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
84218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学生说英语为何缺少“洋味”

一般来说,英语初学者讲或读英语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地方口音太重或者是“中国味”太浓,即使是学了近十年英语的大学生普遍操的也是一口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缺乏“洋腔洋调”。造成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一方面是汉语语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作用的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语音学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语音学习不过关,以致造成终生的遗憾:不能说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此外,学生的语音学习也存在许多缺陷和疏忽,影响了说英语的韵味。下面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希望对英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一、换读

众所周知,学习一种外国语一般都会受母语的干扰。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自然也会受到汉语语音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汉语方言众多,各种方言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绝大多数方言里却没有/?、?/两个音素(phonemes),各地学生常把颚龈擦音/?、?/(palato-alveolar fricatives)发成类似的汉语里的摩擦齿音(dental ficative)s和擦塞齿音(dental affricate)z,如把she发成[si:],treasure念成[`trez?]。另外,学习擦塞音/?、?、tr、dr/和软颚鼻音(velar nasal)/?/等也十分别扭,学生不知不觉地便拿汉语中的近似音去代替,颚龈擦塞音/?/→齿龈硬颚擦音(alveolo-palatal affricate)q或齿擦塞音c,/?/→j或z,/??/→chur,/dr/→zhur,软颚鼻音/?/→齿龈鼻音(alveolar nasal)n。甚至在学习念英语单词时,不是用音标注音,而是用汉语拼音、乃至汉字标音,结果China被换读成“前拉”,mouth被念成“冒丝”。用这样的替代法来说英语,永远都不会练成地道的英语。换读的结果只能造成误读、混读和滥读。

二、误读

我国学生中普遍存在齿音发不准确的问题,因为汉语普通话和绝大部分方言的语言系统中没有/θ、?/这一对英语特色齿音。当这两个音素进入耳杂时,大脑皮层辨别不清是什么信号,听觉上分不清,口中就不易发正确。/θ、?/常被误读成/s、z/,如three被念成[sri:],把they读成[ze?]。其实,英语中的/s/是齿龈音,发音部位在舌尖与齿龈之间,/s/不带有齿音性。要发时/θ、?/,得先从理论上明确|θ、?|是舌齿摩擦音(dental fricatives)。发|θ|时,舌尖抵上齿背,气流从舌齿间的缝隙中摩擦而去。英美人士发/θ/音听起来清细,齿音性强。学生了清音(voiceless)/θ/,浊音(voiced)/?/也就不难了,在/θ/的基础上加之声带振动,吐气相对减弱,便可发出/?/。对中国学生来说,浊音是个难点,因为汉语普通话中浊音很少,初发/?/音会觉得不太习惯,但只要掌握了要领,多多练习,实际上并不难,不会再将/θ、?/误读成/s、z/。

三、混读

如果说换读、误读是受汉语语音的影响未能把英语中某些音素的舌位、口型及气流掌握好,产生混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英语的音位变体(allophone)将一个不管置于何处的音素,永远毫无变化地读出。

所谓音位变体,即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读音。音位变体往往出现在语音的互补分布状态中,英语/k/的送气(aspirated)与不送气(unaspirated)的不同读音就出现在不同语音环境中的互补分布状态。如/k/在kite[khɑ?t]中读[kh],而在skirt[sk??:t]中读[k?]。[kh]表示送气,[k??]表示不送气,[kh]和[k?]是音位/k/在不同语音环境的互补分布状态中的不同读音,[kh]和[k?]就是/k/的音位变体。再如英语中的清晰舌边音[l](clear alveolar lateral)、清音化[l?](devoiced)和软颚化[?](dark、velarized)都是[l]的音位变体,分别互补分布在lie[la?]、play[ple?]和tell[te?]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可是,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区分音位变体,笼统读成同一音位,这样说出来的英语当然跟操母语的英美国家的人所说的英语有很大的差别。

