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36

第36章 发力连升三级(2)

李存勖派元行钦攻打邺都,屡攻不下,只得临阵换将,让李嗣源做统帅。李嗣源带兵抵达邺都后,和银枪效节营有渊源的从马直军一部却发动叛乱,挟持李嗣源进入邺都,城里的叛军立即奉他为主。李嗣源说要把走散的将士召集起来,借机脱身,一面和变军周旋,一面联系元行钦,要求两人一起平息叛乱。

这些年李存勖倒施逆行,已经是天怒人怨。然而一说要造反,大家都做缩头乌龟。并非因为他们胆小如鼠,而是事出有因。古时造反,十分容易,后来为了防止造反,历代帝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用了一堆措施。主要方法有在水陆交通便利之处筑城,在险峻之处设关,都派兵将驻守,各处犬牙交错,大家互相制约。各营的将士还会频繁调动,经常换防,严防出现士卒只是忠于主将却不忠于皇帝的情况。鲁迅先生有名言曰:世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为了路。其实很多事情并非这样,而是世上本来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结果就没有了路。

如果李嗣源敢造反,就算李存勖不去讨伐他,他也要攻克万里关山到洛阳打败李存勖后才能算成功,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只要他一举旗造反,他在成德镇的家人就很可能被监军杀个干干净净。正因为如此,李嗣源才对这高风险高回报的造反大业并不热衷。

然而,元行钦根本不肯合作,认定李嗣源已经成了反贼。这时石敬瑭赶到,坚决要求造反,以求死里逃生。李嗣源最后下了决心造反,于是向各镇节度使发通告,主上昏庸,民不聊生,不得不反。

事情远比李嗣源想象的顺利,他这次造反真的一呼百应。他在成德的老部下杀掉监军,保护了他家人。他的干儿子李从珂则从驻地带兵赶来,其他各藩镇或出兵或声援。一时间,李嗣源声威大振。

李存勖知道事态严重,调用洛阳周围的所有后备部队对抗李嗣源。大臣要求李存勖从内库拿钱犒赏三军,被刘皇后制止。李存勖此人凶悍无比,从来杀人不眨眼,抽筋不皱眉,却拿貌美如花的刘皇后半点办法都没有。李存勖向众大臣筹集到钱财犒赏三军,众将士银子到手,还骂骂咧咧,军心彻底涣散。

李存勖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一路上,不断有将士逃亡。李存勖知道自己众叛亲离,下令班师,准备退出洛阳,等候西征军回来,再跟李嗣源慢慢算账。

次日凌晨,全军在皇城外集合,等待李存勖调遣。李存勖就在这里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郭从谦趁着李存勖吃饭之际,发动叛乱。李存勖组织禁军宦官进行反击,在混战中被冷箭射中,不久就伤重死去。

李存勖去世时方四十二岁。他年仅二十四岁就继承父亲李克用的衣钵,十多年衣不解甲,马不下鞍,东征西讨,在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之下,并吞桀燕,击退契丹,征服义武、成德,最后成功地蚂蚁吞大象,灭了原来实力远比晋强大的梁国。在灭梁之前,李存勖英勇神武、待人宽厚、办事勤勉,堪称完人,丰功伟绩,比起秦皇汉武,也不遑多让。然而,李存勖在灭梁之后,就急流直下,变得意满志盈,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李存勖死后,洛阳大乱。李嗣源在手下众将的“力促”、洛阳叛将的邀请下,来到洛阳,稳住了局势。宰相豆卢革率领文武百官,上疏请李嗣源登基称帝。尽管李嗣源坚决拒绝,只是让群臣称他殿下,但不用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皇帝的宝座李嗣源坐定了。

