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05

第5章 乐于省人(3)

妻子说:“晏子虽然身高不到六尺,但毕竟是堂堂宰相,名闻诸侯。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马车上,低头沉思,神情谦虚,毫不故作尊贵;而你虽身高八尺,但只不过是个车夫,却不知道谦虚,赶车时的样子竟那么趾高气扬,就好像你是宰相一样。我不愿和这么骄傲自大的人过日子!”

车夫听完后,知道了自己的毛病,羞愧不已。

从此以后,车夫十分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慢慢地,他终于改掉了那个坏毛病。

对车夫的变化,晏子感到有些奇怪,于是便问他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态度转变得这么快。车夫以实相告。晏子称赞这个车夫能够从善如流,后来推荐他当了大夫。

◎故事感悟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倚仗别人的势力耀武扬威、骄傲自大,应该谦逊平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幸亏车夫有个明事理的妻子,促使他反省自励。

◎文苑拾萃

《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将管仲和晏婴合二为一著《管晏列传》的缘由是因为“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他认为,虽然二人相差两百年,且各自的生活态度不同,一个奢华一个节俭,但二人同为齐国名相,各自辅佐了桓公、景公成就霸业,泽被当代,垂范后世,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司马迁在书中抓住他二人的特点,并选取了典型事例分别描写了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婴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

很显然,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对管仲是在褒扬他的言行一致,君臣和谐的美德,对晏婴是褒扬他的忠义。

孔子反省为马致歉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端木赐(公元前520—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孔子带领弟子到各诸侯国游历,途中马跑丢了,这匹马吃了一个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把马牵回家中拴了起来。孔子于是派善于辞令的弟子子贡前去交涉。

子贡到了农夫那里,言辞谦卑有礼,讲了一番道理,但是农夫听不进去,没有让他牵回马。

子贡回去告诉孔子,孔子猛然有所悟,说:“用人家听不进去的话去说人,就像用太牢(牛、羊、猪俱备的馔肴)招待野兽,用九韶(一种高雅乐曲)之乐让飞鸟欣赏。这是我的错,不是子贡的错。”于是派车夫再次前往交涉。

车夫见到农夫,说:“你耕种的土地,从东海到西海,面积太大了,我们的马走丢了,怎么能不吃到你的禾苗呢!”农夫听后很高兴,将马解下来交给了车夫。

◎故事感悟

交际言辞的巧与拙,不能简单地看是否文质彬彬,合乎什么大道理,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打动人心,达到预期目的,那么就是巧的,否则就是拙的。

◎史海撷英

子贡赎人

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国家不但会报销赎金,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有一天,子贡在外出时赎回了一个在外为奴的鲁国人,却没有去领赏拿回赎金。他本以为会受到孔子的表扬,没想到孔子却说他做错了。

孔子说:“子贡啊,你这种行为很不好啊,为大家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从此以后怕是别人不肯再出钱赎人回来了。”

子贡不解地问孔子:“这是为何?”

孔子说:“你赎了人理应收下国家给予的赎金,你也一样会被认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但现在你不肯要国家的赎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道德高尚,但是别人看到你的这种行为后,谁还再愿意去赎人呢?”

子贡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大家做好事,但是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大家以后再做好事,必然要向子贡学习,不要赎金才叫高尚,但又有谁能这么有钱,并且可以损自己的钱财而不后悔的呢?

所以,孔子才会对子贡的这种行为提出批评,认为他阻碍了大家做好事的热情。

◎文苑拾萃

从人贤子贡

(宋)辛弃疾

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

相知惟有主人翁。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扬雄。

君看当日仲尼穷。

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

鲁哀公扩建宅舍

◎思其始而成其终。——《左传》

鲁哀公(?—前468年),姬姓,名将,为春秋时期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是鲁定公的儿子,在位27年。

鲁哀公嫌宫室狭窄,想向西扩建宅舍。史官直言谏诤,认为向西扩建宅舍是不吉祥的。鲁哀公对劝阻非常反感,大发雷霆,左右大臣多次劝阻都不听。

哀公暗地里向老师宰折瞧征求意见,说:“我想扩建宅舍,可是史官说不吉祥。你认为怎么样?”

宰折瞧知道君主的脾气,就先顺着他说:“天下有三种不吉祥的事,而向西扩建宅舍不在其列。”

哀公听了非常高兴。停了一会儿,哀公又问:“那么,三种不吉祥的事具体内容是哪些呢?”

