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9229500000039

第39章 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研究任务(10)

拿现在来说,地下水开采量大体是1000亿立方米,未来能开采1300亿立方米,还要增加BOO亿立方米的地下水。目前的开发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地下水的超采,比如海河流域一年要超采30—40亿,严重的年份要超采6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一年的超采量也在10 tLD2J2,山东半岛超采量在5 fLD2_t2,辽中南地区超采量在5亿以上,汾河谷地、关中盆地两者相加超采量在7亿以上,四川盆地超采量在3亿以上,雷州半岛超采量在3亿以上。年地下水超采总量约80—100亿立方米。

超采的标准是以绝对合理地下水位为界,低于这个水位就被认为是超采。合理地下水位的标准是,第一不太高、不容易造成地表的次生源次化;第二是不太低,蒸发量对植被合适;第三是位置要适合汛前汛后适合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只要平均地下水位达不到合理的地下水位就认为是超采;还有就是水位持续下降,明显地造成漏斗。

这几个条件综合起来,确定是否超采。

地下水有一个特点,水资源是在流域水循环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水循环的速率不一样。换句话说,水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更新周期不一样。地下水更新最长的,像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循环一周,即参与了海洋循环大陆循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要7000年以上。在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最浅层的,即浅层地下水,周期是1年,成压力水周期是5一18年,越深越慢。对循环周期是5年的地下水,每开采1方地下水,补充的时间要5年,连续10年每年都开采5方,就要花50年的时间补给。

关于南水北调的问题

李强:

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南水北调。

王浩:

简要地说一下。

首先对其必要性没有人怀疑。评论一件事要先建立一个标准。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的财富,传统的看法很简单,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只有制造物才有价值。衡量制造物的价值以总量的多少来看,所以出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社会总产值等指标。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看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出来的总量,而是通过这项社会活动,间接创造的财富有多少、经济效率的高低。总的说,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一元价值论,以制造物为财富。而现在是多元价值论,至少是三元价值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三大资本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再其次是制造物,即传统的经济资本。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占一国财富的70%,自然资本占20%,制造物资本占10%。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本衰减严重,正是由于此,政府才投入于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内涵更丰富。从一元价值观到三元价值观,自然资源确实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了这一价值观念来看南水北调,其目的在于对大部分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扭转,形成自然资源的升值,因此,对南水北调的争议不大。

第二,南水北调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经过山东的东京湖过黄河,一直到天津;中线从湖北的丹江口一直过黄河,在华北的太行山前经过,到北京的燕山地区,在河北的徐水的西黑山100公里处有一个叉道,通到天津,总长1250公里。西线是从长江水系的大渡河水系、金沙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从这三条水系调水至少要100亿立方米到北方。目前达成的共识是,这三条线路都是必要的,互相不能替代的,同时,互相有补偿,即任何两条一起运行的合力都比一条要好。

第三,工程拖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东线的优点在于投资很少,工程很牢靠,任何大的技术问题都没有,工程的布局也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水污染。长江下游的水质不干净,还过准河,准河是污染最严重的,而且是平交过准河,即融合了以后才过。这样,以后污染是最担心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很显明的用户站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依靠专家的判断,得有需求方。水污染是制约东线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东线的运费太高。东线不是自流引水,是提水引水,是在江西都江引水站靠电力提水。提水的净高程是47米,毛高层就超过100米。中国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也不富裕,依靠电力抽水,就目前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电力有富裕,供大于求,但以后就不同了。同时,目前东线的抽水容量还不大。

中线的优点,一方面是水质好,覆盖面大,所有中国长江以北的精华地带都覆盖了。中国的总地势是东低西高,中线是在第一阶地落到第二阶地的最高的点走了一条线,所以能把第一阶地全部覆盖。最大的不利条件是工程风险高,要保持高水质,沿途不和任何一条河相交,得跨过那些河,就要有220座跨河建筑物,每一座跨河建筑物都有工程实施风险。总串联之后,风险相当大,也没有好的实践,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要减少风险,就得加大投资,使得水费更贵。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有膨胀土问题。

水一泡,渠道就会变形。另外还有高填方、高挖方问题。还有自流虽然运行费很低,但有的地方就要控方、填方,超过8米就需控方、填方的路段超过三分之一。再有就是调节能力很差,从丹江口出来后,河水的容量是10亿立方米,流经的时间超过10天途中就可能出问题。还路过暴雨高峰区,太行山前等,雨洪可以避免,但要提高工程造价。还有就是跨黄河地区,过黄河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来说,中线的问题都实际存在,但不是制约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问题最终集中在中线的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东线。东线的水大约一方l元5角,中线的水,至少要一方3元。

西线的是最优的选择,战略性最好。西线的问题是前期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它在8级地震度的地方,搞工程要9级设访。另外要过太大的断层、长遂洞。大口径遂洞,世界上最大的洞是14.1米,而西线有多条12米以上的隧洞。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隧洞大约是30公里,西线最长的要130公里。中间还有断层,一般有l公里宽,而且1000多米深。过断层不是大问题,主要是大遂洞的施工等工程问题。总体来讲,中东西这三条线,中、西线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开工的条件;只是东线受水质所控,中线造价高但有优化线路的余地。

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李强:

第三个问题: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水,但真正对水资源有革命性贡献的,是第二个层面,即通过基因过程、生物过程实现,是整个用水方式、能量获取方式的极大改变。展开讲,生态系统有两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的,一类是有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