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87

第87章 重塑学生精英意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1)

傅霞

(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精英意识开始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丧失的可能性。重塑学生的精英意识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精神的重塑、深化高校改革和政府对高校多方面的支持等多角度阐释重塑精英意识。

关键词精英意识大学精神和谐校园

曾几何起,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称号越来越少被人提起,“大学生”这三个字所带来的光芒逐渐减弱,大学的门槛被磨低,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人涌向大学,涌向象牙塔。大学生原来拥有的“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精英意识逐渐淡化。我们不禁在思考: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重塑学生的精英意识,并以此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1.何谓精英和精英意识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精英指的是社会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佼佼者,是为数较少的优秀群体。他的本质特征是精英性,这种精英性不是仅仅通过成绩优异、能力非凡、技艺高超、贡献卓越等能涵盖与表达的,还特别表现在这个群体所具有的意识、精神和文化。

精英意识,在语境中,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是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

2.重塑精英意识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高校是构成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无疑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能,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首先发挥在人才培养的功能上,而培养人才首先要重塑人才—学生的精英意识,唤起他们对自我的信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以社会精英的意识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获取中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重塑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开始努力

3.1重塑大学精神,从精神层面上培养和确立学生的精英意识

大学是传授高层次学问的场所,是知识交流的中介,是开发智慧的源泉。现代大学,要获得长足的进步,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必须坚守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基。自由精神主要包括这三方面:一是思想自由,它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思想自由是公民凭借自我独立思考而产生的理论、学说、观点、信仰、主张等抽象思维结论的自由。”二是言论自由,它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使学者具有敢于言说的勇气。“大学必须承认教员在校外即对于其教授学科范围之外之各种问题,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其自由和责任应与一般的人民一样享有。”三是学术自由,它使大学成为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允许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还要允许人们通过认识的深化不断去修正错误,这就是学术自由的本质所在。

3.1.2求实精神

求实首先意味着现实、确凿和精确,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其次是追求有用和实效,推崇能有效改造自然、安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科学知识。再次,求实是使人求真、臻美、至善的基点。它为人类的几个精神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把人合乎逻辑的导向善。

3.1.3创新精神

大学的创新精神,首先是指向科学研究,它鼓励人们开拓科学这个无禁区、无止境的疆界;其次是指向社会发展,以新思想、新制度导引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再次是指向人才培养,它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作为根本任务;最后是指向大学自身,它鼓励人们进行文化的积聚与交流,加强纵向的积累和横向的联系,广泛吸收异域新质文化作为补充养料,从而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大学要创新,必然要走开放之路,在广泛吸取多元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不断超越,形成创新性的大学精神。

3.1.4时代精神

大学是社会的镜子,让人反观社会的真、善、美、丑,对社会实施批判监督;大学是时代的风标,使人感受时代的风向,明确行动的目标。大学的生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连,大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克拉克·克尔认为:“每个国家,当其变得具有影响力时,都趋向于在其所处的世界上发展居领导地位的智力机构——希腊、意大利的城市、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是如此。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伟大政治实体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今天,教育与一个国家的质量更加不可分割。”大学,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并最终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在20世纪初,中国的大学能在短时间成为著名学府,离不开对上述大学精神的践行。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民族自觉的先导时代进步的先锋;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造就了多少大师。北大校长蔡元培眼中,大学乃“高深学问”,而非“资格养成”,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两位留芳百世的校长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大学理念,并实践着大学精神。著名学府是大学精神的主要培育者,也是大学精神典范的践行者。这种积淀于学校灵魂和血脉之中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风骨和品格,是一代又一代富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英才诞生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大学精神回归高校,有利于高校的精神文化的改变,进而影响学生的心态和价值理念。大学精神是深入到大学每个角落的东西。大学精神的深化,有利于大学生从大学精神中汲取营养成分,正是这些精神和理念的存在,有利于学生精英意识在无形中培养和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