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8482200000047

第47章 西北之行

祖国的西北,对于溥仪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但无论做“皇帝”还是退位后的经历,都没能使命运之神驱使他“御驾”此地。

而西北之行,使他耳目一新。这次的领队是文史办公室主任吴群敢和连老。所去大部分人员仍是游历江南的原班人马。

西安,是他们到达的第一站。盛夏的季节,草木葱郁,芬芳的花香频频飘来,似在诉说这座曾历十一朝的故都,饱经两千余年风霜的名城的今昔。

当溥仪饶有兴趣地听取了西安市政协负责人的介绍,更确信了这一点。解放前,西安虽是统治阶级享受行乐的所在,但城市建筑和文物古迹横遭破坏,一副破败凋零的景象。如今,从溥仪下榻的人民大厦便可眺望一幢幢大楼正拔地而起,城外东南各二十里纷纷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建筑。

与这种变化比较而言,文物古迹的风化倒显得慢多了。早晨,吃过陕西风味的羊肉泡馍,溥仪随参观团来到三学街的西安碑林。因妻子对此不感兴趣,他只好单独游逛于书法宝库之中。西安碑林,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的碑石集中地,收藏自汉迄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的书法碑石一千余通。其中最吸引人的除了欧、柳、颜、赵四大家之外,就是历代皇帝如李隆基、赵喆以及清代著名禁烟大臣林则徐的珍贵墨迹。

自幼研习书法的溥仪,首次来碑林。他忘情地流连在碑石之间,临开车时,人们才发现他“失踪”了。大家以为他多半回去照顾妻子了,待返回住处,根本未见人影,无奈只好匆匆吃过午饭重返碑林,终于在一处碑石前找到了溥仪。此时,他正在阳光下,聚精会神地抄录碑文呢。问他饿不饿,他竟答没觉出来。连老半开玩笑地说:“你真是如饥似渴啊!”实际,他连饥渴都忘在了九霄云外。

后来,连老与他意味深长地谈起:“你总算认识到了祖国文物的价值了吧?”他羞愧地点点头,自知是指他在宫中以赏赐为名,勾结溥杰等人往外盗运大批稀世珍宝和字画之事。这批珍贵字画之中,就有碑林里尚存拓迹的宋朝皇帝赵喆的墨宝。

在驶往延安的途中,他坠入了思想矛盾之中:渴望饱览陕北高原风光,但作为旧日的伪满汉奸,也怕见到坚持八年艰苦抗战的延安人民。然而,他想错了。来延安的第一天,他便被让进外宾居住的招待所,溥仪听说其他一些人不得不住进窑洞,便找到连老,执意将好房让给别人。当他居然把住房问题提到有利于改造的高度时,连老只得同意他迁进了窑洞。

在此之前,他竟不知延安还有个别称叫肤施。当听说后,一定刨根问底,可惜,所知者并不多。在宝塔下,他才津津有味地听导游讲述了延安别称的来历。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僧人,在路旁偶然看到一只小鸟,饿得眼看就要死去。于是,便把身上的皮肤施舍给小鸟,救活了它。当地人仰慕僧人的高尚道德,为了纪念他,于是将延安称作了肤施。当导游讲完,他又追问起事情发生的朝代,僧人的名字……直问得人家再三声称,这只是个传说而已。

但不久,他又听到了比肤施更感人的故事。不过,这并非无据可查的传说,而是发生在延安时期的真事。讲述的地点不在宝塔前而在枣园,讲述人是一位农民——高大爷。

“当年,毛主席在枣园居住时,我就住在这里。一次,一个农民半夜突然患了急症,毛主席立即连夜派大夫前来医治,救活了她。农忙时,毛主席经常派军队来帮忙,非要看到粮食收到囤里才放心。他居住在这儿时,老百姓没有饿肚子的。对这些,农民是每餐不忘的。在农民中,毛主席关心百姓的事比‘肤施’的故事流传得广得多……”

在静静倾听的人群中,也许大家都未注意到,溥仪默默地滚下了悔恨交加的泪水。这分明触动了他的心事,唤起了他对往事的追忆,那也是多么难以令人回首的“每餐不忘”啊!

“过去,我也有让东北人民‘每餐不忘’的事情。不同的是,那是罪孽!我记得,大约在伪满洲国垮台的前一年左右,东北农民实在饿得受不了,推荐了几名代表到长春面见汉奸总理张景惠,求他设法解决挨饿问题。”他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正值日本皇军“大东亚圣战”,你们粮食不够,勒一勒裤腰带不就行了吗?‘日寇闻之,大加赞赏地称这不愧为’日满亲善的宰相名言。所以,东北的老百性,每餐不饱,同时也每餐不忘——忘不了对日寇和我的仇恨……

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那史诗般的历程,在延安纪念馆解说员的朗朗述说中,展现在溥仪的面前。让作者的笔触越过他沉思的面庞,来到几个月后北京植物园的会议室——他时时用手擦着脸上悔恨的泪水。

“一九三三年,红军长征之时,我正卑躬屈膝地东渡日本……”

他那一口流利的京白,变得缓慢而低沉。听众面前浮现出一幅幅,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极为可耻的画面:

