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29

第29章 高校后勤企业如何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1)

王静吴兴康

(浙江工业大学容大集团杭州310014)

摘要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和体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和群众寄予了广大党员更多的责任和要求。但是,作为个体而言,党员也需要合理的个人发展平台,需要党组织给予关爱和帮助。本文基于目前企事业单位党员人数多的实际情况,以高校后勤企业容大集团为例,分析了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平台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探讨了如何搭建行之有效的服务平台。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党组织服务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关系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事业的党组织规模和党员数量都得到了增长。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7080万名,其中企事业单位党员人数占32.1%,达到2273万人,数量呈上升趋势,所在比重高于军人、武警8.8%、机关干部8.1%、农牧渔民19.9%、学生29.7%、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人员1.4%等。这就使企事业的党建工作有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要更好地处理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使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使党员获得良好的生活空间和优质的发展平台,使党员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显然,第一方面的工作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第二方面的工作却还有很大的空间。正是因为注意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在要求党员积极投入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的同时,应当积极关注组织内党员的发展与成长,探索搭建合理的服务平台,以促进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党组织。

而通过对当前党务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对党组织服务党员的职能研究甚少,可谓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考察和分析这一问题,笔者将通过对高校后勤企业党组织建立服务党员平台的研究,希望能引起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对该问题的关注,为开展党员服务和党员管理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1.服务平台搭建与党员的人性特点

党员服务泛指一切深入党员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由党组织提供的社会性服务。党员服务的研究是党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党员的人性特点,为党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平台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事实上,搭建服务平台必须考察党员的现实要求,必须了解党员的人性特点,否则,所谓的服务和管理都是无的之矢。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从党性来看,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和特质是相同的,就是必须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但是党员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同样具有一般人的人性特点。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应当是一个“复杂人”,他既具有“经济人”的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人”的社会属性,还具有“政治人”的政治属性。

首先,党员是“经济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承认“经济人”特性,贬斥“自利”行为,强调个人、集体和国家具有一致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要服从整体利益。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协作关系。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的“经济人”特性并没有消失,却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传统体制下,企业的投资饥渴症,是因为企业争得国家投资并不付成本,而且争得投资越多,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级别也越高,企业领导者的待遇也随之提高。政府规模膨胀,是因为机构规模越大级别越高,领导者个人职位就越高,权力就越大,同时获得的财政支出额就越大,牟私利的几率就越高。目前有增无减的“寻租”浪潮,以权谋私,大肆侵吞、挥霍国有资产等现象,更凸显了人们的“自利”行为。这些都是“经济人”行为的直接表现。这说明,“经济人”行为的存在并不依人们的好恶而改变。加里·贝克尔认为,政客也罢、知识分子也罢、经商也罢,独身也好、结婚也好、利己主义也好、利他主义也好,各种人的各种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而不管这些人的职业或这些人的活动是否具有商业性质。可以看出,党员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群体,他们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

其次,党员是“社会人”。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社会是熟悉人社会,人们的生活依赖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有远有近,组成了以他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人群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也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得出结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影响到他的工作,人们参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获得尊重,有归属感等。作为一个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党员显然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也会因为社会关系影响行为,改变动机,也有满足其各种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

再次,党员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其性质又有明显的“政治人”特性。在某些情况下,角色冲突在所难免,有时一种角色目标的实现须以另一种角色目标为代价。因此,作为党组织就必须要关注党员的这三种特性,把党员的“政治人”特性、“社会人”特性和“经济人”特性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党员的角色差异,从实际出发,做好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后勤企业党建特点与搭建党员服务平台的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一般不包揽后勤事务,相当比例的后勤事务由社会团体和企业承担,高校后勤事务的运作十分灵活,可分为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直接参与型、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型三种典型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校后勤的解决办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但是,国外高校的某些措施逐渐对国内的高校后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后勤服务,体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优越性;节约管理开支,减少高校对后勤人员、设备、设施的投入,增加学校收入;引入服务规范的大公司进入学校服务,一方面对学校自管后勤系统形成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必须保持竞争力,提供良好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校园内稳定经营,比较容易形成竞争机制;设立专门提供咨询和帮助的机构,为师生提供高效率、专业化的服务等等。这使我国高校后勤越来越具有企业特色,也更加注重管理和效率。因此在党建工作上也有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是观念僵化,党建与经济工作存有对立的矛盾。在进行改制之前,高校后勤是学校的一部分,党建工作的地位非常突出,起着指导后勤的各种管理事务的重要作用。后勤企业转制之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然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经常出现在具体工作中,而把党建工作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放纵党建工作的现象,这导致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对立。

二是方法简单,党建与经济工作缺乏结合点。一些后勤企业党建工作方法还是过去的老一套,习惯于“候鸟式”的老规律,也有凑热闹、搞形式;有的是党建和经济工作“两张皮”,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有的“遇到难题绕道走,碰了钉子就回头”;有的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党建工作无所适从,找不到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组织涣散,党组织地位和作用被淡化。一些后勤企业党组织流于形式,不仅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未发挥,就连起码的组织生活也开不起来;有的后勤企业党政一肩挑,抓“政”忘“党”,有的后勤企业未能摆正党建与经济工作的位置,认为党组织只管党员、党务就行了,对经济工作不闻不问。

实际上,随着后勤改革的深化,后勤企业职工的心态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面对竞争、下岗、择业等许多改革之前没有的新问题,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面对汹涌的经济浪潮和物欲横流的缤纷世界,心灵受到震荡。如果党组织只是按照以前的老做法,不切实地了解和知晓党员们所想、所需、所急,党建工作自然是低效率,无作用的。在这种形式之下,要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尤其要注意到让党员认清党建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党员的个人发展,要加强党组织从管理党员到服务党员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这不但是一个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信任的平台。做好这个平台的搭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有利于促进后勤企业蓬勃发展。

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主体,党组织一切行为、活动的实施都需要通过党员来实现、完成。这支队伍对党组织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后勤企业中的党员具有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党组织要把服务党员的理念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同样要以“服务”的态度,帮助党员解决好与后勤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实际困难,发挥党员在工作岗位上和在后勤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履行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组织活动形式上也可尝试一些新的探索,要灵活多样,比如采用网上组织生活等。党员自身无忧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带动群众,从而发挥党组织在后勤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后勤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