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37

第37章 罗石冰“为求解放甘吃苦”

“非求荣华非书痴,为求解放甘吃苦,革命终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

这是摘自一个共产党员在大革命时期身负重伤后写的日记,表达了他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和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坚强信念,抒发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满怀深情。这个共产党员就是罗石冰烈士。

罗石冰1896年10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延福乡大安井头村。罗石冰从小酷爱读书,勤奋好学。他7岁进私塾学习,15岁以优异成绩考取吉安庐陵高等小学堂,三年毕业后又考取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9年3月,罗石冰从第一师范毕业,回到吉安,受聘在吉安县立高等小学任理科教员。他知识丰富,教学认真,讲课得法,深受学生欢迎。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罗石冰积极领导吉安的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给学生讲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带头教学生用白话写文章、出墙报,积极主张改革教育制度。

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谢邦宪,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一次,一位和罗石冰接近的学生出于义愤,揭发了谢邦宪的丑事,谢邦宪恼羞成怒,处分了那个学生,并借机打击罗石冰等进步教师。罗石冰等人坚持正义,挺身而出,带领学生据理驳斥,同时向教育局检举谢的劣迹,迫使教育局不得不撤销了谢邦宪的校长职务。

赶走谢邦宪后,县府又派邹古愚来充任校长。邹古愚是一个亲日派政客,既无学历,又无真才,因而遭到师生一致反对。罗石冰领导师生坚决抵制邹古愚来校当校长。学生们手执木棍守卫校门,使邹古愚四次来校均被阻于门外。接着,罗石冰组织学生罢课,并以吉安学联名义,呼吁吉安各校声援,学潮很快波及全县。县教育局见局势难以控制,被迫收回成命,同意师生推荐的信任者充任校长,同时允诺在学校里推行白话文,改革旧规章,扩大学生民主权利。

1924年2月,罗石冰考进中共领导设立的上海大学,入社会学系,攻读社会进化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共产党员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等人都在该系讲过课,对罗石冰影响很大。入校不久,罗石冰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被选为上海大学中共支部委员,成为学生骨干。

罗石冰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主动向家乡传播马列主义。他和吉安第七师范、阳明中学、县立高小、塘东义仓九小等校的老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常把自己看过的《中国青年》《向导》《唯物史观》等革命书刊寄给他们,并写信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讲述革命道理。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决定从当天起全市实行总罢工。党中央为加强对这一运动的领导,从上海大学调罗石冰到上海总工会任会计科副主任。罗石冰深入斗争第一线,依靠广大工人,团结各界群众,向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进行了坚决的斗争。8月22日,敌人雇用五六十个流氓冲进上海总工会办公室捣乱,扬言要“踏平上总”。罗石冰等八人赤手空拳奋起抵抗,同暴徒展开搏斗。罗石冰头顶、腰部被暴徒砍伤,背部被铁棍捅伤,倒在血泊中。幸亏被赶来营救的工人及时送往宝隆医院抢救,才得脱险。罗石冰住院治疗期间,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马列主义。他在日记上写道:“非求荣华非书痴,为求解放甘吃苦,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表达了他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和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强信念。他在医院住了近三个月,伤势还未痊愈,便返回上海大学,投入新的战斗。

1925年冬,北洋军阀江西督办方本仁和继任赣军总司令邓尔琢,疯狂镇压革命。12月17日,中共南昌特支书记赵醒侬等三人被捕,方志敏被通缉,党团组织的一些领导人被迫离开南昌。在白色恐怖中,罗石冰临危受命,于1926年1月由中共中央派回江西巡视并主持工作。他在营救赵醒侬等出狱后,又赴吉安考察。他将吉安团特支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同志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月下旬在第七师范建立起吉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吉安小组;同时在进步的青年学生、教员和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成立了共青团吉安地方委员会。3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罗石冰将中共吉安党小组扩大为中共吉安特支。