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逼迫造反,最后不但得以成功,而且成为皇帝的,李嗣源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幸运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绝无仅有。当然,看官不要举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例子反驳,那个所谓被逼当皇帝也太假了,假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在这次骚乱中,赵在礼是仅次于李嗣源的幸运儿,他的遭遇也堪称传奇。按下这些成功者的幸运儿不提,失败的一方就惨了。覆巢之下,再无完卵。不是李存勖死了,就一了百了,他的家人亲信也要跟着一起完蛋。此君也是个奇人,后面还有他的故事。

李存勖死后第一时间内刘皇后和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逃窜,想到晋阳出家,路上两人做了露水夫妻。李嗣源派人追到尼姑庵,以贪污受贿、谗杀大臣、乱搞男女关系等罪名,把刘皇后诛杀了。女人能顶半边天,李存勖惨遭横祸,刘皇后起码有一半“功劳”,如果李存勖家有贤妻,绝对不至于此。那个瞎猫逮上死老鼠,和皇嫂风流快活没几天的李存渥也被杀掉。李存渥好歹还算过把瘾才死,李存勖的其他兄弟被李嗣源的手下见到一个杀一个,根本不上报。

李继岌率领伤亡过半的西征军凯旋兼狼狈归来。树倒猢狲散,李存勖既死,就没人想跟李继岌混了。西征军逃亡过半,留下来的也不再忠于李继岌,更有甚者看着李继岌的脑袋就两眼放光,准备砍下来向李嗣源请赏。李继岌知道大势已去,命令仆夫把自己勒死,了此一生。元行钦在逃跑的路上被抓获,解押回洛阳杀头。理财专家孔谦则被李嗣源下令斩首,罪名是奸诈谄媚,克扣军饷。

冯道赶到洛阳,大乱已经过去。洛阳因为兵变受损的老百姓不计其数,他在洛阳的家却没有遭受抢劫。原来后梁宣徽使,时任大梁守留的孔循,及时率军到洛阳,保护了包括冯道等人在内的宅第不被乱军抢劫。

李嗣源以国君的礼仪安葬李存勖,给他上庙号庄宗。冯道沉重哀悼了不幸英年早逝的李存勖同志后,准备打道回府,继续守孝。没想到,李嗣源却没有忘记他,得知冯道现在京中,并准备回乡,李嗣源说:“我知道这人,是宰相之才。”

李嗣源召见冯道,一见面就说:“学士,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也活不到今天了。”冯道一听,蒙了,自己什么时候对李嗣源有救命大恩啊?李嗣源继续说:“先帝灭梁,我和郭崇韬、朱友谦的功劳最大,同时被赐丹书铁券。没想到郭崇韬、朱友谦都被先帝诛杀。学士当日说王翦自污名声之事,我听了不无裨益,才得以幸存。”

冯道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嗣源攻占大梁之后,强娶梁故将刘鄩的妾王氏,就是为了表明他胸无大志。可笑的是当初就是他冯道指点李嗣源韬光养晦的,别人照他说的做,他却看得浑浑噩噩。

三个开国元勋,其中两个被无辜杀害,仅剩一个不但能幸免于难,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天下,世上竟有如此奇遇。冯道忽然想起周玄豹算命的事,周玄豹觉得自己不成大器,自己这些年也确实碌碌无为,李嗣源也真的是贵不可言。可见,有些事情确实是命中注定的。想到这里,冯道说:“陛下这是吉人自有天相,昔日面相大师周玄豹就看出陛下洪福齐天。”

李嗣源十分兴奋,说:“世事难料,不过这个周先生算得也真准。”冯道附和,说是啊是啊。李嗣源又说:“我是目不识丁的胡人,不懂事物之理,有些事情需要点一点才明,学士请继续留在我身边。不过,让你继续做翰林学士就太屈就了。”李嗣源对冯道说完,转过头来问他的近臣安重诲:“有什么官在翰林学士之上,又是近臣的?”

