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38

第38章 陨落东井冈的归侨将领朱云卿

朱云卿,1907年出生广东梅县,1919年考入梅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进步活动。1922年毕业后,年迈的祖母担心朱云卿惹出麻烦,托人将他带到印度尼西亚,跟随叔父朱亚球在万隆打工。

1924年,朱云卿从当地中文报刊上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便决心回国投考黄埔军校。通过打工自筹路费,朱云卿瞒着叔父,于1924年底乘船回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在黄埔军校,朱云卿刻苦勤奋,半年以后,即以优异成绩升为军官生,编入步兵队。

1925年6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市发动叛乱。朱云卿随军校第三期入伍生参加平叛。同年10月,朱云卿又参加了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攻打惠州城的战役中,朱云卿踊跃报名参加敢死队,冒着弹雨翻越城墙,占领前沿阵地,为攻占惠州城立下汗马功劳。

1925年底,因表现突出,朱云卿在黄埔军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朱云卿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农民协会军事部工作。

1926年10月上旬,为了加强培养农民武装斗争骨干,中共广东区委和广东省农协派朱云卿到韶关任北江特委委员、北江农军学校主任。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韶关后,朱云卿充分依靠当地革命团体和群众的支持,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很快解决了办校的校舍、教员、经费、枪支弹药、招生、服装等问题。农军学校以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蓝本,结合北江地区农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朱云卿亲自讲授军事和政治课,注重社会实践,曾带领学员到曲江县黄岗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帮助地方组织农会和组建农民自卫军。1927年3月,曲江县龙归乡反动地主武装袭击农会,杀害23名农会会员。朱云卿闻讯,与中共北江特委研究决定予以反击。他带领学员,开赴龙归,与当地农民自卫军配合,打败了反动地主武装,重组了农会。

4月底,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成立了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北上总指挥部,随即,副总指挥周其鉴和参谋长朱云卿率领北江农军北上武汉。5月初,朱云卿率领的北江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和南雄、韶关、连平政治讲习所第二期学员及南雄农民自卫军,从南雄出发,与周其鉴率领的北江地区各县农军大队在湖南郴州会师。历尽艰难险阻,1927年6月15日到达武汉。

在武汉期间,朱云卿与当时在武汉的毛泽东接触频繁,及时向北江农军传达毛泽东的意见和建议。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周其鉴、朱云卿根据中央指示,迅即率领北江农军开赴九江,转乘火车到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朱云卿带领北江农军在广东、湖南两省边界坚持斗争。1927年12月,朱云卿随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从茶陵上井冈山,后担任团参谋长。1928年5月,朱、毛会师后,担任第三十一团团长。

1928年6月,龙源口大捷,打破了江西敌人的第四次“进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很快调集了江西、湖南两省的反动军队,发动了对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1928年7月上旬,赣敌第六军胡文斗部6个团,王钧、金汉鼎部5个团分头向永新逼进。湘敌吴尚第八军第一、第二师从茶陵、酃县侵入宁冈,意欲与赣敌会合,在永新南北夹击红四军。

为了打破湘、赣敌人南北夹击,红四军军委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直取酃县,攻打茶陵,调动湘敌回援;袁文才率第三十二团防守宁冈大本营;朱云卿率第三十一团随毛泽东在永新以游击战形式困敌,阻止赣敌与湘敌会合。7月中旬,毛泽东在永新西乡召开了干部会议,把第三十一团分成东、北、中三路,分别成立了行动委员会指挥这次行动:以第一营的第二、第三连为东路,毛泽覃为行委书记,陈毅安为指挥,在永新东乡活动;以第三营的第七、第八连和第一营的第一连为北路,宛希先为行委书记,伍中豪为指挥,在永新北乡活动;以团部特务连和第三营第九连为中路,何挺颖为行委书记,朱云卿为指挥,在永新城郊活动。在毛泽东的组织、领导下,第三十一团和永新数万革命群众,以四面游击的方式,日夜袭扰敌人,使敌寝食难安,将11个团之众的赣敌围困在永新城内及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有力地遏制了敌人向根据地中心的推进。不久,赣敌内讧,第一次“会剿”破灭。

正当此时,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兵败郴州,第二十九团几近覆灭。8月下旬,毛泽东亲率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令朱云卿带领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留守井冈山。

