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49

第49章 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骆春萍

(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既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又要积极克服其负面影响。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通过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培养学生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的变化。它正速度延伸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互联网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不仅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而且成为意识形态的新领域。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网络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等。

1.1网络下社会经济的发展

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大大加快办事效率。

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网络使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把我们思维的任务接管过去迅速地处理数据。由于网络也进入了生产过程,人们可以逐步地从生产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网络进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四通八达的高速电子网络将向人们提供可以想象得出的任何服务。

1.2网络下网络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电子,这种新媒体比纸质媒体优越,既便于大量储存又便于迅速传播,借助于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传播更形象生动;网络文化是一种高时效的文化,将全社会紧紧地联合在一起,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信息瞬间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网络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网络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网络文化上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它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志趣相同的成员可以在空间中组成虚拟社会自由交流等特征。

在网络下人们可以用各种教育方式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网络文化有利于网民观念的创新、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健康心理;网络文化有助于网民形成新的社会互动模式;网络文化为网民角色扮演提供了新途径。

1.3网络下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增强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自主性。网络的日益普及,它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生机。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校园文化层次的提升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到很好的促进。

2.网络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网络已成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2007年1月的最新统计中国上网的人数达到1.37亿(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网民大国。而且这些网民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对于众多网民来说,网络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就对整个社会而言,网络成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因素。

2.1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世界性网络的兴起无疑是科技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计算机病毒、金融诈骗、窃取国家和企业机密,利用网络危害社会和他人身必健康,侵犯个人隐私权,散发信息垃圾,传播黄色暴力信息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文化问题在我国也时有出现。

网络信息的国际化趋势,世界上几百种语言也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势必造成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萎缩,甚至消失。网络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网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

2.2网络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分,导致信息污染,不利于网民辨别是非,也使网民道德失落、政治鉴别力减弱。社会对网民的社会化过程的控制减弱。由于网络信息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互交流,网民可以自由于社会化之外,寻找个性化社会行为,从而导致社会对民众社会化控制力度下降。网络成瘾容易引发网民人格障碍,造成人格的社会化缺失,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网民网络舆论的偏差。网络的隐蔽性给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3网络对网络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与此同时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

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力较弱。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网络信息的泛滥的情况下,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往往带有极大的诱惑。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性,致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判断力下降,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失去约束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淡化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责任。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强化政治思想教育

载至2006年中期,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1.23亿人,而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上网比例就超过90%,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成为高校学生获得知识和住处的重要渠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加强网络管理

国家、政府必须强化对网络信息的输入、审查、筛选,对网络信息的安全,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用及管理等立法规定、监控和管理。同时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网络中的不法行为。

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给监管带来了困难,所以需要相关各方面互相配合、协调,共同努力。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监管。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网络管理各职能监控政策,要对校园网在线信息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调控作用,说要将其落实到高校的日常数学生活中,融入校园的网络建设中。

3.2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这种高度自由化的网络文化空间对网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要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其次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再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的网站,使网络成为宣传我国、我党思想和政策的宣传舆论阵地,从而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3.3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需要。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驾驭网络、把握和处理信息的素质。使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建能力。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新闻、社会热点、重大时事,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谈论和评论,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实现课内课外互动效应。

利用校园网建设网络文化,实现现实与虚拟化相结合。积极建立网上教育阵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培养学生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文化作为载体始终在有交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7(7)

[2]檀江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首先建设的若干思考.青年研究,2007(1)

[3]丁军,王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网络教育模式创新.当代青年研究,2007(4)

[4]网络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享与独立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7(8)

[5]李育全,王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