宰折瞧于是说:“不按照礼义行事,这是第一种不吉祥;嗜欲没有止境,这是第二种不吉祥;不听取强谏,这是第三种不吉祥。”

哀公听了默不作声,陷入深思,翻然悔悟,于是下令停止向西扩建宅舍。

史官以为强谏可以阻止哀公的行为,可是结果是使哀公更加强硬;而宰折瞧没有正面与哀公争辩,采取了委婉的暗示方法,却使哀公翻然改悔。

◎故事感悟

在纷纭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面前,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史海撷英

鲁哀公中计拒谏

孔子在鲁国从政,政绩显著,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齐景公对此深感不安。

梨且对齐景公说:“君王您不用愁,去掉孔子,就像是吹走一根羽毛那样容易。您为什么不用高官厚禄来迎接他呢?我们可以送给鲁哀公一批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使他产生骄横虚荣的情绪。哀公得到这样一批女子后,必然贪恋新欢而懒得处理政事;而仲尼又一定要进行谏诤,结果必定为鲁君拒绝。”

景公说:“很好。”于是命令梨且把16个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送给鲁哀公。

哀公很高兴,并以此为乐,结果懒得处理政事。

孔子进谏,哀公也不听,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而到楚国去了。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再吟

(唐)周昙

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

接下不勤徒好士,叶公何异鲁哀公。

虎会答赵鞅

◎人能每事即使虑终,则必无悔吝之及。——明·钱琦

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先后败范氏、中行氏,拓展封地,奠定了后来建立赵国的基业。

春秋时期,赵鞅任晋国宰相,被世人称为赵简子。

有一天,赵简子出行,路遇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车辆十分艰难地行走着,随行的人都赶紧上前跟着车夫一起推车前行,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个叫虎会的家人却扛着枪在一边唱着歌悠闲地走着,这让赵简子非常生气。

赵简子气愤地冲着虎会嚷道:“你没有看到大家都在卖力地推车吗?为什么还在一旁袖手旁观,我看你根本就不把我这个主人放在眼里,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

虎会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这是侮辱家主。”

赵简子说:“身为我的随从却侮辱我,该当何罪?”

虎会说:“身为随从却侮辱主人,罪该死上加死。”

赵简子问:“死上加死是怎么样的处置方法呢?”

虎会说:“就是自己被处死,老婆、孩子也被处死,就叫死上加死。”

赵简子说:“既然你知道自己罪该死上加死,那我先不处置你,等回去后再好好处置,你先来帮助推车吧。”

虎会没有去推车,却接着说:“不知道主公听说过身为主君侮辱臣下的事没有?”

赵简子回答说:“常言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但身为主君侮辱了臣下,这个倒没听说过要怎么办,你说来听听。”

虎会说:“如果一个主君侮辱了他的臣下,那么这个臣下即便是再足智多谋也不会愿意为主君出谋划策的,再能言善辩的人也不会为主君出使他国,再能征善战的人也不会为主君拼死抵抗敌人……”说到这里,虎会望着赵简子住口不言。

赵简子说:“继续往下说。”

虎会说:“如果一个足智多谋的臣下不再为主君出谋划策,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意为主君出使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与邻国断交了;如果一个能征善战的人不再拼死抵抗敌人,那么这个国家的边境就要遭到侵犯,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听了虎会的话,赵简子感慨地说:“你说得太对了啊!”

从此以后,赵简子再也不动不动就支使着群臣干活了,并且还经常设宴与有勇有谋的大臣欢聚,并把虎会当成贵宾,加以款待。

◎故事感悟

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互相尊重。只有君主尊重臣下,臣下才能竭尽才智辅佐君主。

◎史海撷英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时期,晋文公、晋襄公掌权时,国内的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家族逐渐强大起来。春秋中期,晋国的政局由十余家卿大夫控制。

后来,经过激烈兼并,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 “六卿”。

再后来,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家族又被灭,只剩下赵、魏、韩、智四家了,其中这四家以智家最为强大,却在后来的一次战役中被赵氏家族巧妙地联合韩、魏两家将其灭掉,最终,晋国土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国,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文苑拾萃

《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

要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

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极不寻常,因而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北宫子醒悟

◎善其身,介然,比以自好也。——《荀子·修身》

列子(生卒年不详),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春秋时期郑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主张贵虚。列御寇于《史记》无传,其名散见于《庄子》《管子》《晏子》《墨子》《韩非子》《尸子》《吕氏春秋》等书。列御寇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从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列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宫子与西门子从小在一起游戏玩耍,大一点了,就在同一个学堂里读书。成年以后,又一起出仕求功名。

但是,西门子飞黄腾达,官尊爵厚;北宫子却穷困潦倒,抑郁不得志。两人住在一个城里,可是由于差距悬殊,也渐渐地疏远,不来往了。

一次,北宫子前去拜访西门子。在门房里等了很久,西门子才见他。

北宫子心中窝火,便对西门子说:“我与你同生一世,可是人们只让你显赫;我与你共属一族,可是人们只对你毕恭毕敬;我与你相貌相仿,可是人们只喜欢你;我与你言论相若,可是人们只采用你的言论;我与你一同行事,可是人们只信任你;我与你一同求官,可是人们只让你尊贵;我与你一同务农,可是人们只让你富有;我与你一同经商,可是人们只让你得利。我穿着粗布短衣,吃着粗茶淡饭,住着蓬门筚户,外出时只得步行。而你却身着绫罗貂裘,饱食精米鱼肉,住着富丽宽大的房子,外出时车马前呼后拥。在家时,你轻蔑地嫌弃我;在朝堂上,你毫不掩饰地对我不屑一顾。几年以来,我拜访你时,你久久不愿相见;一同出游时,你也从不愿与我同行。你一点儿也不念及过去的情谊,难道你自认为品德比我高出许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