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的铁血卫队
7757300000073

第73章 加入“领袖铁卫队”,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1946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执行会议以15对2票通过《美国军事援华法案》,增加对蒋介石的军事和财政援助,支持他在中国打内战。同一日,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决议,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一场新的大规模的内战又揭幕了。

8月,黎铁汉调任广州市警察局长,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侍从工作。蒋介石选派石祖德接任参军处警卫室主任。

石祖德是警卫部队的老指挥官。他是浙江诸暨人,与王世和、俞济时等人是黄埔一期同学。他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长等职,1930年6月,担任国民政府警卫旅参谋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时为第87师第259旅第518团团长的他率部对日作战;5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务团团长。1936年10月,升任军委会特务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旅长、师长、警卫总队总队长、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军委会警卫团团长、行政院财政部缉私署副署长等职。1944年冬,出任国军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

石祖德接任警卫室主任不久,就迎来了蒋介石六十大寿的生日。

事先,南京各界着实忙乱了一通,黄埔军官准备联名贺寿,制成寿堂,歌颂校长抗战八年功绩。可黄埔系将领多为武将,文事不通,就算有几个文武双全的,不是因为这些战事荒废了书法,就是人在“剿共”前方,于是贺寿偏偏没人来书写。俞济时急得抓耳挠扫,眼看生日就要到了,临时抓伕,推荐自己第74军的老部下、侍从参谋项德颐来写。

项德颐在侍从室多年,因为平时需要端正誊写公文,写得一手好楷书。于是,他加班加点,用小楷书法写了一轴1500字颂寿中堂。

陈诚闻讯也请项德颐代笔,书写了《归去来辞》作贺蒋寿礼。

1946年10月9日,蒋介石生日之时,俞济时、陈诚等人把贺寿的中堂献上去,蒋介石大为高兴。

不久,他亲自询问俞济时:“中堂是谁写的?”

“侍从参谋项德颐!”

蒋介石于是召见项德颐,并当场犒赏他50元大洋。结果,项德颐的书法名震一时。

过了生日,蒋介石继续忙于“剿共”大业。10月18日,在南京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宣布“五个月内打垮中共军”。为此,俞济时和石祖德决定扩充警卫部队,以配合蒋介石四处征战的安保需要。

在重庆时期,保护蒋介石官邸的外围部队是国民政府警卫旅。这个旅的主要骨干,是清一色的浙江人。抗战胜利后,该旅做了一些改革,改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警卫总队。在总队之下,共有三个轻装大队,分别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大队,装备轻武器,一个大队的兵力,相当于一般部队的团级编制,定员约有一千多人;还有一个重火器大队,配备有迫击炮、火箭筒等重武器:还有一个最受上级重视的外勤队,相当于一个独立营的编制,个人全部是最新的美式配备,如汤姆逊冲锋枪、宾枪、德制连发等;其他尚有骑兵队、辎重队、工兵队、通信队等单位。组织架构上,警卫总队完全继承了重庆时代的传统,但在规模上,并不比一个军小。总队长楼秉国,完全听命于俞济时,而俞又是蒋介石的心腹死党。警卫总队实际上是蒋介石的御林军,没有他的命令,这支领袖铁卫队是任何人调动不了的。

蒋介石用卫士专招浙江人,常说“人不亲土亲”,因此警卫部队官兵也一直是从浙江人中进行挑选。因是“领袖铁卫队”,在新一轮整军中,警卫总队的编制不仅没有缩减,反有膨胀扩大之势。1946年秋,警卫总队为扩充人员又在浙江各地招募兵员。

一日,寿昌县的中学生翁元在县城里看到一份国民政府军委会张贴的布告,说军委会招考一批卫士,跃跃欲试。

这倒不是他对“领袖”有着如何深厚的感情或者崇拜,而是完全由于就业形势和生活所迫。

蒋介石治国,“治”弄得民不聊生,而各级政府中稍好一点的职位,都被大官小员的子弟占去。普通青年人想在政府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几乎不可能,只能去上海给资本家打工,或者上战场去卖命。翁元因为就业难,家里也没有背景,只好决定去上战场卖命,于是按照招募启事报了名。很快,就被通知已经录取了。

