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31

第31章 做机要秘书的那些事儿(4)

李存勖顾左右而言他,说:“我也不想做皇帝,但是众人都这样推举,我也不好拂大家的意思啊。”张承业见李存勖压根儿不肯舍弃皇位,就说:“大王好自为之吧,我老了,不能侍候大王了。”说罢,号啕大哭。他把推戴李存勖的诸将痛骂一顿,对冯道也颇多指责,转身就回晋阳。

就在众人使劲推戴李存勖做皇帝之际,突然从镇州传来王镕被杀的消息。李存勖决定讨伐镇州,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进行调停,写信劝李存勖不要出兵,李存勖不听。这一拒绝不要紧,引发了蝴蝶效应。

义武军和成德军的关系是唇缺齿寒,邻亡及己。没有成德军,义武军也岌岌可危了。王处直见李存勖不肯给他面子,竟然让自己的儿子去勾结契丹进犯中原。以义武接班人自居的王处直干儿子王都联络一班将领,杀了王处直,然后写信告诉李存勖。

王处直的儿子居然真的说动耶律阿保机率军前来中原。契丹人首先袭击幽州,再一举拿下涿州,转而进军定州。王都紧急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率军到定州和契丹军恶战几场,击退契丹军。梁军却趁机发起激烈的攻击,李存勖只得回师和梁军作战,另派将领攻打镇州。

成德军原来很懦弱,现在却变得十分强悍。晋军一连派出三拨人马,都被成德军击败,主将也被杀。被杀的主将中李存进、李嗣昭是李存勖的义兄。李嗣昭镇守潞州,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强行接收潞州,因为怕李存勖找他们算账,最后竟然投降朱友贞,献出潞州。

梁军见到晋军两线作战,连连损兵折将,不断出兵骚扰,还发动袭击,攻占了不少晋军的地盘。李存勖几乎气得发昏,想亲率大军到镇州和变军决一死战。郭崇韬劝阻了他,再派一个老将前去讨伐镇州。这时候,变军已经粮尽草绝,离心离德,晋军顺利攻入城内,变军首领全部被杀。

至此,李存勖两线苦苦作战的局面大致结束,可以一心一意对付梁军了。为了肃清成德、义武之乱,李存勖花了一年多时间,士卒死伤两三万,折了好几个重要的将领。

王镕已死,成德军无主,李存勖让他的儿子李继岌领镇州。李继岌做成德军节度使当然只是挂职,凭他十来岁的哥儿,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真正掌管一个军镇。其他人选都好办,就是掌书记没有定下来。王镕原来的掌书记吕柔已经年老,他推荐成德镇的参军李崧做掌书记,李存勖却另外定了人选。吕柔反对新的掌书记,说他连篇公文也写不好。

吕柔把一些公文送给冯道,说这是新任掌书记写的,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让冯道过目。冯道一看这些公文,虽然是官样文章,却写得文采斐然,气如长虹,比自己写的还要好。吕柔再拿出一些公文,说是李崧写的。冯道看了,这些公文比这个掌书记写的颇有不如。冯道实话实说,就文字功夫而言,他觉得成德军新任掌书记非常称职。这时候,吕柔才坦言相告,说写得好的公文是李崧写的,写得差的公文才是那个掌书记写的。他人微言轻,请冯道在李存勖前面推荐一下李崧。冯道为李存勖引见李崧,李存勖接见李崧,对他非常满意,让他做李继岌的掌书记。

声称寻找旧圣旨,一年多来音信全无的诚惠和尚,突然回来。他找到了那方玉玺印发的圣旨,是任命豆卢革、卢程的先人为官的。李存勖把这圣旨在众官员中传阅。传到冯道手中,冯道看见这道圣旨使用的布帛是民间绝无的精品,样式古朴,印文纹理清晰,正是那个玉玺的印文,极难假冒,然而在圣旨的一角,却有若隐若现的渍迹,不禁狐疑。

这渍迹冯道实在太熟悉了。当初诚惠写信上达天听,需要极好的布帛,以对上天恭敬。冯道为这事煞费苦心,最后,找到几幅张承业从宫中拿出用于让李克用写折奏的布帛。这是民间花重金也难买的精品,可惜这些宫中精品在外面颠簸几十年,屡经战乱,在上面略有渍迹,不过也只是白璧微瑕,眼尖的人才看得出来。

当初冯道考虑再三,决定使用这些布帛,但对这渍迹的形状铭记心间。如今见到这渍迹,不禁怀疑,难道眼前这布帛就是当初亲眼看到诚惠烧掉的那幅布帛?这个印文其实是诚惠一年多前盖上去的?

