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53

第53章 虎狼丛中也立身(2)

京师沦陷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天下。远在同州的冯道,听到这个消息,开始还不相信,确认属实之后,实在无比震惊。他早知道石重贵这次一定会惹上大麻烦。石重贵又想当一代雄主,又要安享太平,这些年他采选嫔妃,扩建宫室,沉迷于酒色之中。天底下哪里会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

冯道在石重贵面前失宠,也不想去劝他。石重贵如果要听取正确的意见实在太容易了,桑维翰、和凝、李崧等人都没少劝他,他就是不听。对于石重贵这样的主子,有正确意见的时候,说一遍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了,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讨没趣。晋国方圆几千里,人口数百万,就算和辽国对抗失败,也不太可能一败涂地的。因此,冯道忝为顾问大臣,出任同州后,也对石重贵不理不问,这些年来,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我屁事。没想到,最后不但让石重贵连老本都输掉,还让晋国陷入劫难之中。

冯道感到最为心痛的就是当初出面推荐杜重威。如果不是自己推荐这个混账东西掌兵,也许事情还不至于不可收拾。现在,一切都完了。

冯道还来不及自责,就接到耶律德光的命令,让他火速进京。冯道的下属、家人都劝冯道在这时候不要去见耶律德光。现在天下大乱,京师虽然已经被辽军占领,一些藩镇还有很强的实力。有些藩镇俯首称臣,有些藩镇和辽军敷衍,有些藩镇静坐观变,更有些藩镇投奔蜀国、吴国。耶律德光喜怒无常,路上兵匪丛生,为了避免不测,最好就是躲在家里。冯道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说:“这次大乱,也因我而起,我岂能置身度外?况且我跟耶律德光早就相识,他如果能听我劝告,行一言之善,也功德无量。”

冯道在亲兵的护送下,跟着辽国使者,晓行夜宿,赶到京城。他刚抵达大梁,耶律德光就命他前来晋见。

耶律德光见到冯道,就说:“晋国灭亡,就是因为你没有尽责任。”冯道没想到耶律德光劈头就来这么一句,无言以对。石重贵覆国之前,他早就被调离权力中枢了,国家的重大决策他根本就不知道,还能尽什么责任呢?耶律德光见冯道答不上话来,讥笑道:“过去我听说你是贤臣,现在我倒想看看你是怎样的老头子。”冯道回答:“我是个无才无德又痴又顽的老头子。”

听到冯道这样自贬,耶律德光也不禁莞尔,他没有忘记冯道曾经是他久仰大名的治国安邦能臣,又问道:“现在天下大乱,怎样才能保存天下百姓?”其实中原让铁骑纵横践踏,百姓遭难生灵涂炭的始作俑者就是耶律德光,唯一能制止辽军暴行的人也是他。冯道却不敢直斥其非,说:“现在佛也救不了天下百姓,只有陛下才能救天下百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耶律德光刚才对冯道非常不友好,现在听到冯道说他比佛还要厉害,马上眉开眼笑,吩咐把刘继勋带上来。

刘继勋在冯道之前出任匡国节度使,他是景延广的好友,冯道到同州赴任之后,他调回京师做宣徽使,冯道跟他素无往来。刘继勋上来后,耶律德光问他:“你说冯道跟景延广合谋,让辽、晋两国失和。现在冯道在这里,你说一说,冯道什么时候和景延广合谋让辽、晋失和,谁人可以见证?”刘继勋是景延广赏识的人。冯道对他素无好感,却没想到此人竟然在背后暗箭伤人。不过料他也不能无中生有,看他能怎样咬人。

刘继勋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耶律德光见状大怒,说:“你不要诬陷好人了,我就说过,这个老头不是多事的人。”说罢,下令把刘继勋抓起来。

原来,耶律德光占据大梁之后,追究当初怂恿石重贵和辽国失和的官员的责任。景延广首当其冲,被抓了起来。景延广在关押期间自杀,刘继勋也因为挑拨晋辽关系受到牵连,他却说这些事是景延广和冯道一起干的,耶律德光才命冯道火速进京。

耶律德光对冯道说:“朕现在就制止杀戮平民,让辽、晋两国合二为一,再也不用没完没了地征兵、筹集粮饷了,从此不见干戈见太平。你也不用回同州了,就在京师帮我治理天下。”

当天,耶律德光任命冯道为太傅,任命李崧为太子太师。赵延寿还不尴不尬地做他的辽国枢密使兼卢龙节度使,却在大梁上朝。赵延寿可耻的人格、卑鄙的行为,让冯道鄙视不已。当年在上京跟他针锋相对、斗智斗勇,没想到现在又在大梁跟他同朝为臣。世事真的让人难以预料,不知道赵延寿会怎样整他。

冯道的担心是多余的。赵延寿当年并非有意和冯道过不去,他折腾来折腾去,就是想战胜石家父子,争个儿皇帝来当当。现在冯道效忠的晋国江山已经荡然无存,赵延寿没理由再和冯道作对,相反,还会想办法保全将来可能属于自己的江山。

杜重威率领的北伐大军投降后,受尽百姓辱骂,又缺乏补给,长期饥寒交迫,士卒们怨言很多。耶律德光觉得晋国降兵始终是个隐患,想把他们全部屠杀。这事关机密,耶律德光只是和身边的几个亲信商议,冯道后来才知道。

