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老人言
8126500000013

第13章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当今社会是一个缺乏“骨感”的社会。比如2011年发生在上海公交车上的拒载拾荒老人事件,也许咱们忘了一句老话: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2011年发生在上海82路公交车上的拒载拾荒老人事件给国人一个反思,当时媒体以“对待弱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良心”为题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和探讨。咱们中国历来有锄强扶弱、坚持正义的传统,历史上一幕幕不畏强暴、匡扶正义的事件让我们骄傲,老祖先留下的一句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肺腑之言让我们感动。见强不怕,遇弱不欺考验着一个城市的良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考验着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也考验着一个家庭和一个个人的品质。好在在舆论的引导下和法律的保护下,当事者向拾荒老人道了歉。如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下,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更要做到“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生活指导:不卑不亢,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奴性和傲气是两个魔鬼,驻扎在很多人内心深处。见到强者就害怕,是一种奴性的反映,遇到弱者就想欺负一下,是一种傲气的反映——换言之,欺软怕硬。

一个人想欺负弱者,是因为他心里有痛苦,他想通过欺负更弱的人来平衡他的心理。这说明他平日生活中就遭受到了某些压抑,他潜意识深处有一种报复人的、发泄的冲动,于是就拿更弱的人来出气。这样的人见到强者肯定奴颜媚骨,而这样他觉得他饱受压抑,从而就会在平时找更弱者来平衡心理落差。欺负弱者的人本身就是弱者,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人,即使我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力量,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仍然瞧不起自己。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人,比如一个公司的中层主管,见到上司的时候点头哈腰、惟命是从,而对待下属却尖酸刻薄、百般欺诈。这样的人是会让人瞧不起的,他可以用他一定的权势或力量来让人依赖他,但人们不会在心里真正服他,其实,他也不敢面对自己,只能用不断的点头哈腰或横眉冷对来填充他的空虚,他形成了一个人格上的恶性循环。

其实这都是一种没有找到自我的反映,如果我们是这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是节欲,当一个人欲望过强的时候,必然会显示出奴性,有奴性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感受到压抑,因而就会迁怒于别人;二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了标准后我们的心里就不狂乱,因而也就能平静如水,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

当某一天我们做到了见到弱者从内心深处去尊重,见到强者也能与他平等相处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面对强者,我们要发现自己的力量,面对弱者,我们要敬畏生命的尊严。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王莽的真正嘴脸暴露后,激起了天下人的反对,加之他本人又多行不义,倒行逆施,所以就倒台了。推倒王莽的先头部队是绿林、赤眉起义,后来西汉皇帝的一些子孙也加入进来。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把王莽置于死地了。后来,这些起义队伍中有一位西汉皇室的后裔刘秀脱颖而出,把持了朝政,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是靠豪强的支持才当上皇帝的,所以封赏了不少有功的人,这些人中不少是为非作歹惯了,连官府都怕他们几分。但是,官府中也还有不畏强权、执法严明、锄强扶弱的英雄人物,硬脖子董宣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董宣,字少平,在北海(今山东昌平)做官时,当地有一个横行乡里的豪强地主公孙丹,此人刚建了一栋豪宅,占卜的人就对他说,新宅里一定会死一个人。公孙丹二话没说,就叫他儿子出去杀个行人,把尸首放到宅子里,就算死过人了。

公孙丹权势很大,把这不当回事儿。却不料董宣也没把他当回事儿,依法杀了公孙丹父子。此事对北海的豪强地主震动很大。

不久,光武帝刘秀把董宣调到京都洛阳,任洛阳令。洛阳作为东汉的京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豪强地主挤得满满的,这些人平时作威作福不算,他们的奴仆也跟着作威作福、贪赃枉法。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有一次,她的家奴仗着主人的势力,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杀人后自知理亏,且洛阳令催拿得紧,就躲在湖阳公主家里不肯出来,官吏也拿他没办法。

但遇强不怕、心系百姓的董宣不信这个邪,他静心等待着时机。果然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天,湖阳公主出门,让这个家奴陪同乘坐一辆车。

董宣探知此事后,就带人在夏门(洛阳北城靠西的城门)外的一个凉亭里等他。

公主的车到了跟前,董宣上前拉住缰绳,用力划着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怒喝家奴下车,三下五除二就把他打了个一命呜呼。

公主大怒,回去便告诉了皇帝。皇帝大怒,命人把董宣叫来,要用大刑。

董宣见礼毕,说:“我请求说句话再受死。”

皇帝问:“说什么?”

董宣道:“陛下圣明高德匡扶了汉室,而竟放任家奴杀人,怎么治理天下?不用大刑伺候了,我自己撞死算了!”说完就头撞大柱子,血流满地,但是没撞死。

皇帝赶快让太监拉住他,让他给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服,认为自己没有罪,不磕头。皇帝示意旁边的人摁住董宣的脑袋往下磕,董宣两手撑地死不低头。

公主讽刺皇帝说:“文叔当平民时窝藏逃犯,官吏不敢上门来讨。现在贵为天子,权威就不能行使在一个县令身上吗?”

皇帝笑了:“天子跟平民不同啊!”皇帝很欣赏他这种遇强不怕、为民除害的气概,还赏了他30万钱,但董宣都分给了手下。

从此后,京城那些飞扬跋扈的豪强们收敛了很多,行为不检点的人没有不害怕的。董宣也因此成了一代名臣。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的董宣不禁让人们拍手叫好。任何一个见强不怕、遇弱不欺的人肯定都是受人尊敬的,这样的人当官则是好官,经商则是儒商,治学则是一个不迷信、不盲从、有探索精神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找到了自我,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也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的头脑非常清醒,他的心里充满自信。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需要一种人格、一种气节,东晋的陶渊明同样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洁,不愿意卑躬屈膝,因而和恃强凌弱的黑暗现实产生了矛盾。

怎么办?是攀龙附凤、摇尾乞怜,还是见强不怕、遇弱不欺?在最初的一两年,为了生存,陶渊明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出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鱼肉百姓的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离开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耕地种田。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肉和米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做着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食粮。也因此,人间多了一个佳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虽然没像董宣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这同样体现了一种见强不怕、遇弱不欺的高风亮节,是一种隐性的战争。如果陶渊明没有抵制住诱惑,那么他就要加入到当时黑暗腐败、欺压百姓、弱者的官场之中。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的人是对得起自己的,当下我们的时代,可能大部分人能做到遇弱不欺,但见强不怕就比较难。只有我们真正自信起来,也真正从心里尊重他人的尊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老人家”教导我们:

欺软怕硬是很多人人性中的一个黑暗之中,也是最不被人接受的恶习,只有做到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不卑不亢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我们自己把这一点做好了,也才能影响到周围的人,从而树立起一种正义、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