10月底,来自浙江省建德、淳安、寿昌、汤溪等县的一群十七八岁青年离开了浙江老家,被送到了南京黄埔路一处营房。

当日傍晚,警卫总队总队长楼秉国亲自来到了驻地训话。

这些青年小伙刚下火车,不管是衣着打扮,还是举手投足,或是思想心理,都还是十足的乡下人,听说训话的是什么总队长,早被他的官衔震慑了。众人稀稀拉拉地在集合场站定后,才知这是“点兵”。

楼秉国上台后,锐利的目光向台下这些乡下伢子一扫,当即吓得许多乡下青年两腿直哆嗦,接着,他用马鞭指点着,把队伍中的高个和矮个全部挑走,将那些面孔没啥明显特征、身高约1.70米左右、不胖不瘦的青年留下来。

随后,他宣布:“高个去第一大队,矮个去工兵队!”

翁元属于不高不矮留下来的,随即被编配去任务最艰巨的外勤队,与其他不高不矮的组成了两个区队。

警卫总队人数庞大,卫士数目很多,但多是和宪兵、国防部保密局(原军统改名而成)一起担任外卫,其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任务主要落在外勤队。但从蒋介石整个安保组织来说,外勤队尽管是警卫总队警卫蒋介石的核心部队,号称“铁卫队”,但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中卫”,最核心的还是黎铁汉警卫室的人员。但是,因为是中卫,外勤队仍是受相当重视的一个单位,且他们还是警卫室骨干的主要来源。

外勤队队长为周觉先,虽是少校,但对吃和衣着非常重视,平时戴个金边眼镜,大有名士派头。他对待干部十分严格,对下属当兵的却十分宽厚。翁元等人编进外勤队后,心想既然是蒋介石的铁卫队,自然要接受最为严格的军事训练了,纷纷准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拿出勤学苦练的精神去准备接受最艰苦的军事训练。

谁知其实不然。长官们并没有把他们带去军训场,就是在驻地营房,也没把太多时间花在军训,反而执勤的时间比较多,多是与老卫士夹在一起,而长官的作风也很开明,根本没有一般国军部队那样对新兵非打即骂的事情出现,每日大鱼大肉吃着,还有丰厚的薪水。

为什么卫士队可以不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原来蒋介石有令在先,对于卫队一要优厚,二要宽厚。为什么要实行“两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忠诚,在关键时刻才愿去为领袖舍命。卫士不去受训练,万一遇上紧急情况怎么办?蒋介石的逻辑是敌人要打要杀,卫士的好枪法也不一定管用。那如何保护他?一到紧急情况,就用身体去挡!蒋介石这样的护卫逻辑,当初就让进入侍卫总队的孙立人认为很荒唐,但这是蒋介石亲自定下来的,谁也不敢去更改。由此,“两厚”沿袭多年,一以贯之。

新兵进入外勤队后,边训练边值勤,无论是训练还是日常勤务,都比较轻松。营区就在励志社总部旁边,周觉先队长说:“励志社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你们都可以去!”吃了喝了,外勤队军官还经常带领手下到励志社去打篮球,偶尔还参观别的军民团体球类比赛、晚会娱乐节目等,好不逍遥,乐得翁元等人大开了眼界,纷纷说:“本来以为去卖命上战场,没想到意外掉进了享受窝!”

当初听着楼秉国说话都双脚发颤的乡下伢子们,急速地被驯化,向着骄横奢侈的党国军人转化。

但是,那些新近入伍的外勤队卫士没有受到完整的训练,也就是说没受过有系统的警卫教育,那么又如何执行外勤任务呢?他们对于侍卫人员的规矩和禁忌,只能陆陆续续从老一辈卫士那儿一点一滴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