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8431100000025

第25章 学会宽厚仁爱(2)

3澄清事实。争吵有时是由于误解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当面向对方讲明事情的真相,以解除已有的误解,使矛盾得以解决。如果此时对方十分激动,我们最好保持沉默,让朋友先把要说的话说完,并且不要当中插话,面部表情也要尽量放松,待他冷静之后再做解释,以消除误会。

4诚恳认错。在争吵的过程中,如果你认识到,争吵是由于你的过失或你的责任所导致的,那么,你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诚恳地向对方赔礼道歉,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要为了面子而死不认错。科学家利斯特说:“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当过错主要在自己一方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最高尚行为”呢?

争吵的处理得当与否,对我们同学自身、对所涉及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同学们要留心于此。

面对朋友的谎言

知心朋友本应以诚相待,但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坦诚变得难堪。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知心同学对自己撒谎,对此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弄清楚他撒谎的原因。如果他是考虑到维护我们的自尊心,或担心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隐瞒了坏消息,那么这是善意的谎言;如果他自己有难言之隐,不便公开,而制造假象或者假说,那么这是一种无奈的撒谎;如果明知道不对,却执意造假,或别有用心地刻意歪曲、隐瞒事实真相,那就是恶意的撒谎了。

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内心之善的基础上的;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对他人实施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

对于善意的撒谎,朋友的出发点是为我们着想,我们则应该心领他这份良苦用心,并向他致谢,同时说明希望今后能实话实说。因为是知心朋友,彼此就应该坦诚、互相信任。如果他有难言之隐,一时不便向我们诉说,我们也要体谅他,主动关心帮助他,看他有何为难之处,自己能否助他一臂之力。

那么,如何对待那些恶意的撒谎呢?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做法:

一、暂且忘掉这件事情,用真诚

的友谊感化他他撒了谎,知道自己错了,很怕好朋友会因此讨厌他,甚至不理他。这时候我们对他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刺激到他,可能让他陷入无法摆脱的自我谴责之中。作为知心朋友的我们,怎么忍心这样呢?因此,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与他做知心朋友,甚至比以前更加关心帮助他,用真诚的友谊去感化他,使他能从错误中走出来。

二、表明态度

暂且忘掉他撒谎,并非是迁就或对他的错误置之不理,而是在力求恢复友谊的前提下,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卡片、书信,态度诚恳地表明自己希望他改正的意图,而且愿意不计前嫌。在这种情况下,相信他是会有悔改之心的。

三、宽容大度,再续友谊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过必改就好。朋友之间的相处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因而我们要有容他人之过的雅量,多鼓励他进步,忘掉不愉快的事,继续彼此的友情。如果我们已经努力帮助,他仍是不改,那么我们可以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

四、剖析事实,重新认识

毕竟好朋友也是会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许你认识的好朋友已经不是最初那个熟悉的模样。在确定朋友不是开玩笑的情况下,确定朋友已经十分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情况下,重新对朋友的为人进行认识,最后决定是否再维持与朋友间的关系。

总之,当朋友对你说谎话之后,一定要搞清楚朋友说谎话的原因,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而跟朋友反目成仇。这样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严重破坏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关心残疾同学

残疾同学除了每天坚持学习,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以外,同时还要忍受因残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痛苦。他们面对的困难比正常人要大得多,更需要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

要想关心和帮助残疾同学,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卑的心理和孤独感

这是残疾人普遍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还会导致他们活动受限,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二、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

残疾状态会导致残疾人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别人对其不恰当的,甚至是无意的称呼,都可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感。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就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甚至采取过度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三、深刻的抱怨心理

抱怨父母、抱怨领导、抱怨命运,认为天地之间,难以容身,人海茫茫,唯我多余。

四、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

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但残疾人对残疾人却有着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他们较少与非残疾人交流,除了“话不投机”的原因外,还与交流不方便有关。

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关心他们呢?