四、滥读

滥读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英汉语音体系中都存在的音素中,如/r/、/h/等,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这些音素的性质、发音部位和方式的不同。汉语中的r是卷舌、摩擦音(retroflex、fricative),而英语中的/r/是无摩擦延续音(frictionless continuant)。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发/r/的方法和部位,把rose、red乱读成似是而非的音,既不完全像汉语中的r,更不像英语中的/r/。学生应该注意发汉语r时,舌尖翘起靠近硬颚前部然后过渡到后面的元音,而双唇舒平,不向前突出。而英语/r/音则是舌尖向齿龈后部与硬颚连结处翘起,然后滑到后面的元音,而且从一开始滑动双唇就往外突出并略呈圆形。

滥读的情况还发生在发英语的/h/时。汉语的h是软颚摩擦音(velar fricative),而英语的/h/是声门摩擦音(glottal fricative)。很多学生将英语中的/h/乱发成了类似汉语中的齿龈硬颚擦音x,将whose[huz]发成[xu:z]。纠正滥读的方法是掌握语音发音部位和方法上的区别。

五、添读

在爆破音(plosive)后加上元音[i:]、[?]、[?]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当/t、d、k、g、p、b/位于词尾时,学生在发音时自然在词尾加上元音。把it、bad、cock、dog、jeep、pub分别读成[?ti:]、[b?d?]、[k?k?]、[d?g?]、[?i:p?]、[p?b?],这样的读音“不堪入耳”,更谈不上纯正地道了。此外,英语中的辅音连缀(consonant cluster)也常使学生感到困难。普通话和方言中不存在辅音连缀现象,所以学生在碰到英语辅英连缀时不自觉地在中间加上元音[?],比如把black、flight、plan、study、square、spend分别读成[b?l?k]、[f?la?t]、[p?l?n]、[s?`t?d?]、[skwe?]、[s?pend]。添读现象根深蒂固,要加以克服,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

六、缺少朗读技巧

重读是学生说和读英语中不善把握的方面。多音节词中重读音节没重读,非重读音节却重读了。词的重音把握不好,句子的重音更是无所适从,将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一律重读,听起来毫无美感。在连贯话语中,通常有些词重读、有些词应轻读,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轻重音节交替出现。重读的词,即句子重音一般起着双重作用,主要是在表意方面起突出要点的作用外,也在节奏方面起核心作用,产生音韵美。

此外,有些学生语感差,节奏把握不好,不能按意群(sense group)表达。缺少朗读技巧的训练,不能很好处理连贯话语中的连读(liaison)现象。不会将it is念成[?t?z],an apple不会读成[?n`?pI]。更不知字母r后如接元音时用连接r(linking r),如:a pair of shoes应念成[?pe?r????u:z];一个单词以/?/或/?:/结尾后接元音时用插入r(intrusive r),如the law of England应说成[??l?:r???`??gl?nd]。对于爆破音相邻及爆破音位于其它辅前应失去爆破或不完全爆破的规则有些学生置若罔闻,无一例外地把每个爆破音都发出来。例如说“I don’t know。”和“The teacher asked Bred to come to the platform。”二句,把[t][k][d]都爆破出来,说起来疙疙瘩瘩,不流畅,听起来别扭费力,这样说英语怎么会有“洋味”呢?

七、忽视语流音变

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语音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出发形成语流。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受语流快慢高低强弱的影响或语音在语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产生语流音变。可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现代英语这方面的知识,说起英语来显得格外生硬。语流音变的重要形式有同化(assimilation)、异化(dissimilation)、弱化(weakening)、脱落(elision)、换位(metathesis)等。

1.同化

语音的同化是英语语流音变的一种主要方式。所谓同化是指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另一个音相同或相近。按照同化音与被同化音所处的相对位置,英语语音的同化分为:

1)顺同化(progressive assimilation)如句子Did you see him?[`d?d ju`si:h?m],在连续话语或朗读中为[`d??`si:h?m],同化音(齿龈音)[d]在前,其后的硬颚音[j]被同化为颚龈音[?]。

2)逆同化(regressive assimilation)例如five pence[fa?v pens],在连贯话语中读作[fa?f pens],同化音是双唇清辅音(bilabial voiceless)[P],且位于被同化音[v]之后,[v]被同化为唇齿清辅音(labio-dental voiceless)[f]。

3)相互同化(reciprocal assimilation)是指相邻的两个音相互影响生成一个新的音。如句子“I haven’t seen him these years,”应读成[a?`h?vnt`si:n h?m ?i:???:z],[z]和[j]相互同化生成一个新的音[?]。

