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04

第4章 令狐楚诫子薄葬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蜀·诸葛亮

令狐楚(768—837年),唐代文学家。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曰文。

令狐楚外貌严肃庄重,不可冒犯,而内心宽大厚道,对士人有礼遇。从事政务善于安抚和管理,治理很有成绩,大家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他病重的时候,很多人劝他吃药,他不肯服用,说:“士固有命,何事此物邪?”然后亲自写奏章感谢天子,并招当时身为门人的李商隐帮他一并完成。并告诫儿子们说:“我活着对时世没有什么补益,请不要朝廷给予谥号,不要请求派仪仗乐队,用一辆有布幔的车送葬,铭旗和墓志上不要选写最高的官衔。”到了晚上,燃起烛火的时候,令狐楚坐起与家人诀别,不久离世。

最后,皇帝下诏,尊重令狐楚的遗言,为其做了薄葬。

故事感悟

身为文学家的令狐楚,一生坦荡直率,为人彬彬有礼。连临终时也要早早地将自己的后事交代好,一切从简,可见令狐楚的个性是多么简单、直率,不为世俗所左右。

史海撷英

令狐楚影响历史

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在唐代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令狐绹则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父子俩与当时文坛名家都交游甚密。令狐楚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

幼年的李商隐在父亲去世后,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16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漩涡。

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李商隐做幕僚,到837年(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

文苑拾萃

四六文

四六文,骈文的通行别称。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

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西晋作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骈句成章的短小韵文,为今存可见的较早的四六骈文短章的滥觞。其后,四六骈句大量运用于南朝骈文。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若夫句笔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已以四六骈句为骈文基本句式,但六朝尚无四六文之名。唐人章奏表呈也多用此体。

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骈文句式中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便以四六句为骈文主要特点。晚唐李商隐得令狐楚的传授,擅长骈文,章表奏记,自编成《樊南甲集》,称之“樊南四六”。序中说,“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数六甲之取也”,用古代六博游戏中遇五不行和四方四时,六十甲子计日月时辰,譬喻骈文基本句式为四六句。后又编《樊南乙集》,即称骈文为“四六”。此后,“四六”之称便流行了。到宋代,骈文的四六句格式更为定型,“声律极其精切”(明代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一些评论骈文的专著也往往以“四六”为题,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