日本东京。天皇裕仁的宫内,正举行所谓日满亲善的酒宴。桌上是山珍海味,墙上是日本膏药旗。狂饮中,满脸赔笑的溥仪向裕仁和皇太后祝酒,还以谄媚的口吻对建立伪满“帝制”表示谢意。

溥仪恭恭敬敬地陪着皇太后游园,奴颜卑膝又小心翼翼地扶她登上了假山。临别日本前夕,他甚至当众肉麻地对皇太后说:“我早晨一起来,看见东升的太阳,就像见到陛下一样……”返回东北后,他立即颁布了“诏书”:“朕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示众庶等更直仰体察此意,与友邦一德一心……”

伪宫内,伪满大臣恭立两侧,面受溥仪训示:凡日本臣民不利于满洲国,即不忠于日本天皇,满洲国臣民不利于日本,即不忠于满洲国皇帝云云。

……

面对人们,溥仪不由大声地斥责历史上的自己:“请看看,如果人到了这种地步,哪儿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又字字深沉地说,“在抚顺,我从没讲过如此细,说到底,还是有顾虑。今天,我是要彻底蜕下过去的那个躯壳!”

如果说,人们从溥仪那满含晶莹泪珠的眼睛里,看到了他对前半生的悔恨,那么,还只看到了一半。另一半,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溥仪的延安之行,使他较之以前更进一步认识了使人民真正站起来的那场中国革命。

神奇般的史实,对溥仪不能说不是一次巨大震动。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能打败美式装备的蒋介石八百万军队?不仅他,也是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沈醉这些战败的国民党将军急欲得到解答的问题。

当离开延安时,几个人分别找到了不同的答案。杜聿明以一位将军的资格,感叹共产党内人才济济,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反,国民党里是酒囊饭桶把持,不失败倒是没有道理的了。军统出身的沈醉以敏锐眼光观察到,共产党的胜利在于艰苦朴素,深得民心,国民党的失败,就在于腐化堕落,民心丧尽。

溥仪呢?则认为,解放军的武器虽不如蒋军,但是关键是有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还引申说:“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明明写在书本上,蒋介石在研究,帝国主义也在研究,无论如何,他们总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他们想用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只是痴人说梦。”他的结论是:“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使用!”

从他那热情奔放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他在探究赋予他新生的这个社会的诞生,以及它之所以具有的生命力!

他对延安依恋不舍,老天偏偏留客——频降大雨,道路不通。淹留几日后,为赶行期,他们只得乘机返回西安。

趁此,参观团组织去临潼,因病未能参观延安的妻子已经痊愈,与他结伴而行。他久仰骊山脚下的华清池是闻名的温泉胜地,早就想跃身一浴。来到华清宫,听说唐玄宗当年携杨贵妃来此过冬,常在池中沐浴,所以这里又叫作贵妃池。本来兴趣盎然的溥仪,更急于试身水中了。他摘掉近视镜,在温泉里简直像个瞎子,临出浴池,没留神滑倒了,一个劲地抱怨水太滑了。沈醉向他戏谑地吟诵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两句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又笑问道:“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警告过我们水滑了,难道你忘了?”溥仪听了,抚着痛处,哈哈大笑。

出门来,他劝妻子去温泉中洗浴后,轻抱两臂,谈起杨贵妃出浴的轶闻:“人们传说杨贵妃当年是先用牛奶洗过,再入浴温泉……”妻子听得出来,他对帝妃的生活不再是一种欣赏态度,而是轻蔑的口吻!

妻子关心那倾国倾城之貌的杨贵妃的命运,他却反问她是否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妻子摇了摇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边吟诵边说,“这两句诗,据说是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中的对天盟誓。实际,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迫缢死在陕西马嵬坡下,就是她的下场。”说着,他的脸上明显地露出鄙夷的神色。

洛阳,使他大开眼界。这里不再徒具九朝古都的虚名,而以一座拥有五十六万人口的新兴城市的风姿矗立在人们面前。在洛阳拖拉机厂,杜聿明为了试试拖拉机的质量,麻利地登上拖拉机,溥仪受到感染,也坐了上去。杜聿明这位在红星人民公社学会熟练驾驶而且精通修理拖拉机的技师,真还耐心地指点开他了。杜聿明驾驶的拖拉机开动了。溥仪坐的那辆拖拉机也奔驰起来,当然,这是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工人师傅发动了引擎。

当溥仪步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博物馆时,他和杰二弟一样心里又一次被疚愧所占据。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迄北宋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计有两千一百多个窟龛、十万余尊佛像及其它宝贵文物,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游览之中,听到《帝后礼佛图》等浮雕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往国外,眼见前佛洞的观世音已失去了娇媚的面庞,溥仪一个劲叹息不止……走出白马寺,他与杰二弟相对无言,回想起当年两人互相勾结盗运故宫国宝的行径,溥仪说:“我是糟踏故宫国宝的罪人哪……”

祖国万里之行,溥仪终生难忘。尤其是,这使一个获得公民资格的末代皇帝的思想又得到了升华。从发自内心的参观感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痛恨自己的过去和那个逝去的社会。可贵的是,他通过切身经历,懂得了社会要迈向前进这一不可逆转的规律,坚定了对人类美好前程的憧憬。无疑,这成为了溥仪后半生思想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通过畅游大好山河,使我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前半生所造成的深重罪孽。更重要的是,我渐渐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归根结底,历史要迈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