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73

第73章 对讲解员发挥再创造能力的认识

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纪念馆),在服务社会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上,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为达成服务社会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博物馆内部建立保管、陈列、宣教三大基本职能部门,“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保管的语言特点就是“铁证如山”的文物。因为文物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是历史的载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是逝去了历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同时文物又为历史研究和历史陈述提供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从而增强了历史研究和历史陈述的客观性、可信性和科学性。没有文物就不成为其“博物馆”。当凝结着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静静地置于博物馆神圣的殿堂时,它是那样的深沉,它象征着悠久、丰富、宏阔的历史,它身上镌刻着历史的脚印,给人以凝重沧桑之感。当南来北往的人们用视觉审视着这些文物时,他们还不能对它的身世、作用、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这时陈列的语言便形象的、直观的、一目了然的担当起它的使命,文字说明、图表、模型、照片、绘画、现代科技等都以各自的特点诠释着大千世界的历史变化与发展。然而,仅仅依靠陈列本身,是不足以把文物所蕴含的信息全部传达给观众的,即使有高超的展示手段,也不可能完全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不可能完全传达文物所承载的丰富信息。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局限,处在静态中的保管、陈列还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各种人群的需要时,宣教讲解这一互动手段便搭起了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讲解员便以文物与历史的代言人出现在博物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第一线,将历史的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于是,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并使被人们誉为“知识的殿堂”、“终生的学校”的博物馆发挥着它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独特作用。

作为“知识殿堂”的主持人,讲解员应以知识为基础,发挥出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时代作用。1996年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在河北、陕西参观考察博物馆时曾指出“讲解人员也要搞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不要受年龄限制,应讲求高知识水平、高文化层次”。1997年在洛阳举行的全国文物系统讲解员比赛时,与会的专家提出要培养“专家型讲解员”。2000年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全国文物局长会上指出:“所有的讲解员都要经过认真的选拔和严格地培训”,同时他还称赞国外博物馆的“白发讲解员”有知识,是专家。作为群众学术组织的宣教专业委员会,多年来一直把学术探讨,人才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把“知识化,学者型”作为对讲解员身份及工作的定位,它科学的把讲解员这一群体的发展方向、工作性质、社会需求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提了出来,也为我们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增添了信心,指明了方向。这样学习、创新、再创造便成为我们从事宣教讲解工作的同志努力的方向。

当直观形象的陈列,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时,它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但它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有限的。据有关专家验证,人的视觉记忆效果为70%,听觉记忆效果为60%,而视听结合记忆效果为86%,所以人们要获得较全面较完整的信息时,就必须要调动视觉与听觉的双向功能,以达到获得与享受的境界,而讲解正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最好手段。讲解员以平等的有感而发的语言艺术把人们带到文物所展示的那个年代。这就要求讲解员必须具备渊博而专业的历史知识,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就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讲解。例如:法门寺博物馆馆藏、陈列文物都是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塔下地宫,是大唐皇室为供养舍利而供奉。所以讲解员不仅要讲出陈列的主题思想、文物的历史年代、用途、制作的工艺流程及美之所在,更重要的是通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和这批美轮美奂的大唐皇室精品,使观众在了解中国古代大唐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了解佛教文化在古印度的形成过程,和其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弘扬,以及唐代八位皇帝六次迎送供养佛指舍利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宗教因素。一般来讲陈列的主题思想、段落说明及其他的辅助陈列品都为讲解提供了系列而详实的史料,但是陈列的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而讲解员要把有限的书面语言延伸、发展,然后用有针对性、通俗的、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传达给观众,这一创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要使知识含量与语言艺术、服务态度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要达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吃透陈列的主题思想下,撰写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讲解词。讲解词应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撰写,内容要忠实于文物和陈列的纲目,立意要高,语言朴实生动,逻辑性、科学性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过好理论关。文物的出土背景、历史、艺术等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学术上的争论,都是讲解员应该了解掌握的信息。将与文物相关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和信息客观的、公证的、以理服人的写进讲词,并在实施讲解中互动地听取观众的反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讲解词。记得在我的一次接待讲解中,当我们一起面对展厅内陈列的“象首金刚鎏金铜熏炉”时,我身边这位曾经出访过印度并对印度历史文化有较深研究的首长,情不自禁的向我详细介绍了“象首金刚”在印度教和印度文化里的作用和意义。这种在互动中的学习是讲解员除了书本知识外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验证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重要性。另外,文物与历史问题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它有助于历史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例如: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就解开了中国古陶瓷考古研究的千年之谜。以前关于“秘色瓷”三个字人们仅见于史料记载中,而且记载是五代时才有,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就为人们研究“秘色瓷”的制作年代、烧造窑厂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所以,撰写讲解词时,由某文物引发出的历史问题和某文物可以解读的历史问题,都应如实详细说明,以增加讲解词的真实性、科学性和生动性。

二、既然讲解艺术是知识与语言的融合,那么讲解语言就是讲解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普通话过关外,要展示语言艺术的精华,那就是修辞得当、逻辑性强、言简意赅。博物馆是一座艺术殿堂,艺术的高雅和华贵仰首可见,经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入胜。它的精美令人赏心悦目,如黄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有声语言在这里并不比文字语言逊色。讲解员对文物的表层把握与深层驾驭,形成了“胸有成竹”的内心状态,有时竟能从容地融人前理解的储备,在潜意识中主动调节,整合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并在词语准确度、感情抒发度、语言疏密度、声音起伏度等方面控纵有节,强化对比,及于听者之耳,达于听者之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讲解的口语化语言不是随意的,必须是经过加工的、有序的,人人都能接受的人性化语言。当一些貌不惊人、锈迹斑斑的文物在陈列语言和讲解语言的共同“包装”下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了解和称赞。

三、讲解员的情感投入和个性张扬在施讲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没有雷同,讲解员的个性特征在讲解中无时无刻的影响着观众,她的情感投入将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使时空倒流,冰冷的文物似乎把人们带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去,带到历史现场感受中去。因为讲解员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结点上有感而发的。历史是无情的,而文物是有情感内涵的,文物蕴含着的历史情结是历史最感人之处,与文物对话就是与历史本身对话,感受文物蕴藏的喜怒哀乐,就是对历史情感的进入。这是文物特殊的历史价值之所在。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所以,对同样的陈列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体会,当然不同侧重点的讲解也会赋予陈列新的生命。博物馆陈列所具有的内涵丰富、信息多元的特点为讲解员讲解工作创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讲解员可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从不同的视角组合不同的展品,调整讲解的内容,挖掘不同的内涵,来扩展、揭示隐藏与陈列主题之后的无数个新的主题。所以深人发掘文物的情感内涵,是十分重要的。讲解员把自己对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等的价值以及时代意义的理解,以客观的、商议的、富有情感,留有余地的方法和态度讲给观众,以体现讲解艺术的个性。

可见出色的讲解是讲解员对陈列展览的再创造,创新的讲解也是博物馆“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的策略的具体体现。当讲解员完成以上再创造后,一场精彩而又令人回味的讲解便得到了圆满的结束。并使个性得到张扬,理性得到升华与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满足感、激励感、回味感。

(刘宁,女,法门寺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