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老人言
8126500000015

第15章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睡懒觉容易,早起难;抽烟容易,戒烟难;玩耍容易,学习难;花钱容易,赚钱难。为什么?有句老话说得好: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惰性,可以说我们一生都在与这种惰性作斗争,从我们人性深处来说,都想用较小的付出获得较大的回报,甚至想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学坏容易学好难。古今中外、男人女人,概莫能外。学好就像登山,我们要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汗流浃背。而学坏就像滑坡,哧溜一下一不小心已滑出去老远,如果再不悬崖勒马,就滚到坡底了。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小手是攥住的,这说明人先天就有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很容易被“学坏”所诱惑,所以想学好,千难万难,而想学坏,有时候只是脑子一动的事。

生活指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人活着如果没什么欲望,那也没意思,但如果这种欲望不加控制,就会很快滑向深渊。而要遏制住这种欲望,让它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发挥意志力的作用。我们要培养、锻炼我们的意志力,以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并一步步前进。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说:坚强的毅力能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战胜欲望就相当于登山,也需要发挥毅力的作用。毅力就是人们保持理智、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念头的能力。有了毅力,我们才能够学好,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在学好的过程。很多人学坏,其实不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对的,而是管不住自己。

人的欲望是可怕的,稍不注意就泛滥成灾,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一个人不学好,一天足矣,很多事,善恶只在一念间,一念之间的学坏,就会让人付出沉重甚至一生的代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说得也就是这个道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也是一样。

西汉末年,王莽出身于外戚家庭,王氏家族凭仗王太后的势力,在朝廷里权势很大。当时西汉呈现出颓势,朝廷乱败。王氏家族的子弟们娇生惯养,多有为非作歹之举。这个时候,只有王莽刻苦学习,每天读书练剑,行为规范是很标准的有志青年。好像他就是王氏家族的一个另类。在家里,王莽孝顺老人,尊敬寡嫂,在外面,王莽结交才学之士,每天谈经论道,勤奋好学。无论春夏,莫不如此。春去秋来,王莽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几乎成了当时青年们的一个榜样。有点像今天的十大有为青年。

王莽24岁开始做官,先后担任黄门郎、射声校尉。他的勤恳勤政受到当朝的好评,王氏家族的长辈们更是对他感到非常欣慰,几年后,王莽得到了老臣们的推荐。他30岁的时候,便成为新都侯,并被任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从此进入了皇朝的上层。但是,王莽并没有飘飘然,鼻孔朝天,相反,他更加谦虚谨慎,待人谦和。他对待下人态度和善,生活中也不铺张浪费,君子之风一览无余。他还经常用自己的俸银做做慈善,对百姓施以恩典,因此,众人对他无不交口称赞,视他为君子中的君子。

后来,王莽的叔父、大司马王根告官,深得民心,众望所归的王莽自然受到大家的推崇,太后也很赏识他,这样水到渠成地,王莽担任了大司马的职务,成为首屈一指的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在这个时候,王莽还是没有放松自己,他戒骄戒躁,没有一点轻狂之气,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假设生活中没有发生什么变故,王莽肯定是一世君子,他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后世留名的一代贤臣。但变故中往往就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时候。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登基。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的靠山王太后无力与她们相争,王莽遂也就退出朝廷避祸保命。他去了一个落后地方隐居,做人更加谦恭低调。但这时候出了一个意外,他的二儿子因为年少轻狂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没有看私情,大义灭亲,依法将儿子处斩了。此举将王莽推向了舆论的高峰,天下人全都称赞王莽的高风亮节。朝野中的很大大臣也为王莽鸣不平,说这么好的一个官员不受重用,国家还要用什么人。迫于舆论的压力,汉哀帝将王莽召回了京城,让他侍奉王太后,但不给予官职。

没过多久,汉哀帝突遭大病,顷刻驾崩。朝廷上下一片混乱,王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在这个时候,有多年从政经验的王莽和王太后趁机扶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王莽和王太后重新得势了。王莽再次成为了大司马。此时此刻,王莽的思想观念已经变了。他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是不保险的,无论自己立多么大的功绩,也无论自己做多少好事,获得多么好的名声,但这一切都是不保险的,一旦没有王太后,他只不过是一个臣子而已。从此他行为过激,走上了篡夺皇位的道路。

他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悄然发生改变。他外表依然和善,却内里包藏祸心。他培植自己的党羽,打击陷害和自己唱反调的人,只要不同意自己做法的人,他都会想办法除掉。尽管如此,外人看来他还是没多大的改变,他秘密所干的事人们都不知道,仍然视他为君子。王莽所做的一切都遮盖的非常好,他极善于公关。表面上的事情一切按规章制度办理,同时他更加大力做慈善,对下层官员实行恩惠策略,打开国家的粮仓,赈济灾民,派部队为灾民修建房屋等。太多的人都以为他的功德可以和古代的圣人相提并论。

直到最后,王莽突然赶皇帝下台,自己坐上了皇位,而国家也因他狂乱的改革而国库空虚。当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候,回头一想,才清醒过来,觉得王莽以前隐藏的太深,所作所为不过是掩人耳目、沽名钓誉。于是,天下人痛恨王莽,在人神共愤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的起义队伍风起云涌,没有几年工夫,王莽在一片喊杀声中,人头落地,自此也落下了“篡权”的千古骂名。

王莽的篡权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个好人,不管这个好人是他有意为之还是本身就是如此,他在实际意义上确实是个好人。王莽受到些磨难想保住自己已有的一些东西这无可厚非,但篡权就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众人利益之上了,是欲望过强的表现,王莽没有克制住自己过多的贪欲,导致行为过激,最后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假设王莽当时没有篡权,而只是用它的一些势力和政治手腕巩固自己大司马的地位,始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他无疑可以成为一代贤臣。这是可以做到的,他能篡夺皇位就无疑能保住自己大司马的地位。但他一念之差,导致千古骂名。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王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疑是个贤人,但在一时之间行为过激,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坏人。可见人的贪欲对人的危害有多么大。王莽一时的错误,导致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学生想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必须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并且越到后面越要咬紧牙关,而如果想考个倒数第几名,只要去几天网吧就可以了。一个员工想把工作搞好,把业绩提上去,也肯定要兢兢业业,甚至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但如果不想好,只要放任自己的脾气和老板大吵一架就可以了。同样,一个老板也一样,你想要赢得好老板的名声,就要善待员工,长期用心经营,但如果某天歹念一起,卷款一跑,也就信誉尽失、人脉尽毁了。

“老人家”教导我们:

人是一个“自由落体”,学坏太容易,学好,太难,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强的意志力,好人,一定要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