冯道听了,暗暗尴尬。他现在已经是户部侍郎而不是翰林学士。在文官中,翰林学士是品秩最高的皇帝近臣。尽管翰林学士更接近权力中枢,户部侍郎的品秩却在翰林学士之上。按照国人当官能上不能下的惯例,他由翰林学士出任户部侍郎,再回来担任翰林学士是很不恰当的。当然还有比翰林学士品秩更高的皇帝近臣如宣徽使,就是所谓的大内总管,不过这种内臣一般不由文官出任。

安重诲挠挠头,非常不好意思,他也不知道。李嗣源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只好对冯道说:“容我好好想一想,让你做什么官职合适。”

不久,李嗣源正式登基,以李克用义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国号依然称唐。这表明李嗣源继承皇位是合法的,他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嗣源任命他的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让他从一个军区参谋长变为总参谋长,枢密副使则由人缘很好的孔循担任,李从珂、石敬瑭等各有任用。冯道的官职也随之下来,叫做端明殿学士。在这个位置上,不需要负责具体的工作,职责就是在皇帝做出决策之前,提供各种参考意见,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这个官是李嗣源创造性地设置的,地位在翰林学士之上。

就这样,冯道留下来了。因为端明殿学士是李嗣源原创的,没有品秩,冯道从户部侍郎提拔为端明殿学士,很难说升了几级官。不过,李嗣源说他是宰相之才,未必就是开空头支票。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官要一级一级地升。他只是户部侍郎,只能算是副部级,不适宜马上就做到总理这级别,但是只要皇帝赏识,做到宰相是迟早的事。孙悟空的斗战胜佛也是一个虚衔,说起来还没有齐天大圣好听,级别也未必比齐天大圣高。然而,孙悟空不甘做齐天大圣却乐于做斗战胜佛,就是因为他在西天找到了如来做上线。

李嗣源、安重诲都觉得周玄豹的相术太神奇了,想召他到京城为官,让赵凤写诏书。赵凤却说:“如果皇上召周玄豹到京城来,大家就都知道他给皇上看相的事,定有不少人找他看相。如果他胡乱给人看相,说这个可以做皇帝,那个可以做枢密使,岂不是闹出乱子来?”李嗣源想想觉得很有道理,这事就罢了,还顺便让赵凤也做端明殿学士,和冯道同列。

李嗣源的江山是捡来的,但这把交椅真的不是那么好坐。现在,帝国还在内忧外患之中。

首先,就是来自国际的干预。契丹国王耶律阿保机是李克用昔日的沙煲兄弟,虽然一度翻脸,但双方又拉又打。现在听说中原易主,他借口干侄子被杀,想兴兵前来作乱。幸亏他很快就病倒死去。耶律阿保机死后,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耶律德光在他母亲述律太后扶持下做了皇帝,杀了一群不服他们母子的酋长。耶律阿保机的大儿子耶律突欲也逃到后唐,李嗣源让他做官,赐名李赞华。契丹损了这么多将领,一时不会南侵。

这段时间,南吴的杨隆演也在权臣徐温的挟持下称帝。南吴过去一直和后唐分庭抗礼,谁也奈何不了谁,如今杨隆演称帝,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枢密使安重诲却义愤填膺,一再要求讨伐南吴,只是群臣都不答应,李嗣源更是强烈反对,只得作罢。说起来,安重诲也真的多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抹干净,就想去管别人。

五代以来,地方实力派都是尾大不掉,开心就对皇帝敷衍一下,不开心就懒得理睬,甚至对皇帝动刀动枪,兵变不断。只有李存勖灭梁之后,想调动谁就调动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李嗣源上台之后,大家都认为他的天下是捡来的,对他不像对李存勖那样畏之如虎,经常作出各种挑衅。

