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那些奇人奇相
8154100000123

第123章 妙趣横生的翻案之梦

郭璞托梦谈王导之奸

清代姚莹《康輶纪行》中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梦。

话说晋朝多才多艺的郭璞,在被杀一千几百年以后,硬是神灵不散,化身为海上宫阙里的仙人,并进入明代王阳明的梦中,说他是被王导、王敦陷害的。当时王导的堂兄王敦要夺晋室天下,举兵反叛,暗中主谋者竟然就是王导。后来王敦事败病死,王导把祸都嫁在王敦身上。因为王导这人,历事晋室三朝,出入将相,史称晋之中兴,王导的功绩最多,却没人知道他竟是一个十足的坏蛋。

郭璞的神灵不但向王阳明揭发了这个历史上从未暴露的大秘密,还写了一首诗给王阳明。当王阳明从梦中醒来后,一面记出郭璞给他的诗,将之写在壁上;一面搬出晋朝历史来对证郭璞所说的话,果然发现了王导与王敦勾结的蛛丝马迹,因此很感慨地也作了一首长诗来记述这件事。由于此事实在过长,在此就不录了。

姚莹在书中评价郭、王的诗为“颇浅陋不类”,但是“极言王导之奸”的主题却明确得很。

王导何许人也?他是东晋重臣,历仕元、明、成三帝,元帝时任丞相,是王敦的堂弟。晋元帝登帝位后,因不满意王氏的骄横,于是任用善于奉迎的刘隗、酗酒放肆的刁协作心腹,暗中作军事布置,想削弱王氏势力。

王导很有城府,在被疏远后仍能保持常态,士族们都同情他,刘隗、刁协反陷于孤立。王敦是个野心家,乘机以反对刘瑰、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阴谋篡夺。公元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晋,并且很快打败刘隗等人攻入建康。王敦本意想篡位,但王导和朝臣们消极抵抗,王导更是直接宣称“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表示坚决维持帝室。王敦无法,只好退回武昌,不久病死。

虽然说王导一直没有公开支持王敦叛乱,但是想当初,晋元帝信任刘隗、刁协,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渊作将军,这是和王氏势力不相容的。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杀逐这些人。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他才出来反对王敦篡权,可见,王敦叛晋虽非王导暗中主使,但王导支持、纵容和利用王敦之意却很明显。总之,王敦叛晋,王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梦中的王阳明,原名王守仁,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浙江余姚人,曾经在阳明洞里住过一段时间,所以被称作阳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所以他这个梦极为可疑,但也无法查对。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和姚莹都是相信郭璞虽殁千年,其精灵犹存并能托梦的魂魄说。所谓郭璞托梦不过是利用梦的形式去做历史翻案文章罢了。

关于王敦也有个梦。《晋书·王敦传》中记载,王敦得病之初,梦到有白犬从天上下来咬了自己一口,没过多久,他就死了。

陈寿梦中认错

袁枚在《子不语》中说,他有一个中了孝廉的同乡叫王介眉,名延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王介眉小时候曾梦到自己进入一间装满秘书古器的屋子。屋里的床上还坐着一个身材矮小、胡须发白的小老头,旁边还立着一个黑不溜秋的高个子。白胡子老头见到客人一点反应也没有,倒是旁边的高个子对王介眉作了一个揖,然后说:“我是汉代人陈寿。作《三国志》,在书中贬低刘备推崇曹魏,实出无心,不料后人却当了真。”又指着坐在榻上的人说:“幸亏有这位彦威先生,在《汉晋春秋》中纠正了这个错误。你是先生的后人,听说你正在写《历代编年纪事》,老祖宗在这里,你可要勤勉自己好好完成啊。”说完,交给王介眉一卷书,让他写了一首六言绝句。王介眉醒来后只记住两句:“惭无《晋汉春秋》笔,敢道前身是彦威。”后来王介眉在80多岁时献上自己所写的《编年纪事》,被皇上赐为翰林侍读。

这个故事颇为有趣。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陈寿是西晋史学家,《三国志》就是他的著作。在《三国志》中,魏、蜀、吴虽然并列,但魏君称帝入纪,而蜀吴则称主只列传。此等体例,有明显的尊魏倾向。又因为陈寿是蜀人,魏吴两志已先有史,蜀志则全是陈寿所作,他以此等身份却不尊蜀,所以历来被有正统思想的人所诟非。再加上,历史上向来有抑曹操、尊刘备的倾向,所以对陈寿的意见就更大了。由此这个故事很明显是尊刘抑曹派们弄出来的噱头。

那么,为什么找彦威做代言人呢?原来,彦威(也就是习凿齿,晋代襄阳人,彦威是他的字)就是挺刘抑曹派,他在《汉晋春秋》中论及三国之时,认为刘备的蜀国是汉代宗室,而曹魏虽然受禅于汉献帝,但算作篡逆。习凿齿写这部书的目的,一方面是其正统思想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暗中规谏当时怀有二心的桓温。没想到却在1400年以后被袁枚拿来作了托儿,既肯定了尊蜀汉为正统的正统思想,也宣传了王延年的《历代编年纪事》,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