冯道虽然心中疑惑,哪里敢说出来?现在李存勖对他的玉玺如痴如狂,其他人也深信不疑。冯道如果还去不识趣地质疑,不但大煞风景,还容易惹祸上身。

却说当初张承业回到晋阳,不肯进食,很快就病倒。诚惠带圣旨回来不久,他就郁闷地死去了。李存勖对当年情同手足的结拜大哥去世也甚感悲伤,一连几天不进食。冯道获悉情况,十分惭愧。李存勖意欲做皇帝,谁也拦阻不得,自己也不敢勉为其难。

冯道深感张承业的知遇之恩,不过觉得他过于迂腐。天下虽然原来是李唐皇帝的,但是他们早就把这大好江山给丢掉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力大者得之,有德者守之。别人出生入死得到的天下,凭什么要还给他。张承业却认为不是真正的皇裔,只能打天下,不能坐天下,真是读书读傻了。

李存勖虽然因为张承业的去世而伤感,称帝的步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李存勖下令兴建祭天高台、皇家宗庙,制造称帝所需的物资,各种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任命卢程、豆卢革为行台左、右丞相。李存勖现在的身份是尚书令,按照旧例,尚书令可以封将拜相。只是过去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行台左、右丞相无人担任。

李存勖曾经和冯道闲聊,说他要继承先帝遗志,中兴大唐,问冯道这些遗臣之中,谁可做宰相?冯道觉得卢质资格最老,品质又好,就说卢质可以担当重任。当时李存勖对卢质印象还不错,表示这是个好人选。没想到,到头来出任行台左、右丞相的竟是卢程、豆卢革。

冯道负责定制皇帝登基的礼仪。由于上次参加了刘守光登基,这次冯道操作起来就熟练多了。具体礼仪还是《礼记》等古籍有记载的,就按照书上所说去做,否则自由发挥。现在乱世纷争,物质缺乏,只能因陋就简,不能事事讲究。

很快,祭天高台建好。四月二十五日,李存勖把魏州改为兴唐府,登上高台,祭祀祷告上天,拜祭天地宗亲,正式称帝,国号大唐,改年号同光,大赦天下。

李存勖以唐朝宗室的身份称帝,本来由张承业把玉玺传授给他最合适。然而现在张承业已经去世,这工作就由卢程、豆卢革做了。卢程、豆卢革代表唐朝宗室,把玉玺传给李存勖。李存勖接过,开始行使皇帝的权力。他封亲母曹夫人为太后、嫡母刘夫人为太妃、长子李继岌为太子,然后任命百官。李存勖需要任命的官职早就准备好了,不过冯道也不知道,谁做什么官都是李存勖跟郭崇韬商量定的。

首先被封赏的是豆卢革和卢程。其中豆卢革为同平章事、门下侍郎,卢程为同平章事、中书侍郎。这是唐制的官职,相当于左、右丞相。

尽管在几个月前这二人已经被任命为行台左、右丞相,拜相是顺理成章的事,冯道还是感到震惊。豆卢革是怎样的人他不清楚,卢程是什么货色却是知道的。自己已经和他结怨,他上台之后,一定不会让自己有好果子吃。

接下来封郭崇韬为枢密使。这个角色,相当于帝国的总参谋长。因为皇帝同时也是三军统帅,所以枢密使已经算是最高职位的武官了。

封了文武最高官员之后,就轮到各个节度使了。对这些坐镇一方的诸侯,本身就实权极大,已经没有提升空间,李存勖只是把他们的官职重新封了一遍,外加赠送若干名誉职位。

冯道被封为翰林学士,对于这个职务,他略感失望。如果说掌书记是节度使的机要秘书,那么翰林学士就可以说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李存勖由节度使直接变为皇帝,冯道因此水涨船高,由掌书记变为翰林学士,说起来好听,论起权势来,其实还不如现在担任的掌书记。李存勖称帝之后,再无掌书记一职。皇帝的诏书,虽然是翰林学士起草,还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审核。他做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工作,却多出几个婆婆来。

李存勖又任命了六部的侍郎、御史中丞、租庸使等重要官员,对其他各司其职的官员也各有封赏,再大摆筵席,庆祝几天。后人为了把李存勖建立的大唐帝国和原来的李唐帝国区别开来,把李存勖的唐皇朝称作“后唐”。

封完活人之后,李存勖开始封死人。他的爷爷李国昌追封献祖文皇帝,他的老爹李克用追封太祖武皇帝,命令在魏州建造大唐皇帝的祖庙,把他的几个祖先追加进去。其实李存勖作为一个沙陀胡人,要继承大唐香火未尝不可。然而他以外人的身份继承帝国的皇位,就相当于认唐皇族为祖先。这如同老百姓之间的过继,认了新爹,自己的老爹就要改叫别的称呼了。他却把祖宗十八代都追封为皇帝,这样继承是不太合理的,不过当时那帮以理杀人的宋儒还未出生,所谓的名实之争是吃饱了撑着的人才干的,没人在这事上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