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那些女人们
8150300000015

第15章 情何以堪——徐淑

徐淑是东汉时的一个家庭妇女,也是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丈夫秦嘉在陇西郡(今属甘肃)当差,职位不高。二人都能文擅作,婚后生活琴瑟和鸣,并且很快就有了一儿一女两个爱情的结晶。

可惜徐淑身体不太好,婚后没几年就得了病,或许是怕传染其夫,或者是不愿拖累丈夫,她决定回娘家养病。就在当年年末,秦嘉接到上级命令去京城洛阳任职。这样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洛阳毕竟是天子脚下,比陇西一个小县城要强多了。对于这件喜事,秦嘉并不太高兴,想到要与妻子两地分居,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于是他派人去丈母娘家接妻子,想临行前见她一面,顺便捎去了一首情诗:

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

大致意思是说,最近我就要到外地出差了,十分想念你,你赶紧回来吧。这首诗是著名的《赠妇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徐淑读完信后真是归心似箭,但想到病未痊愈,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只回了首情诗和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秦嘉没有接到妻子,只好独自怅然地上路,临行前留下了一封信(即《重报妻书》)和一首诗以及四件礼物:明镜、宝钗、好香、素琴,并且在信中解释说:“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去秽,麝香可以辟恶气,素琴可以娱耳。”

不知徐淑是误会了秦嘉的意思,还是太懂丈夫的心了,她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待帷帐,则芳香不发也。”意思是说,你不在家,我一不化妆照镜子,二不弹琴焚香。女为悦己者容,但是你久居首都,无法见面,我即使打扮得再好看又有什么意思呢?

秦嘉到洛阳后果然争气,当了个黄门郎。黄门是指宫禁之门,黄门郎的作用就是掌侍皇帝,传达诏命,是距皇帝最近的人,如果没什么意外,是进阶高官的最好跳板。

秦嘉也想把徐淑接到京城,但是当时东汉的陇西郡郡治在今天的临洮。临洮距兰州一百多里,兰州到西安一千多里,西安到洛阳又是一千多里。而且东汉时期道路还不很发达,加之徐淑身体也不太好,所以一时半会儿两人不可能团聚,只能经常互通书信以表怀念之情。

丈夫高升,而且一往情深,徐淑的前景看起来很美。然而,世事弄人,秦嘉年纪轻轻就病死于任上。

死者长已矣,生者何以堪。留在老家的徐淑悲痛欲绝。可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她本来一心要忠于自己的爱情誓言,独自把弱儿幼女拉扯成人。谁知,她的哥哥却强迫她改嫁。她写了篇《为誓书与兄弟》的文章,义正词严地反抗说:“盖闻君子导人以德,矫俗以礼,是以烈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淑虽妇人,窃慕杀身成义,死而后已。”为了不再受到逼迫,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至于怎么毁形,不得而知,但一定很惨烈。

不久,徐淑因悲伤过度而死。

徐淑和秦嘉夫妇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作品表明了文人五言诗的技巧渐趋成熟。他们的诗歌成就是与二人的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互通情意的书信和诗作——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和徐淑的《答秦嘉诗》一首(其他诗作佚失),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把他们列入中品。以为“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并认为徐淑诗仅次于班婕妤《怨歌行》,为汉代难得的女诗人。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诗人,徐淑一生为一个情字而活,为情坚守,为情发光。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老天有时候很无情,偏偏不让有情人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