罗石冰在筹建吉安团地委和党的特支过程中,根据党的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政策,于1926年春节前在他的家乡吉安延福地区农村,吸收进步的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发展了一批国民党员,建立了六个国民党区分部。在罗石冰的指导下,这些区分部都开办了平民夜校,向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宣传革命道理。与此同时,罗石冰在延福地区吸收五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吉安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罗石冰和吉安地区的党团组织,领导革命群众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并组织烟业、缝纫、染布等工会的工人举行集会,发动米业、烟业、爆竹业工人罢工斗争,使吉安工人阶级在实际斗争中得到了锻炼。

中共中央对罗石冰在江西特别是吉安地区的工作深表满意。1926年4月上旬,中央任命罗石冰为中共江西地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后任吉安特支书记、吉安地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罗石冰不负党的重托,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1927年罗石冰参加了八一起义,出席了8月1日上午召开的联席会议。会上成立以共产党人为主体,有国民党人士参加的革命政权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罗石冰任财政委员会委员。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罗石冰随军行动,参加管理起义军的财务工作。9月下旬,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潮汕地区,在优势敌人进攻中,罗石冰等不幸被俘。敌军把他们押到一个场地上,用检验手指表皮方法追查领导人,认定手指皮肤细嫩者为军官。此时,罗石冰假借解手为由,机智地脱险,在当地一位老农的帮助下,穿上粗布便服,戴上斗笠,化装成打柴的农民,逃出虎口,在一个乡村小学担任教员。随后,遇到参加南昌起义的江西籍同事徐先兆,两人商定寻找党组织。不久,福建省委调罗石冰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1928年春,罗石冰赴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离开祖国前,他给妻子肖氏写了封长信,告诉她出国消息,勉励她拥护革命,带好儿女。1930年秋回国后,被党组织分配到山东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斗争。

1931年1月,罗石冰到上海参加党的会议。1月17日下午1时40分,罗石冰和林育南、王青士等7人正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谈话,不幸被敌探逮捕,关入老闸捕房。接着,敌人进行大搜捕,先后被捕者达32人。1月19日,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对他们进行审问。罗石冰当时化名孙玉清,编造了一套供词迷惑敌人。由于敌人已从内部获悉真情,认定他们是“共党要犯”,随即将他们引渡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在那里,罗石冰拖着病残的身体,与何孟雄、龙大道、李求实等共产党人同关在一个监狱里,备受折磨。

党组织专门成立了营救委员会,营救罗石冰等出狱,并利用家属探监送饭机会,将写有营救计划的密信夹在食品中带给狱中同志。但不久,营救计划因故失败。

2月初,罗石冰设法托人从狱中带出一张四五寸长的用旧报纸边写的便条。经过龙华旅馆的一位工友交给我党交通员汪功宏(当时化名韩辉),再转交给刘九峰。他在便条上写道:“请党营救失败,生命已无希望,决心在最后时刻坚持斗争。”短短23个字,铿锵有力,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31年2月7日晚上,天空漆黑,寒风刺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里增加了一班荷枪实弹的宪兵。敌人将罗石冰等24人点过名后,押到审讯室,对了照片,要他们在执行书上按指印。前面两位同志以为是办理转狱手续的公文,就在上面按了指印,后来柔石看清了这是敌人要杀害他们的执行书,便高呼:“同志们!这是执行书!我们不按!”于是审讯室里一片大乱,有的高呼口号,有的拿凳子向敌人砸去,法官急忙吩咐宪兵连长:“立即拖出去执行!”罗石冰等奋力抵抗,赤手空拳跟刽子手们搏斗。刽子手们仓皇向他们开枪,不少同志当场被杀害。罗石冰等被敌人拖到警备司令部旁制造局的大烟囱下集体枪杀。

上海解放后, 党组织在罗石冰等24位烈士的就义地点,挖掘出烈士的忠骸,重新安葬,并立下“龙华二十四烈士”石碑,以示对龙华革命烈士的纪念。

(撰稿廖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