最难缠的就是两川。自古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说法。李存勖身死国灭,就是从蜀乱而起。已经被灭掉的蜀国现在分为两部分,东川被西征军将领董璋占领,西川则被李存勖委任的节度使孟知祥占领,两人都想在那里坐大。李嗣源看着都不是软柿子,不能随便捏,只得由他。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李存勖死后就张狂起来,他占据了西蜀的几个州,擅自任命官吏,还抢劫后唐将领从蜀国运回的财物。李嗣源雷霆震怒,兴兵讨伐。没想到从中原去的讨伐荆南的将士水土不服,病倒过半,最后无功而返。

西川和荆南本来就不是后唐的地盘,他们不臣服李嗣源,可以听之任之。对后唐境内各股势力,李嗣源就要加大控制力度了。否则,将全面失控。如此一来,连续造成几次叛乱。

首先反叛的是银枪效节营。李嗣源把银枪效节营调去驻守边疆。银枪效节营再次作乱,李嗣源已经在周边做了部署。大乱之后,人心思稳,兵变很快被扑灭。李嗣源对这支虎狼之师可谓心有余悸,决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下令把驻留邺都的叛军家属全部杀害。和银枪效节营有渊源、劣迹斑斑的郭从谦也被李嗣源先逐后杀。只有赵在礼事先经过运作,离开了这支有反叛传统的队伍。

收拾了银枪效节营之后,李嗣源宣布出巡大梁。大梁守将原是李存勖的“发小”,从小到大跟随李存勖打天下的心腹将领,李存勖能得到天下,他的“功劳”也不小。他也知道李嗣源来者不善,立即造反,被李嗣源轻易平息。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整治,各地的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了。带兵的班师回朝,皇帝就不希望他们参加朝政,轮到文臣折腾了。

原来李存勖任命的宰臣是豆卢革、卢程,但是卢程做宰臣之后,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李存勖也看他不顺眼,把他罢免了。李继岌、郭崇韬先后被杀之后,任圜率领西征军归来。李嗣源为了安抚起见,让任圜做了宰臣。

豆卢革也不是一个争气的人,现在国困民乏,大家都只拿一半的俸禄,他却要拿全额,又碌碌无为,在朝中没有半点人缘,李嗣源也把他罢免算了。

为了补豆卢革的缺,安重诲、孔循同一个鼻孔出气,先后推荐了几个人选,都被任圜否决了,他想推荐李琪。任圜和李存勖有点亲戚关系,在后唐伐蜀中随军,作为继李继岌、郭崇韬之后的西征军第三把手,西征军之乱能顺利平息,主要是他的功劳。因此,他底气很足,即使在殿上和安重诲、孔循争吵也毫不忌讳。

三人吵得不可开交,李嗣源也看不过眼,就说:“宰臣的位置非常重要,你们提供人选的时候要特别谨慎。我看冯道学问渊博,多才多艺,不喜争执,他比你们提供的人选都合适。”

即使在古代,民主集中制也基本是第一把手意志的体现。安重诲、孔循、任圜见状,一起推举冯道作为宰臣。很快,李嗣源的诏令就下来了,让冯道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后唐依照旧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群议朝政。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并称宰臣。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权力最大,门下省、尚书省则负责审核、执行。但是,后唐建国以来,战乱不断,非有显赫战功不能震慑下属,三省六部的长官大多是文臣,中书省就显得有些分量不足了。

三省的长官一般都虚位以待,冯道现在出任中书侍郎,并没有人担当中书令一职。如正副枢密使等有平章事、同平章事头衔的官员,都能和宰臣一起参政议政,宰臣却不得干预枢密院的军机大事,因此枢密院的权力显得更大。

任圜敢于和安重诲抗争,有些事情觉得安重诲做得不对,就和他在宫殿上吵闹。不过李嗣源显然不欣赏他的直率,在安重诲、孔循的撺掇下,李嗣源很快就让任圜退休。任圜被免职之后,赵凤也成为了宰臣,冯道则成为了首辅宰臣。冯道从端明殿学士到宰臣到首辅宰臣,竟然是如此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很显然,他这样做直升机上去的,不少人对他不太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