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那些女人们
8150300000017

第17章 才女谢道韫的烦恼

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是一位才能咏絮的才女,长大后嫁给了王凝之。王凝之何许人也?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他父亲,王献之是他长兄,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谢、王两家门当户对,声望家世可说是半斤八两。如果晋代只留下两个名字,就必有谢安和王羲之;如果罗列历史上最有名的贵族,晋朝的“王谢”二家也必在其中。晋朝两大宰相,一是王导,一是谢安。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而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从历史的记载中,两家统领当时的文坛、仕途。作为当时政治、文坛双料领袖的家人,王凝之之贵,只怕在当时无几人出其右。再说王凝之本人也非庸才,虽不如其父兄,但也善草书、隶书。

让外人看起来更幸福的是,他娶了当时号称才女之最的谢道韫。“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咏絮才一句,便是说的谢道韫。

谢道韫的才华到底多高?《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参考。

王献之是谢道韫的小叔子。话说有一次王献之和宾客清谈辩论,谢道韫在屏风后偷听,只听王献之的言论渐渐落了下风,马上要被客人压倒,于是她命小婢出去传话,请客人稍待,又命仆人在客厅里安设青纱屏障。隔着屏障她根据王献之的论点,继续和客人谈论,结果扭转劣势,客人辞穷而退,这就是千古盛传才女替小叔解围的故事。

出生于最有名的世家,有个最有名的父亲,娶了个最有名的妻子,还恰好生在那个最有名的风流时代,王凝之算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吧?

非也。据《世说新语》记载,谢道韫对她的婚姻并不满意,婚后一直抑郁不乐。伯父谢安说:“凝之是逸少(即王羲之)的儿子,总不会差的,你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呢?”谢道韫说:“王氏一门之中,长辈不要讲,同辈的晚辈中哪一个不比他强?天天对着一个鄙陋无知、语言无味的人,这种日子教我怎么过!天地之间怎会有王凝之这样的人!”没有平等智慧,这是才高八斗的才女最无法忍受的事。

从历史看,王凝之确实不是一个才华高妙的人,也不是个魏晋风流的代表者。跟他的弟兄相比,只能算是平庸者,考其一生,更是迂腐无比。不过,比起一般人来说,他还是要出色得多。只是他不太幸运,娶的是当世才女。

王凝之活得有些糊涂,死得也同样糊涂。

他任会稽太守时,孙恩叛乱。由于孙恩和王凝之一样信仰五斗米教,王凝之居然凭此死活都不相信孙恩会谋反。等叛军逼近时,他才不得不相信,但没有组织军队抵御,而是拜神起乩,请鬼兵拒敌。结果当然是城被攻破,到了这个时候,王凝之仍然不相信同一教派的孙恩会杀他,并不逃走,结果被一刀枭首。死得糊里糊涂,让人哭笑不得。此时的谢道韫,面对虎狼叛军,竟然镇定自若,手持利刃而前,凛然面对杀人魔王孙恩。孙恩也不由得为之心折,竟不敢伤她。孙恩要杀她的外孙刘涛,谢道韫厉声斥责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掷地有声,孙恩为其所慑,放走两人。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谢道韫叫屈,以她的才华见识竟要终身跟这样一个人朝夕相处,对她而言简直是精神上的凌辱。也就是那个时代不兴离婚,否则谢道韫会下堂求去的。同样,对王凝之而言,身边有一位自己没有一样可比,并且从内心就看不起自己的妻子,那味道也真够受的。难怪他要另谋发展,找一个比他更愚昧无知的女人。

然而王凝之与谢道韫的婚姻总有些糊里糊涂。

据说,谢安为他这个珍爱的侄女选婿的时候,起初看中的是王徽之。王徽之也是大名鼎鼎,最脍炙人口的典故便是他夜读左思《招隐诗》,忽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便趁着大雪前去拜访。但到其门口而不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进去,他说了一句堪称魏晋风流之经典的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但不知为什么,最终谢安选中的却是有些浑浑噩噩、平常平庸的王凝之。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门当户对”这个婚姻搭配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似乎一点也没变。门当户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男女双方的社会背景、生长环境以及经济条件要大致相同,这样的婚姻比较容易演变成为和睦长久的相守。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在思想、见识上要对等。思想上的不对等比经济、地位不对等要难办多了。假如妻子的才智、学识、能力比丈夫强,就算妻子不嫌弃男方也会怕,反之也是一样。如果女方或男方特别计较这一点,那生活就是一种煎熬。谢道韫就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