天发表了一番对中国颇有微词的言论。据《金融时报》报道,伊梅尔特在意大利的一次商业晚餐会上说,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敌意。他说:“我真的担心中国,我不确定最终他们是否想让我们中任何一家公司赢或取得成功。”

伊梅尔特并且声称,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尼这些资源富裕的国家,并不想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他的这番言论,《金融时报》在报道时也指出,这是“罕见的对中国的全面批评”。《华尔街日报》文章则称,伊梅尔特成为了最近一个批评中国的美国重量级商业领袖。

外企高管对中国批评增加,这是最近一两年中国政府对外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这倒不是说中国不能批评。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政府和无可挑剔的政策,外界有所褒贬很正常。但让我颇感兴趣的,则是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批评的角度和背后的隐情。

按照《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伊梅尔特对中国愤愤不平,是认为“中国正在系统化地攫取他们的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在中国及海外市场上与他们竞争”。其意思大致如下:中国通过国内庞大的市场换取了外国的技术,最后又通过这些技术开始和外企展开竞争,所以,外企难免就会“火大”。

“以市场换技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捷径,在很多场合下,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外国企业获得了市场份额和利润,中国也从中加快了技术的升级换代。以通用电气为例,在去年全球销售额大幅下滑的时候,中国市场却成为利润增长的源泉,销售额达到了53亿美元,比上年激增14%。

通用电气还不满意吗?难道中国只能永远做通用电气的市场,而不能发展自身?

可能也认为己方的言辞存在偏颇,反而对拓展中国市场不利,在《金融时报》发表伊梅尔特演讲内容后,通用电气赶忙发表声明说,伊梅尔特的讲话被“断章取义”了,相关的报道并不属实,而“中国仍是通用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其实,最近一些外国企业高管对中国迭有怨言,大背景是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转型,必然带来整个产业链的调整,竞争势必加剧;而且,中国取消了外企的超国民待遇,而中国企业实力也今非昔比,这自然招致一些很有优越感的外企的不满。

这些外企也应以平常心看待中国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产业升级,公平竞争,这是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外国企业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当然,对中国政府来说,在具体行事时,也须遵守国际惯例,为外企、国企以及民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的运行。

另外,从通用电气“危机公关”指斥媒体断章取义,则让我隐隐看到一些西方人士一贯的“两面派”做法。

对中国来说,既不能对外界的过誉之词兴奋得忘乎所以,也不必对外界的刻薄言辞愤怒得失去理性。如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一样,中国相关的产业政策也肯定会存在一些瑕疵,外界中肯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应该是欢迎的。至于“两面派”,在认清他们嘴脸的同时,其实也不妨一笑置之,正如中国有句俗话所说:“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没人说”;在适度反驳他们上纲上线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批评,更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本文发表于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