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21

第21章 小麦丰收之后的粮食市场

再过一两个星期,小麦收割工作即告结束,新麦即将迎来上市。就目前了解情况看,2008年小麦丰收已成定局。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90万亩,预计今年小麦产量为1.07亿吨,较去年1.06亿吨略有增加。

小麦丰收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在国际社会出现粮食危机、粮价暴涨的情况下,中国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国内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但是中国年度粮食总需求在5亿吨左右,夏粮(小麦)仅占粮食需求的20%,粮食市场稳定与否还得看今年秋粮(主要是中晚籼稻、粳稻、玉米)的生产情况。而当前秋粮还处于生产的初期,部分品种比如中晚稻还未开始播种,一切仍处于变数之中。下半年的天气状况将直接影响秋粮的收成。去年湖南、江西、湖北局部地区的高温干旱已经造成了中晚稻的减产(但是由于粳稻增产较多,稻谷总产表现为略微增产),这是南方地区籼稻价格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走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年,有极高的发生“拉尼娜”或“厄尔尼诺”的概率。国家气象局日前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天气气候呈现极端气象灾害严重、台风来得早强度大、降水量分布不均、气温总体偏高、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等五大特点。极端的天气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不应为小麦的丰收作出过多的乐观解读。小麦丰收只能说粮食生产开局良好,终局如何还有待秋粮的决断。

小麦丰收带来的下一个话题就是2008/2009年度的小麦价格将呈怎样的走势?我们从小麦的期货价格上找找看。截至2008年6月11日,从图形上看,郑州强麦各期货合约均呈空头排列;从相邻月份合约间的价差看,0807和0809合约间的价差最大,为210元/吨左右;其他合约间的价差在50元/吨市,短期内有可能供过于求,期间小麦价格将处于低点;高峰期过后,小麦供需恢复平衡,价格回升,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但是市场也并不看好价格的继续上扬,因为合约间50元/吨的价差属于偏空的价差水平。总体而言,期货市场对小麦后市的价格走势判断为稳中趋弱。这种判断基本反映了当前小麦供需格局的现状。一方面,国内小麦连续5年丰收,小麦当年产量超过当年需求量,小麦库存有增加的趋势。我们知道国内小麦库存本就相当充裕,库存的继续增加毫无疑问会成为小麦价格上行的重要阻力。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以来,连续两年都收购到大量的托市小麦,正说明了小麦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存在下行压力的现实;另一方面,国家提高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77元、72元、72元,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5元、3元、3元,小麦价格下行空间有限。因此小麦价格将在压力(供给压力)和支撑力(最低收购价)的双重作用下,做震荡整理。由于国家手中握有大量的储备小麦,可以预计下半年小麦价格的定价权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

如果说在小麦方面国家还有很大的调控能力与调控空间的话,在稻谷市场上恐怕则是力有不逮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稻谷的库消比要低于小麦,国家掌握的稻谷储备相对有限。第二,2004年以来稻谷增产幅度低于小麦。2007年小麦总产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3%,而稻谷总产仅增加了16%,稻谷供给远比小麦紧张。第三,稻谷爱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也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表现为籼稻供需更紧、粳稻供给宽裕。实际上稻谷的供需压力基本上全部体现为籼稻的供需压力。这就是为什么2007年以来在籼稻供求紧张、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东北粳稻却出现卖粮难的主要原因。第四,在国家稻谷储备相对有限的同时,存在品种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一方面储备的品种以早籼稻居多,而早稻往往并不直接作为口粮;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由于多年来粳稻产能盲目扩张,被动积累了大量的粳稻储备,而南方销区稻谷储备薄弱,同时为运力所限,东北地区的粳稻又难以及时发运到关内。这造成了一方面销区缺粮,另一方面大量粳稻储备却积压在库的尴尬局面。第五,随着近年城市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食用人口及食用比例不断提高,稻米的需求更加具有刚性,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

基于上面几点,在政府调控能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2008/

2009年度的稻谷价格将有可能走出不同于小麦的独立上涨行情,稻谷的价格更多地取决于市场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将继续束之高阁,虽然预案价格比2007年提高了近10%,因为最低收购价提高的速度赶不上市场价格提升的速度。一个可资参考的例子是,2004年国家首次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价格水平比2003年实际收购价高出30%以上,但是,由于粮价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上涨幅度更大,结果是首次最低收购价预案未能启动。

目前国际大米价格大幅高于国内,国内大米已经形成价格洼地,而洼地终究是要填平的,一旦2008年的稻谷难以有实质性的增产甚至减产,那么稻谷后市价格也许需要有点想象力。

但我们在作出上述判断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宏观政策面。下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在2007年CPI抬头时,社会将矛头一致对准迅速上升的粮价,原因主要是除粮价之外的其他商品服务价格基本上保持平稳,当时一些人经常举出的例子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还很低,仅为2%左右。因此开出的药方是将粮价控制住了,CPI也就控制住了。然而实际上,PPI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就一直在缓慢攀升,只不过幅度不大,未能引起注意。进入2008年以来,PPI上涨突然加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5月份的PPI已经达到8.2%,CPI则回落至7.7%,这意味着PPI自2007年2月份后再次超过CPI。不知道此时那些认为粮价上涨导致通胀的人士作何感想?,简单控制粮价并不能达到根治通胀的目的。通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源于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在美国,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下的弱美元,导致流动性在全球泛滥,这是中国在不断提高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通胀势头仍难以抑制的主要原因。打个比方,好比船底破了一个洞,在洞没有被堵上之前,将涌进来的水不断舀出去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面对有可能失控的通胀形势,央行将准备金率一口气提高1个点,达到17.5%的新高。农发行由于是政策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其没有影响。但是当其他金融机构受银根紧缩影响、收紧信贷时,粮食企业从一般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必然加大,可以预见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资金基本上可以得到农发行的保证,但是一些社会粮食经营收购主体将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收购主体有可能减少,这将影响收购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有可能降低粮食收购价格,这是我们在作粮食分析时必须考虑到的宏观政策面对粮食市场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PPI上来了之后,政府应如何面对下半年的粮食形势呢?毕竟在粮价这个“葫芦”还没有完全“按”下去之前,又起了PPI这个“瓢”,宏观调控形势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通胀初期,粮价吸引了足够的火力点,现在PPI也来撩拨决策者的神经。也许政府会意识到,单纯控制某个领域的物价并不能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足够高的情况下,继续大幅提高1个点,政府此举已经充分表明了抑制通胀的决心,经济增长目标已经排在之后。因此,政府会动用何种手段继续抑制通胀,值得关注。

(此部分完成于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