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97

第97章 构建高校后勤和谐团队的思考(2)

3.4确保畅通有效的沟通

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协作;同时,沟通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过程。沟通不仅指自上而下的贯彻与传达,也应包括自下而上的回应与反馈,也就是说,好的沟通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实践中,实施的管理方案,仅仅让他的下属明白基于什么样的方案、方案实施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该目标应做哪些工作、能预见的困难有哪些、不能实现目标的后果等是不够的,他还应去了解员工对于方案的实施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从心理上认同这个方案并付诸于行动。沟通的前提是以诚相待,换位思考,沟通能消除误解,有利于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样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领导者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辨证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矛盾,牢牢把握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主动权,要改革后勤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以持续发展提升公平,以民主政治体现公平,以优化管理调适公平,以诚信建设促进公平,以严格执法保障公平。要注重改进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内部矛盾的基本特征,牢牢掌握新形势下内部矛盾的发展及变化规律。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法来化解内部矛盾。

3.5营造持续学习和改进的团队氛围

团队总是会面对新的挑战和目标,团队成员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原有的知识和信息,必将跟不上团队发展的步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团队与个人成长的需要。而团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认识或执行上的偏差,因而总结失误和接受外部的监督与批评就尤为重要。失误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以后缺乏改正的能力。优秀的团队应当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来自内外部的意见乃至批评,同时具备自我纠正和反省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差距,跟随高校和社会同行业环境的变化而永远保持团队旺盛的战斗力。

对于高校后勤来说,和谐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人际关系的改善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漫长的积累和不断的调整与修正,所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唯有执行、执行、再执行,方能滴水穿石成就梦想。管理者必须以冷静的心态和理智的分析去看待员工关系,总结出本校后勤自身的特点,建立起适合自身的模式,这样才能创造出高度和谐的团队关系,为本单位的发展画上重重的一笔。

浅谈和谐社会下的高校素质教育

王秀梅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本文就如何全面推进高校科学、人文、和思想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高校素质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要条件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教委曾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以此探索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的改革,这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全面推进高校科学、人文、思想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作为培养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为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学者所以学做人也”。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都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功能。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播和倡导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把社会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社会良好的风气、氛围和环境中,从而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导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德育的影响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德育应该面向全社会、各阶层,人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全社会都应该注意发挥德育的思想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又是学校教育之首,学校德育对青年一代的灵魂塑造,有赖于教师在思想品德上的言传身教。因此,通过德育来宣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观念,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意识、和谐精神等,将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可以引导全社会的人形成“和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道德精神,从而影响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和谐发展。

通过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追求、文化修养、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养,重视对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历代教育家都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过探索,但真正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起到塑型作用的,还当首推儒家文化。儒家学说中“天下为公”、“舍生取义”、“天下归仁”等等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塑造,都本于修身。修身是强调对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有终极关怀深蕴的伟大人道主义学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知识层次最高的公民,必须具备以下人文素质: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集体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以诚信观念、自律意识、合作意识、服务精神为中心的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勤奋刻苦、不断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较高的创造力。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人文精神,尤其是上述精神品质作为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