一、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残疾同学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他们往往又特别敏感。有时同学们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与残疾同学相处中,同学们应明白,残疾仅是他们身体上的缺陷,而不是他们的缺点。这种缺陷是他们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正”的,责任不在于他们。他们以残疾的身躯承担了和我们同样重的学习任务,付出了比我们大得多的努力,他们身残志不残,并且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二、在思想上要与他们多交流、

多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残疾同学的身心压力一般比正常人大,痛苦多,对别人的戒备心也比较强。他们一般不大会主动与同学交朋友,唯恐遭到冷遇。因此,同学们要主动与他接近,敞开心扉,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遇事多为他们着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三、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给

予各种形式的帮助帮助残疾同学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做,不可事事包办、代替,那样反倒会适得其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对行走不便的同学,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用自行车接送他们上学、放学;帮他们背书包,陪他们一道步行;背他们过河,搀扶他们上下楼梯等。需外出集体活动时,也尽可能地接送他们一起参加,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手不方便的同学,可帮他们削铅笔、吸墨水、拿物品等。平时,要注意做好周围同学的思想工作,动员大家一起来帮助残疾同学,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使残疾同学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四、要坚持正义,主动维护残疾

同学的合法权益有一些人的道德水平不够高,他们对残疾人有歧视和偏见,使残疾人的人格和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因此,当我们见到有人对残疾同学不够尊重,甚至有侮辱性的言行时,要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和主持公道。对有损残疾同学的合法权益的事情要坚决斗争,同时要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宣传《残疾人保护法》,保护残疾同学的合法权益。

学会安慰他人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求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一、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等不同,每个人形成了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安慰人的时候,听比说要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和伶牙俐齿。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聆听时,还要感同身受,让对方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那么对于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和安慰。还要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二、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在安慰人时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内,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从而安慰者往往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三、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帮助对方找到应该走的路。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同时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接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可以躲避的空间,让他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

正确对待乞讨者

在繁华街道、闹市区、商业区,甚至在自家的院门口,时不时能够看到乞丐的身影。那些乞丐,有些惹人烦,不给钱不走;有些身有伤残,看上去蛮可怜;有些以卖艺为生,靠自己的歌声来讨些钱;有些编些让人真假难辨的故事,以获得人们的同情心;还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沦落街头,让人看了心酸……同学们如果碰到有人向你乞讨,应该怎么办呢?

一、对老弱病残者,要有一份同

情心乞讨者有的身患残疾,没有工作能力;有的年迈体弱,却无人照顾,生活都难以自理,不得已以乞讨为生。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一时还没有保障,甚至达到饥寒交迫的程度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份同情心。因此,如果遇到像这样一些老弱病残的乞讨者,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也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的。

二、对临时有急难者,可给予

一些援助出门在外,很多事情都不可预料。遇到突发事件或者被坏人算计,一时生活没有着落也是很有可能的。例如,有些人或财物被窃,或亲人突患急病,又举目无亲,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暂时乞讨。对这种人我们也应该富有同情心,毕竟大家都有落难的时候,因此,也要诚恳地给予他们一些援助。

三、对街坊邻居中受家庭成员虐

待而乞讨者,要伸张正义有些人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受到缺乏公德的家庭成员的虐待,不得不以乞讨为生。对这样的人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还应伸张正义,帮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制止这种虐待行为。

四、要增强辨别能力,善于识破

各种行骗者我们不可否认,在乞讨者中也混杂着相当一部分好逸恶劳的行骗者。他们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想不劳而获,甚至把乞讨作为致富的门路。对这部分人要善于识别,不要上当受骗,对其中的违法者,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对付行骗者的具体方法有:对强要硬讨者,非善良之辈,要设法摆脱;花言巧语者,说得越天衣无缝,越不可信,可不予理睬;对多次碰到的熟面孔,不必给予帮助;身强力壮,可以凭力气谋生者,也不必给钱给物;对东张西望,结帮成伙,以乞讨为掩护,或顺手牵羊,或伺机作案者,要提高警惕,如有必要,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