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33

第33章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1)

陈声宏

(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之一,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篇章。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对其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开发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篇章。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大,以2006年为例,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增幅达22%,为2001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倍多。如此之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为严峻的形势,同时面对开放竞争的社会人才市场,如何使大学毕业生人尽其用,找到最符合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就业岗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需要不断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从目前而言,就业指导是高校面向社会、服务就业最直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务必在2006年初实现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要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尝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1.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之一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即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以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为开发主体,在校大学生为开发客体,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开发对象的一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1.1人力资源开发的类型

从空间形式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素质开发和个体开发。大学生就业指导涉及到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念、求职技能、专业知识、公共关系等各个层面的能力开发,属于素质开发的类型。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面向不同大学生因材施教,对其人力资源进行科学促进与发展的活动,从而使大学生走上社会能够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开发其人力资源,属于个体开发的类型。

从时间形式上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前期开发。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针对尚未就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活动过程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形成期,因此属于前期开发。

1.2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之一,也具有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特点。

主客体的特定性。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是教育部、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主体是特定且固定不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客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也是属于面向就业的优势群体,就业竞争力高于普通社会成员。他们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中虽然是客体,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开发主体的活动必须被他们能动接受,才会产生开发的效果。

基础的存在性。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发对象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大学生在成长与求学期间所积累的道德、知识、经验、能力等基础上的。只有当这些基础存在的时候,大学生就业指导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

特定的目的性。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发目的是面向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毕业生人生价值,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的最终是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服务的。

2.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式,了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以及国家对有关大学毕业生的政策,认识所学专业可能从事的职业与个性特点;授予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运用科技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按照毕业生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用人单位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

2.1时间短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集中在学生毕业前突击进行,采取“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的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就业信息在短时间内利用课堂、主题讲座等传统形式一股脑儿放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接受慢、接受难,无视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形成良好的指导效果,达到有效开发。

2.2人员少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相关就业指导部门,但往往只有少数的专职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3素质低

目前高校的大量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下属学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和专兼职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员大多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虽然对于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就往往只能凭着本

身的工作经验与个人理解开展工作,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个性化服务。

2.4方法少

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被许多高校纳入了正式的教学计划,作为一门课来进行教学,但是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就业讲座、形势报告等传统形式,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与指导,缺乏职业测评、心理测试、案例分析等科学手段。特别是由于毕业生人数众多,大量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往往自己对相关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只能照本宣科,把本来可以丰富生动的就业指导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

2.5功能缺

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定义为简单的政策宣传、信息搜集发布、档案管理、数据上报,忽视了对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念、劳动意识的引导,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没有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毕业生人生价值作为就业指导的直接目的。

2.6经费紧

虽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务必在2006年初实现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但是仍有不少高校划拨的专项就业经费远远少于实际需求,往往只能满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日常办公,对于一些在就业指导中必须的场地、人员、设备等很少投入甚至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