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04

第4章 乐于省人(2)

《管子》一书共八十六篇,其中有十篇文已佚。全书十六万言,内容可分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管子》内容很庞杂,甚至间有抵牾,文章有很强的法家色彩,包括大量具体的治国方术。《管子》对法律的作用分析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但同时也揉合了儒家思想,例如《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又如《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也有道家思想,例如在《内业章》中就有最古老道教修行的记载。

《管子》也有经济学的观念,《乘马》一章中指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改列法家类。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珍贵资料。

◎文苑拾萃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目不见睫

◎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以后,楚庄王也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

虽然称霸诸侯,但楚庄王却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想趁着越国衰弱之机出兵讨伐,进一步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

但是连年的征战,使得此时楚国的国力大不如从前,军队疲劳、百姓困倦,整个国家怨声载道,这时再去攻打越国,是很危险的。但是对于攻打越国这件事,满朝的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敢直言进谏的,都怕激怒楚庄王,惹来麻烦。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颇受国人尊敬的名为杜子的大夫,为了楚国的长远利益,挺身而出,在上朝的时候力谏楚庄王打消攻打越国的念头。

杜子对楚庄王说:“听说现在大王要发兵讨伐越国,这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说:“我国与越国相邻,我们现在不主动出兵攻打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出兵攻打我们。所以寡人决定讨伐越国。”

杜子又问:“可是大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发兵讨伐越国呢?”

楚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疲弱,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啊!”

杜子说:“大王,恕老臣昏庸,我对这件事很担心。”

楚庄王说:“你担心什么?”

杜子说:“大王,老臣觉得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

楚庄王问:“这话怎么讲?”

杜子回答说:“大王难道不知,我国的军队被秦国、晋国打败后,已经丧失了几百里的国土,这说明我国的兵力正处于疲弱的时期;庄跻在国内造反,官府却连平定的力气都没有,这说明我国的政治混乱。这些足以证明我国政治混乱、兵力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可是大王却要讨伐越国。这不说明智慧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看不见自己的弱点。大王您说是不是?”

听了杜子所说的“目不见睫”的寓言之后,楚庄王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打算。

◎故事感悟

杜子劝说楚庄王要看到自己国家的不足,指出楚庄王行事的弊端,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从来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所以人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史海撷英

春秋五霸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记》(最通行)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辞通》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文苑拾萃

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楚庄王即位之初,并不是一位明君,他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并对一切劝谏的大臣均“杀无赦”,弄得国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看到国家这种情况,一位大臣不得已以隐言进谏,称有一大鸟在楚国的一座山峰高地栖息了三年,整日不飞不鸣,不家都不知此鸟是何方神鸟。

此时正是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他知道大臣是在以大鸟暗讽自己,于是回答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必定惊人。

听到楚庄王如此回答,大家都觉得国家有了希望,一个个欢欣鼓舞。

然而此后数月,楚庄王却没有任何行动,仍然整日寻欢作乐,大夫苏从又冒死再次进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楚庄王要以国家为重。

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楚庄王终于醒悟。他奋发图强,任用贤良,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兵力日益强盛,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由于楚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实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便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比喻人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业绩。

上行下效

◎不思故有感,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二程遗书》

齐灵公(?—前554年),多字谥为齐孝武灵公,姜姓,吕氏,名环,在位期间有名相晏弱、晏婴父子相继辅政,国事清明,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齐灵公喜欢看女扮男装,为晏婴所谏止。

齐灵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嗜好,就是觉得女子穿上男人的衣服后,会显出别样的韵味,常常让宫内的妃子和宫女们脱掉身上五彩的服装换上男人的服装。这样一来,整个宫内的女子们都不爱红妆爱武装,一个个英姿飒爽,让齐灵公好不高兴。

可是时间一长,齐灵公发现,不仅宫内的女子整日女扮男装,上行下效,整个国家的女子也都喜欢上穿男装了,这样一来,男女不分,闹出了不少笑话。

齐灵公立即颁布禁止令,勒令全国女子从今以后,不许再穿男装,在街头巷尾发现有女子再敢女扮男装,任何人都可以撕裂她的衣服,割断她的衣带。

虽说自命令公布以后,很多女子因女扮男装而被撕裂衣服、揪断衣带,可是这种女扮男装的风气依然盛行,屡禁不止。

齐灵公无奈地问晏子道:“我已经严令禁止女子穿男人的服装,为什么这些女子竟不惜冒着被撕裂衣服、揪断衣带的风险而一点也不悔改,依然热衷于女扮男装呢?”

看着一筹莫展的齐灵公,晏子笑了笑说:“大王,您的这个命令只禁止宫外的女子,却对宫内的女子网开一面,这种做法好比挂羊头卖狗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百姓只会明里面遵从,暗地里却依然我行我素。如果大王想改掉国内的这个风气,只有先从宫内做起,严令禁止宫内所有女子再女扮男装,这样才能让宫外的百姓跟着改正,不再女扮男装了!”

看着国内一团糟的风气,齐灵公只好下令禁止宫里女子再穿男装。

果然,不到一个月,国内的女子便没有再穿男装的了。

◎故事感悟

齐灵公禁止女人穿男人的服装,而自己却让宫里的女子穿着,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先从自己做起,下面的人才会效仿。自己都不能严格要求,是没有理由来要求别人的。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所需要反省的。

◎史海撷英

橘生淮北则为枳

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为了羞辱他来显示自己治国有方,在晏子就坐后,就命人安排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

楚王指着犯人问手下:“这是哪国的人啊?犯了什么罪被抓?”

手下回答说:“这是一个齐国人,因为偷窃被抓。”

楚王故作惊讶地问晏子:“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

晏子一看便知是楚王故意给自己难堪,他从容不迫地回答说:“不知大王听过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没有?”

楚王说:“你倒说来听听。”

晏子说:“在淮河以南有一种橘子,其味甘甜无比,淮河以北的人们见了,便想着把这种橘子移到淮北去栽种,谁知道,移植之后,橘子树却变成了枳树,结出来的果子也非常的小,味道苦涩,难以入口,这都是因为两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才出现这种情况。而现在阶下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时并不是一个小偷,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也是因为楚国的风土人情让他产生了偷窃的念头,这种变化和齐国一点关系也没有啊!”

听了晏子的回答,楚王怕接下来又会被晏子出什么丑,只好尴尬地说道:“今日寡人本打算羞辱你一番,却不成想又被你嘲笑了,看来这都是寡人的过错,还请你原谅我吧!”

楚王再也不敢怠慢晏子了,晏子圆满完成了使命,既维护了个人的名声,还保全了齐国的名声。

◎文苑拾萃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晏子春秋》最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记载了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不仅使晏子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也使得书中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晏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自古以来并不被人重视。但是,如能细细品味,深入其中,一定会有所收获。

车夫之妻

◎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宋·王安石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齐国莱地夷维人(今山东莱州市平里店)。春秋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一天,车夫载着他外出办事,经过闹市的时候,正好被车夫的妻子看见了。车夫的妻子看见丈夫坐在马车上,洋洋得意,神气活现,把马鞭挥得很响,好不张扬。妻子很生气。

车夫回到家里,见妻子正收拾东西,要离开他。车夫急了,连忙问妻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