2.异化

在同一个词中出现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读起来绕口,于是把其中一个音改变为另一个音或从这两个音中去掉一个音,这种音变现象叫异化。尽管异化现象比同化现象少得多,也是说成流畅英语的技巧之一。如library[`la?br?r?]、secretary[`sekr?t?r?]、environment[?n`va??r?nm?nt]、candidate[`k?nd?de?t]在连贯语流中分别说成[`la?b?r?]、[`sek?t?r?]、[?n`va??r?m?nt]、[`?n?de?t]。

3.弱化

语音的弱化就是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的变弱。弱化现象表现在辅音、元音两个方面。例如:He could do it if he would。读作[h?k?d`d??t?f?w?d],其中第一个[hi:]弱化为[h?],第二个[hi:]弱化为[?];[du:]弱化为[d?];[k?d]弱化为[k?d]。

4.脱落

语音的脱落就是发音中某些音的消失,消失的音往往原来是非重读音节里的弱化音。如easily[`i:z?l?]、enthusiasm[?n`θjuz??zm]、always[`?:lw?z]、[`f?:stl?]在连续语流中念成[`i:zl?]、[?n`θu:z??m]、[`?:w?z]、[`f?:sl?]。失去爆破是脱落的一种形式。

5.换位

为了发音上的方便,把两个音的前后位置相调换,这种音变方式叫换位。现代英语口语中有时有换位现象。例如perspiration[p?sp?`re???n]被念成[presp?`re???n]。

八、忽视语调(intonation)的表态功能(attitudinal function)

中国学生说英语缺少“外国腔”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语调单一古板,不能结合语境(context)采用相应的语调。语调就是说话时声调(pitch)高低抑扬的变化。语调除了构成语言的音韵美之外,更是传情达意的手段,难怪R。Kingdom把语调称为“语言的灵魂”。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其语调较之汉语语调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涉及的问题也更纷繁多样。一般地说,降调用以表示肯定、明确、镇定等态度;升调表示不太肯定、疑问、慰籍、试探等态度,降升调表示犹豫、保留、对比、怀疑等态度,升降调表示在强烈的感情支配下反对、赞成、惊讶、气愤等态度。比较下列两例:

(1)A:We will go for an outing。

B:You don't say。↗(expressing surprise)

甲:我们要外出游玩。

乙:真的吗?(表示惊奇)

(2)A:I don't think the post fits you well

B:You don't say。↗↘(expressing objection)

甲:我觉得这职位不太适合你。

乙:是吗?(表示反对)

由此可见,有些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由于采用不同的语调,传递的信息迥然不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英语“语调模式也就象英语中的时态、语态和不同类的从句一样能区别意义,所以一个外国人说英语时语调就得准确。”语调是言语美妙和谐的陪伴物。它有表意功能、语法功能、话语功能、表态功能等,其中表态功能显得犹为突出和重要。语调的表态功能主要是通过调型的选择(tone selection)、调核位置(tonicity)的变动、调头(head)的运用等手段实现的。要想说一口地道达意的英语,语调学习也不容忽视。

以上讨论了中国学生在英语朗读或会话中使用中国式英语的病根。要想解决连续话语中缺少“洋味”的问题,只凭添加几个“洋腔洋调”的会话附加语(conversational tags),如well, aha, ahem, uh等是不能奏效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强语音知识的学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更是说一口流利地道英语的基础。笔者建议儿童一开始接触英语语言时,最好采用对话形式的语言材料进行模仿,以促进形成较好的语音语调。当然,学生要真正学好英语语音,单靠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英语语音理论来指导。教师传授英语语音,更需要掌握科学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不懂得英语语音知识的英语教师,就象不懂得解剖学的医生一样,要纠正和教好学生的发音都会是非常困难的。”(桂灿昆,1985:104)。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英汉语音体系的比较,在区别中晓之以理,防患于未然。既懂英语语音知识,又懂汉语语音知识的教师更容易找到学生说或读英语缺少“洋味”的“病根”所在,对症下药,尽早矫正语音失误,培养学生操地道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