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83

第83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1)

黄千忠

一、家谱的种类和内容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系以特殊的形式记载同宗共祖的男性亲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其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

我国家谱数量众多,类别多样,主要分手写成册或印制成册。这些成册的家谱不少收藏在私人手中,还有多数散藏在海内外大小不等的公藏单位,主要是图书馆。全国收藏家谱数量最多的就是上海图书馆。据统计全国收藏家谱近2万册,占全世界存的家谱1/3以上。

除成册家谱外,尚有非成册家谱,尽管数量不多,其品种也不多,但颇有特色,有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考其品种主要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布谱、神轴图谱等。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编写形式各有不同,收载内容亦有多寡,综观完整的家谱、大概包括以下内容:

(1)谱名:谱名一般包括里籍,如(埔头,黄氏紫云族谱)有的还加编修时间和次数。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十几条,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4)遗像:刊载祖公像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赞语,在谱中对重要人的功绩和政绩再举实例。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系属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族历史、始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法,教化族人的宗族家规。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选修族谱时本家谱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族谱最重要的内容,往往占到家谱的3/4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记传: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的事迹。

(11)族产:家族中的集体资产,过去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记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

(13)坟墓:包括墓园、坟向、祖坟及各支派祖坟的地理位置等文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

(16)伶谱字号:家谱是祖内发行,各房伶谱,并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所录系本族人的事迹,由本族人所选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具有史、表、图、志、传,图文并茂,包容兼蓄。

二、家谱的沿革和功能

根据家谱的编修体例、内容、功能和编修方法等要素进行历史分析,中国家谱发展沿革,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阶段。中国古代典籍,如《帝王世纪》、《山海经》等,记载了文字产生以前的家谱世系。这些家谱首先是通过世代口传面授流传下来。进入商代,我国出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家谱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家谱。

(2)诞生阶段:自周代至汉代。周代的《世本》、汉代的《史记》既是我国古代集各家族世系谱牒于一书的总结性谱学著作,也是后代谱牒的宗师、祖述显贵的开山之作。

(3)兴盛阶段:自魏晋南北朝至唐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之风兴起适应世家大族的需求而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显荣,国家也专门设立谱局和设置谱官,家谱作为重要资料保存在谱局中。进入唐代,中国家谱学发展达到新高潮。从唐太宗开始,在大力加强科举考试的同时,就一直注意用谱牒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以改革以往衡量族姓排列作为衡量政治地位的标准。唐代官修谱牒巨大,而私修家谱亦发展迅猛,并出现了一批谱学名家。

(4)转型阶段:家谱的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明伦的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备欧阳修编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创立了新体例,后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

(5)完善阶段。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重视编修家谱,并以朱熹“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为修谱宗旨,促使明代编修家谱有了新的发展,族谱数量大增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6)普及阶段:历清代及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谱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堪称为我国家谱的高峰时期,基本内容、体例与明代相比,则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明代家谱的延续而已,编修家谱已成为全民性的一项文化习俗。

(7)新修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海内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民间自发掀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次修谱热潮是中国修谱史上的继续与发展,延续与创新。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

我们知道,家谱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根植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又反过来为一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服务,回顾5000年来,中国家谱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约可分3个时期:

在家谱萌芽起源时期,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优生功能。大量的考古资证明,中国人在100万年之前,就在自己古老的国土上生活栖息,但早期的原始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低下,过着浑浑噩噩的蒙昧时代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因发现同一血缘交配不利于后代,于是发展为氏族之间通婚,出现了心记口述的口传家谱和结绳记事的结绳家谱。因为关系到家族后代子孙的健康繁衍,人们对这种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非常重视和尊敬。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最原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是随着中国血缘集团的形成,适应家族健康繁衍子孙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优生优育的社会功能。

在家谱诞生、兴盛时期,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主要是政治功能。周代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基础上,因此国家对记录血缘亲疏远近的家谱十分重视。在魏晋南北朝,编修家谱主要担当佐选仕官的政治功能,是世家豪族垄断仕途和把持朝政的重要工具。到了唐朝,编修谱牒则成了新建的唐王朝培植新士族,压抑旧士族所采取的重要政治措施。唐代初期修谱牒的过程,就是培植新士族,压抑旧士族势力的过程,也标志着中国谱学所担当的社会政治功能,到了唐代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在家谱完善普及时期,家谱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伦理功能。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这是中国家谱经宋代的转折、元代的过渡、发展到明代的必然趋势,又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代政治、经济及文化有密切关系。明清时代编修家谱以“三纲五常”为宗旨,并千方百计引用朱子的伦理思想,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从而达到巩固宗法制度,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从5000年来家谱功能的嬗变可知:家谱作为文化观念形态载体,其功能作用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联的,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三、家谱的重要价值

中国宗法封建的家谱,必然打着深深地封建主义的烙印,存在着不少的封建糟粕,如封建纲常伦理、封建迷信。但不能因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置于不屑一顾。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息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进行认真的整理、开发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新的观点进行家谱续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1984年11月以“国档会字〔1984〕7号”文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说、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的某些工作也有着重大作用”。由此看来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书本家谱《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家族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数量巨大。据最近编纂完成的《中国家谱总目》统计,散藏在世界各地公藏和私藏的中国家谱7万余部,扣除副本,计52401册。这仅是现存编目的中国家谱,实际数量当远超过此数。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是资料价值。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就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不为人所知者。”显而易见,收藏宏富的族谱资料,对于广泛范畴的社会科学研究,诸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等都是个巨大的文献宝库。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最初认定中国与世博会结缘于1867年,根据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吴县文人王韬在巴黎参观了当时举办的世博会时写下的《漫游随录--博物大观》一文。但后来发现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清光绪十年),详细记载了其先祖徐荣村于1851年向伦敦首届世博会提供“荣记湖终”展品并获金、银大奖的史料,从而将中国与世博会产生联系的时间提前了16年。这生动地表明中国家谱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第三是道德价值。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三大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伦常,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崇简朴、恤孤寡、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都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2009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一行时,说:“我了解杭州的钱王祠《有钱氏家训》,其中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也,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这令钱复相当感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辩证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

第四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征信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海内外读者10万人次,咨询5万余件次,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在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这种寻根的心理,在长期漂泊海外的侨胞身上表现尤为突出。1988年4月,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到中国访问,第一件事就是到福建漳州鸿渐村访亲谒祖,到许氏宗祠进香,并称我是鸿渐村的女儿,此事轰动中外。《鸿渐许氏十八世许渊家谱》在确定阿基诺夫人的血亲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9月,他的儿子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带着其母遗嘱,又到鸿渐村谒祖认亲,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使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是文化价值。从广义上讲,文物、资料、道德、寻根等内容皆可纳入大文化的内涵。选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在过去的宗法封建社会,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坚实的基础。冰心老人,在1986年6月7日为家乡《横岭谢氏族谱》作序时指出,“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国爱人民的起点。”实践证明,族谱的功能确实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今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的编修新家谱的活动,既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功能,又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社会功能。这对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族谱的认识和开发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千里水流必有其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家有兼,这是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重大支柱。编纂家谱、族谱、宗谱,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活动,是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和关注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