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22

第22章 美国是否在狂印美钞

第二十二章 美国是否在狂印美钞

背后故事

我曾参观过华盛顿印钞局,看到美元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过程。美元的出世,需要经过一道道的程序和一重重的关卡,着实来之不易。

但在过去几年,美联储却是一连串的大手笔,动辄可是几千亿美元。这么大的需求量,美国印钞局的生产线来得及吗?

肯定来不及。但如果认为美联储需要钱,还必须等印钞局生产,那也委实小看了美联储的能力。随着电子化生产的发展,美联储其实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几千亿美元便可喷涌而出。

这其实更可怕。毕竟真实的印钞机有产能限制,而电子货币则拥有无限量的可能!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财经政策制定者惊呼:世界进入了真正的“货币战争”——美元急剧贬值,新兴国家货币升值,后者更由此承受通胀暴涨的痛苦。

美元是美国人的美元,美国人输出了更多美元,掠夺了更多的财富。这是当今国际金融格局中的一个无奈事实。这也难怪许多国家都呼吁,要建立一个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天,何时才能来临?美国人会拱手让出特权吗?

正文

在批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外界用得最多的一个嘲讽词语,就是“印钞机”。“商品大王”罗杰斯就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懂经济学,只懂印钞票”。按照他的话说,伯南克的学术生涯,“就是在研究印钞机,给他一台印钞机,他就会使劲地开动”。

更有意思的,则是电视媒体的配合报道,一谈到量化宽松,背景画面十之八九是美国印钞厂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由此,伯南克也有了一个新绰号——“直升机·本”(Helicopter Ben,“本”是伯南克的名),意思是,他的做法就好比从直升机上向地面狂撒钞票。

这里有一个问题,美联储真的是在狂印钞票吗?

如果要准确地说,错!美联储根本没有印钞票。美联储启动了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不假,但美国印钞厂并没有因此加班加点。

伯南克在回应别人攻击时就话锋一转说,人们谈论印钞机,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实质,购债计划不会增加流通货币的数量,不会大幅增加银行存款这一广义货币的数量。

学者出身的伯南克说得比较含糊和晦涩,要深刻理解他话中的玄妙之处,需要进行一番解释。

首先,伯南克说得没错,从美国的金融政策中,我们是看不到真有印钞机在运转。因为购债计划,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借贷融资计划。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金融交易过程。从交易开始到成果结果,简单地说有这样三步:第一步,美联储向金融机构“借贷”它们储存在美联储的资产,比如这些银行的准备金之类;第二步,美联储将这些现金转给国债或其他债券卖出方,以此增加政府和相关的开支的能力;第三步,政府将这些钱花出去,以此刺激经济。

通过这种乾坤大挪移,美联储拥有了债券,市场则拿到了现金。考虑到这些钱本来就冻结在美联储,因此美联储的做法,不过是将这些冻结的钱解冻,让它们真正回归市场。因此,美联储确实没有印制出实打实的美钞来。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外界批评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实际是高看了美联储,它其实也就轻轻点了一下鼠标,通过电子方式将负债表改一下,6000亿美元就横空出世了。

但第二点,伯南克极力撇清量化宽松政策和印钞机的关系,真的就对吗?错!真的印钞机确实没有,但隐形的印钞机却不容否认。

对这个问题,伯南克其实也心知肚明。在以前外界批评不强烈的时候,他就坦陈,美联储的购债计划其实就等同于印钞票。比如,2009年3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税款,各银行在美联储都设有账户,基本上跟你在商业银行有账户是一样的。给银行放贷时,我们只需用电脑在该银行的美联储账户上标出贷款数额就行,这种做法更像是印钞票,而不是借贷。”

隐形的印钞机轰隆隆运转,问题可能比实体印钞机来得更大——后者毕竟有产能限制,前者可拥有无限量的可能!

更何况,事情未必朝最好的方向发展。按照伯南克的说法,美联储投放新的6000亿美元是增加市场流动性,目的是促使美国经济走出目前的低迷状态。其逻辑如下: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刺激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好转→世界经济也受益。

但所谓“每枚硬币都有两面”。量化宽松的另一面则是风险,且是双重的风险。第一重:美联储量化宽松→美元贬值→打击其他国家出口→从而损害这些国家复苏。第二重:美联储量化宽松→“热钱”外溢→加剧其他国家金融动荡→引发新的通胀危机。

因此,对于美国的隐形印钞机,国际社会表现出的不是尊敬,不是感恩,而是愤怒。新兴经济体的态度就不必说了,发达国家同样很不以为然。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嘲讽说:“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一方面却借助印钞机人为压低美元汇率,这种做法很不恰当。”按照朔伊布勒的说法,伯南克的政策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