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课堂学习中的108个怎么办
82634800000010

第10章 不善于“举一反三”怎么办?

我们说,能否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牲和思维的广阔性。具有这样思维特征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时不拘泥、不刻板,在解决问题时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对付各种形式的问题;不能或不善于举一反三的同学思维不开阔,角度变化小,缺乏解题时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非常需要培养灵活思维、开阔思维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应通过这样一些途径去努力:

一、注意思维过程的锻炼

即学习时需进行知识的分析与综合,需注意对多种知识的比较和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具体应用,不是浮在所学知识的表层,而是深入其实质,真正弄懂并掌握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发挥作用。这样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则抓住了本质、锻炼了思维,这对于开阔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思维方法

要培养自己学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集中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我们灵活地搞好学习、拓展知识的范围,同时也是思维本身趋于灵活、扩大广度的实现。当然,这方面需要了解一些专门知识,最好有专门指导和针对训练,这里限于篇幅就不进一一介绍了。

三、重视特殊题型

重视学习中遇到的一题多变的实例、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及一些培养灵活广阔思维习惯的益智游戏、智力题等。对这些问题,应视为可贵的锻炼机会,积极解答,还要想一想虽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什么?多解的人手处有哪些选择路子?智力测验的答案使人拍案叫绝之处奥妙何在?正像人在学走路时,从跌跤到蹒珊到熟练一样,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只有在举一反三的环境要求和实践体验中才能逐步形成。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依照下面做法:

一、听课时,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要重点领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上)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对学科之间例如“物化和数学”三个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关联)的本质规律,积极寻找同类知识的本质联系,这样吃透原理、规律,那么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遇到的新题目只是形式不同,命题和解题的原理、方法一样,因此就可以触类旁通,这样在解题时就会对同类型的新题目思考得深入,解决得快而正确。

二、做适当的练习,追求“举三反一”

指望上课听一下,然后就会做所有同类型的题目,这是不现实的。学习了相关知识,就此知识要做一定量从易到难的练习。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做题时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含金量”——把握题目中蕴含的原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举三”、“举十”才能“反一”。

三、向老师、同学请教

“举一反三”卡壳时,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失误的地方。例如,听老师讲习题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时,要特别关注老师、同学的解题思路。他们遇到新题目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他们怎么就能准确而且快速地从正确的角度切入呢?自己当时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想?我的意思是你听课或者和高手切磋时,重点是要学习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偏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