赵延寿知道耶律德光的意图后,马上制止。还是像往常一样,对耶律德光这样的蛮人只能利诱,不能威逼。为了说服耶律德光,赵延寿颇动了一番心思,他问耶律德光:“陛下夺取晋国江山,是想自己占领,还是想送给别人的?”耶律德光说:“废话,我辛辛苦苦,历时五年才打下晋国江山,岂有送给别人之理?”赵延寿说:“现在晋国南有吴国,西有蜀国,都对晋国虎视眈眈,中原夏天炎热无比,辽军难以常年驻守。陛下把所有降兵杀掉,谁替陛下守江山啊?”辽人四肢虽然非常发达,头脑却十分简单。这一下,耶律德光犯难了,说:“可是我如果不杀这些降军,他们今后叛乱怎么办?当年我把后唐降军交给石敬瑭,后来石重贵这个兔崽子就用这些降军和我作对。”赵延寿早就想好办法了,说:“陛下只要把这些降军的家属集中到幽州等地作为人质,让降军们轮流驻守南方,谁敢作乱?”耶律德光采用赵延寿的谋略,十几万降军竟因此而得以活命。

耶律德光虽然明令禁止随意屠杀汉人,辽人稍微收敛了一些,但是以妨碍“打草谷”为名对汉人烧杀抢夺的事情还经常发生,大梁附近方圆数百里的民财被掠夺一空,青壮年死于刀锋剑刃之下,大量老弱妇幼则病死饿死,天遭浩劫,民不聊生。赵延寿提出辽军应该统一筹集粮饷,停止“打草谷”,耶律德光却不答应,认为这样束缚部下,容易引起将士不满。

自从赵延寿投降辽国之后,冯道对他深恶痛绝。现在同殿为臣,先后出言劝阻耶律德光的暴行,方法如出一辙。世事无常,真的让人摸不清、看不透。耶律德光喜怒无常,做事出人意表,极难侍候。如他的兄长李赞华当初正是受到他的迫害,所以南逃到中原,后来被李从珂杀害。李从珂已死,他就诛杀当初具体执行李从珂命令的人。李克用跟他父亲耶律阿保机是结拜兄弟,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们两个沙煲兄弟结拜不久就翻脸了。李存勖因为赵在礼兵变而丧生,现在皇帝换了五六个,朝代也换了两轮,他却要追究赵在礼的责任,罪名就是赵在礼要对他父亲结拜兄弟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的死负责,赵在礼闻讯连忙自杀。赵在礼生前带兵不行,搜刮民财倒有一套。有一次听闻他将调动,当地居民奔走相庆,说现在终于拔掉眼中钉肉中刺了。赵在礼听后恼怒,上书朝廷留任,然后对当地老百姓每人征收一缗“拔钉钱”。数十年日积月累,他富可敌国,现在身死,毕生富贵化为乌有。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月初一,他下诏改国号“大契丹国”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做了汉人和辽人的皇帝。耶律德光登基之后,派出几十个搜刮特使赴各镇搜刮民财。对于胆敢藏匿财产或者抗拒交出财产的,一律诛杀。晋军的很多游兵散勇也纷纷落草为寇,打家劫舍。大家原来以为耶律德光入主中原,晋、辽两国合二为一,灾难就会结束,现在才发现其实灾难刚开始,真正的浩劫到来了,纷纷祈祷上天,希望能把辽军赶出去。

镇守晋阳的刘知远,在石重贵一朝都犹如透明,从不对石重贵提出反对意见。每次出兵,也是出工不出力,经常等辽军都退兵了,他才慢慢悠悠地赶到。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之后,他也向耶律德光俯首称臣,纳税进贡,但不允许辽军到晋阳“打草谷”,他自己却在晋阳招兵买马,实力大增。

刘知远蛰伏已久,看到耶律德光把中原折腾得天怒人怨,终于出手了,在太原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昭告天下,并下令各镇禁止替辽人搜刮民财,汉人充当辽人使节的一律到太原报告,如果抓到辽人使节,就在当地诛杀。

刘知远称帝的消息很快就风传全国,老百姓赢粮景从,加入抗辽大军的行列。短短几天,就有五六个州落入变民手中。

耶律德光终于知道治理中原十分困难,就借口回上京探望老娘和避暑,让他的妻兄萧翰接手这一烂摊子,自己则率领辽军回老家,冯道、和凝、李崧也被挟持北上。

经过兵荒马乱之后,辽军所到之地都变成一片废墟,举目荒凉。耶律德光北返,一路上听到兵变、民变的消息,愤恨交加,生了病,最后在胡林病死。

获悉耶律德光死讯之后,赵延寿第一时间带兵涌入恒州,自称他奉耶律德光的密诏,暂时掌管南朝的军机大事,并把这诏令抄报各镇。几天之后,辽军也进入恒州,设计把赵延寿抓了起来,立李赞华的儿子耶律突兀为帝。

刘知远从太原起兵,势如破竹,恒州也不安全。耶律突兀称帝没几天,就命安国节度使耶律麻答留守恒州,自己则在重兵护卫之下,返回辽国。冯道等被裹挟北上的汉人,一律留在恒州。

耶律答麻贪婪狡猾,凶暴残忍。他知道哪里有金银财宝、美貌少妇,一定掠夺过来。谁敢反抗,必然遭受他的毒害,他走到哪里刑具就带到哪里。他的官署、卧室旁到处挂着人头、手、脚。别人看到都毛骨悚然,他却神态自若,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