8月下旬,湘、赣敌军乘红军大队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湘敌吴尚第八军两个团,赣敌王钧第六军两个团,共四个团向井冈山进犯,发动了第二次“会剿”。留守根据地大本营的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获悉后,立即率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两个连退守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会同袁文才、王佐及湘赣边界特委在大井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共商拒敌良策,决定: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坚守黄洋界哨口,阻击湘赣敌军;第三十二团第二营把守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硃砂冲四个哨口;袁文才率第三十二团第一营在山下骚扰敌军后方,同时发动群众协同作战。

会后,朱云卿实地考察了黄洋界哨口并根据地势具体部署: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两个连和大小五井地方武装守卫黄洋界。其中一个连守卫哨口两侧主要工事,阻击大陇方向的敌人;另一个连作为预备队,策应、掩护哨口两侧主要工事;大小五井赤卫队等隐蔽在附近山头,协助红军作战。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14日,朱云卿率第三十一团从茨坪出发,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17日,红四军主力到达赣州大余县城。18日下午3时,一路尾随的赣敌李文彬第二十一旅,突然发起进攻。林彪指挥第二十八团担任后卫阻击,却不顾前委机关的安危,擅自撤退。关键时刻,朱云卿率第三十一团与军部独立营,殿后阻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直至前委机关安全转移,才按预定作战方案撤出战斗。2月初,红四军到达寻乌县吉潭宿营。次日拂晓,突遭赣敌刘士毅独立第十五旅袭击,前委机关和军部被冲散。朱云卿及时组织部队掩护前委机关和军部机关,利用黎明的朦胧时分,突出包围。

1929年3月中旬,红四军在东固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师,稍作休整,便翻越武夷山南麓,由赣南进入闽西。13日,朱云卿率领第三十一团居左,与第二十八团、军部特务营分三路齐头挺进,直逼长岭寨。14日清晨,朱云卿率第三十一团从正面攻占长岭寨主峰。闽敌郭凤鸣暴跳如雷,纠集全部主力,分三路向长岭寨反扑。朱云卿镇定指挥,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疯狂进攻。敌旅长郭凤鸣看到多次进攻无法得逞,亲自督阵。敌人凭借火力和兵力优势,发起猛烈反攻,渐渐逼近阵地。两军相遇勇者胜。朱云卿看到蜂拥而上的敌人,下令吹响冲锋号,并带头从工事中一跃而起,率领部队对反扑上来的敌人发起猛烈冲击,以泰山压顶、猛虎下山之势冲下长岭寨,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抱头鼠窜,迅速全歼郭凤鸣全旅,郭凤鸣被当场击毙。红四军乘胜攻占长汀城。在长汀,红四军进行了整编,全军编为三个纵队,朱云卿调任红四军参谋长。此后,朱云卿跟随毛泽东、朱德继续转战闽赣边界,三克龙岩,攻占上杭,铲除地头蛇陈国辉、卢新铭,为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6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长汀成立,毛泽东任军团政委,朱德任军团长,朱云卿任军团参谋长。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镇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朱云卿任参谋长。朱云卿积极为毛泽东、朱德当好参谋,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

1930年夏,中共中央下令红一、红三军团攻打南昌,然后和湘鄂西、鄂豫皖红军“会师武汉”。为了既有效抵制“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避免红军遭受损失,又不公然与中央对抗,朱云卿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心和巧妙部署红一军团行动。6月22日,朱云卿主持起草了由闽西出发向江西集中的命令,要求 “本路军有配合江西工农群众夺取九江、南昌以建设江西政权之任务,拟于7月5日以前全路军开赴广昌集中”。7月1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红一军团由兴国出发进攻樟树的命令,决定“进略樟树、窥袭南昌”。这既传达了中央命令,又模糊了具体作战方案,巧妙抵制了冒险主义的瞎指挥,避免红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1930年底,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打破敌人“围剿”。朱云卿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亲赴现场勘察,制成略图,拟出作战方案,根据敌人动向部署兵力,组织部队行动,协助毛泽东、朱德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根据总前委和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朱云卿组织红军主力从根据地由北向南移动,与敌脱离接触;主持召开了参谋会议、副官会议、军医会议,研究部署战时参谋工作和各项作战的保障工作;主持召开地方武装和赤卫队工作会议,讨论和规定了地方武装的编制、训练和战术等问题。根据毛泽东的面示,主持起草了关于游击战争的通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和盲敌等十项办法,丰富了红军的战术原则。

1931年5月15日,朱云卿积劳成疾,晕倒在地,被战友们送进东固红军后方医院治疗。21日,朱云卿在东固红军后方医院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不幸身亡,时年24岁。

一代将星陨落在东井冈上。

(撰稿王旭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