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98

第98章 构建高校后勤和谐团队的思考(3)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它与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一起,构成民族的整体素质,它应当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石,是个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本领。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素质又是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正确把握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充分认识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历史意义,科学地发展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作为现代科学知识的集中地,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的拉动。从大学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广博的知识积累,是培养和发挥能力的基础,而良好的能力又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人才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创造能力体现了识、才、学等智能结构中诸要素的综合运用,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就必须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中,最根本的是高科技竞争,而高科技的竞争则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发挥上。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学习。要认真搞好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活动,努力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研究并解决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大学生要培养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注意提高几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教育是能够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和心灵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和知道,它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省悟。

3.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句老话,但除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人的健康不光指身体强健,生理、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人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变革时代,面对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这一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有报告说: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如何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很多是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高中与大学各方面的不同,伴随着进入大学的喜悦,有些同学夹杂着几许忧愁、几许焦虑,种种心态,给一些同学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问题。为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愿望。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社会学习、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人们仍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调节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对大学生讲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2)健全、丰富、优化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优秀团组织活动、党课等多种途径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情感的升华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框架。3)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如:一门功课两人都考了80分,如果一个人原定目标为90分,他便有可能产生挫折感,而另一个人原定目标为70分,他便没有挫折感。因此,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订计划时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多订一些近期目标,少订长远目标。4)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新生入学后,找学生谈话,做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开办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等,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拨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一般有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要注意跟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振远.析把握“和谐”理念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2]陈会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心理健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