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89

第89章 和谐育人环境下的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陈央陈耀陈碎雷邹婷

(浙江工业大学团委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通过精英人才培养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意在培养一批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生干部,为高校思政工作补充新的血液和力量,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工作助推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1.当前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新环境,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1教育体制改革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使教育水平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其中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当属高校扩招。高校扩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体现出国家力求教育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发展的新目标。诚然,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为广大有求知欲望,好学上进的各层次人群提供了展示才华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在校生数量成倍增长使得学生的年龄分段出现多层次性,社会构成渐趋复杂,素质状况呈现多样性,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加大了工作量,增强了工作难度。

1.2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新特点使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乱。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一些人的精神生活,甚至一些封建迷信、庸俗关系等腐朽思想也出现萌芽。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存在思想信念的迷茫和失落,同时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下降等。另外,现在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一般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学校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脆弱,在挫折面前应变能力较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1.3网络媒体的崛起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战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推动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机制、价值观念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无一例外地投入到这一信息化的大潮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快捷、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给思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深陷网上交友、网恋而不可自拔,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侵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低效率、封闭式、被动性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束缚。如何创立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摆在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新的课题。

2.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总过度地强调务虚的重要性,试图通过高校思政课就想很好地解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总是一味讲大道理、读报纸、念文件,他们会觉得乏味,难以产生共鸣,势必影响其效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另一“方面军”则是“务实”。“务实”就是采用实际的办法、措施去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去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也是极“左”路线歪曲、扼杀的一个“方面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薄弱的一面。因此,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务实”方面花大力气去积极探索。而精英人才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务实培养模式。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去“务实”:

2.1开展以热点问题为主题的集体活动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因而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他们喜欢新鲜的多样化的活动,以集体活动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寓教于乐,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选择热点问题为主题是切中时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开展集体活动具有很好的可接受性和渗透力。在集体活动中,参加者的个体意识就会自动地融汇到集体意识中,他们的竞争意识及体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使得原来分立的个体目标趋向于集体目标,集体主义精神就会油然而生。原本抽象笼统的主题就会被形象生动地阐述,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会受熏陶、受教益。如果我们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形成共识,产生共鸣。这时,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会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2.2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

为育人为中心,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突出重点,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力争早出成效。在坚持长期目标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注重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克服贫困完成学业以及就业、心理健康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又要关心人,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3精英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该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探索建立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与就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

3.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做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推进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思政工作方式的现实化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行性较强的途径,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深入实践:

3.1要充分注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传播手段的更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现代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之中

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大学生影响尤为明显的数字电视、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掌上电脑等活动平台,通过诸如电视制作、网站信息传播、网页制作、短信发布,以及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方式,渗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正确的理想、信仰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3.2精英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学分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模式

重视多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覆盖多学科领域,通过导师带教、专家点评、课题研究、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方式,为学员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实践管理、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以政治理论培训为核心,以工作能力培训为重点,以此为依托,针对各期培训学员的构成特点与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优秀老师授课,并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课程设置的层次化、多样化、现实化、针对性

课程设置将从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管理素质、礼仪素质、成才意识、创新思维、心理素质、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方面设计每期学习内容。具体内容可涵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演讲辩论技巧、活动组织方法、团干部工作技巧、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技巧、经济、法制、环保、人才等多角度、多领域。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原则,通过专题研讨、业务培训、考察交流等形式加强各级团、学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业务素质,努力为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3.4因材施教,确保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要将学生造就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当活动能力和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人。因材施教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它不仅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好方式,也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好办法。精英人才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空间,利用社团、学生会等实践机构建立学生锻炼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精英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集体、家庭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倡导做诚实守信之人。精英人才培养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

3.5健全制度,发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套完整的日常管理制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抓手,建立各项党员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为党组织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导师制管理制度,实现班级动态管理,更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培养。建立奖惩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

3.6人格平等,开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以人格平等为核心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关键所在,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石。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人平等的工作意识,改变单纯用分数来评判学生价值的工作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多方位的师生互动机制,突出服务育人。

总之,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就是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实践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在参加实践服务、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测试及职业规划测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建设和谐校园,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实践创新环节,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体制,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打造新时期下校园建设的和谐乐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4(10)

[2]周涛.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3.9

[3]廖和平,周雄文,王卫方.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4]赵今秀.面向21世纪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益锋.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