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22

第22章 跨省移库稻谷销售为什么这样火

2008年5月13日,跨省移库的最低收购价稻谷首次在广西、浙江主销区竞价销售,交易过程火爆,5.27万吨2006年早稻全部成交。其中移库在广西的2.95万吨2006年早稻最高成交价1810元/吨,最低成交价1560元/吨,成交均价1738元/吨;移库在浙江的2.32万吨2006年早稻最高成交价1680元/吨,最低成交价1610元/吨,成交均价1630元/吨。

5月20日,跨省移库的最低收购价稻谷再次在广西、浙江销售,仍然全部成交。其中移库在广西的0.99万吨2006年早稻最高成交价1760元/吨,最低成交价1720元/吨,成交均价1742元/吨;移库在浙江的0.52万吨2006年早稻以1800元/吨全部成交。

同期在湖南、安徽、湖北销售稻谷成交率低下。5月13日在上述三省销售的16.25万吨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4.4万吨,总体成交率为27.1%;5月20日11.45万吨最低收购价稻谷成交0.85万吨,总体成交率7.4%。两次成交率均大大低于广西、浙江销区。并且销区早稻的成交价格也大幅高于5月6日在产区销售的早稻价格,其中广西平均销售价格高出约250元/吨,浙江平均销售价格高出约170元/吨。

跨省移库稻谷销售为什么这样火?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相对于产区而言,销区粮食库存更低,市场供需更为紧张。广西、浙江以及广东均是粮食的主销区,粮食供给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区,同时由于地处沿海,国际粮价的上涨也更容易传导到这些地区。以广东为例,我们经常说广东60%以上的粮食需求依赖从外省调入或进口,实际上这里的60%还是按照户籍人口的粮食需求计算出来的,考虑到珠三角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人的粮食需求也必须在广东解决,那么广东的实际粮食缺口更大。

第二,最低收购价粮食在产区的低成交率存在一定人为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由于存储企业存在利益驱动,粮食出库的积极性不会高,影响交割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最低收购价粮食成交率低下、成交价格过低。比如,移库到广西13日的销售价格居然比产区高出250元/吨,这就显然表明产区的销售价格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

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10年,我国粮食总流通量将达2.6亿吨,其中跨省流通量达1.3亿吨,占50%。并且受中国经济布局不平衡的影响,中国粮食的产区和销区分布极度不平衡,产销区之间的运距过大,粮食运输时间过长。像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的时间,那么一旦南方的粮食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东北地区的粮食短期内难以到达,销区粮价短期内就可能快速上涨,从而波及全国。特别是当销区粮食供应紧张与铁路运力紧张交织在一起时,销区粮价上涨的压力将更为凸显。2008年初的雪灾,造成南方的省际铁路、公路运输瘫痪,食品价格飞涨,可以说殷鉴不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粮食供给紧张之时,主销区粮价往往率先反映,并很快传导到主产区,导致主产区农民惜售,进一步加剧粮价上涨。因此,要抑制粮价上涨,必须首先稳住销区的粮食价格。但是,目前大部分粮食储备在产区,每年的托市粮也基本上都放在产区。当销区粮价上涨时,再临时组织粮食调运,难以做到快速及时反应。

因此,国家应加大销区粮食储备,切实落实销区6个月的粮食储备规模;并且应改变地方储备粮需求以户籍人口计算的方式,按照粮食需求的实际情况,流动人口及常住人口都应纳入统计范畴,这样销区的储备应保持更大的规模,才可以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储备粮放在销区,不但可以有效解决粮食产需脱节问题,保障销区粮食安全,并且由于销区粮食需求量大,对于实现储备粮轮换顺利出库也极有帮助。

对于目前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而言,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待销售的粮食先转移到主销区的站台、港口和码头等交通便利之处,然后再行竞价销售,新的销售底价可在原底价的基础之上加上合理的运输物流成本。这样由于不存在承储库的利益问题,并且直接面对销区,必将大大提高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成交率,既解决了最低收购价粮食难以出库问题,同时也直接满足了销区市场需求,具有“一石二鸟”之功效。本次广西移库稻谷销售的红火局面表明,这样的思路值得一试。

(此部分完成于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