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28

第28章 浅谈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媒体宣传的几点体会(2)

我们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最根本的还在于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因为我们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此次活动受到了陕西省委、扶贫局和校党委书记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桂维民在去年12月给我校党委书记汪晓村写来感谢信,汪晓村书记在收到感谢信后立即向有关职能部门和之江学院做出批示,对此活动表示充分肯定。

总之,只有当实践活动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百姓,脚踏实地地一如既往,才能吸引媒体的眼球,得到社会的肯定。

加强大学生人格塑造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和谐发展

陈泼胡利勇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310024)

摘要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学生具有健康人格,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高校在承担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培育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人格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理想信念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一个学生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说明这位学生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学生感觉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说明这位学生可能有人格障碍。心理学有很多理论说明人格的形成。尽管有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孩子经常模仿父母行为、语言等。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及其与现实的协调,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这些描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人格发展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在承担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培育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职能也应该从管理型转向引导型和服务型。强化和突出育人功能。

1.把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摆在行为规范的首位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小小缺失,在某一个时候往往就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具有良好品性和修养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常常能无往而不胜。

养成教育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为人习惯。大学校园是一个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为人习惯的教育最好阵地。

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为人习惯。更要求他们在一些细节的方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教导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这方面,高校应该采取比较完善的措施,把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摆在行为规范的首位,尽量让学生能够在养成教育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他们能够先“厚德载物”,后“终成大器”。

2.对学生实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类应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存感激。不管谁为谁付出过,都要知恩、感激。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些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总以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感恩心灵的塑造和感恩行为的支持。要让学生明白:虽然你考上了大学,但你的父母还要为你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们愿意倾其所能为你铺就成才之路,其良苦用心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那么他就没有表达爱的能力,也就不具有健康的人格。

3.对学生实行忠孝教育,塑造学生的“忠心”和“孝心”

忠和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能尽孝,对家庭不能尽责,他就很难为国尽忠,为社会负责。新世纪的大学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受过苦,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代”,平时在家里过的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日子,一旦到了学校开始独立生活,就有些不习惯。省内某所高校的一些学生在军训的时候,竟然有学生吵着要回家,好多家长陪着学生在军训,帮他们的儿女洗衣服、打饭、递水,而所谓的大学生还感觉挺委屈。这就是学生不孝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到了学校后,没了父母的监督,开始放松了,学习不学,就知道玩,平时一个电话都没有,到了没钱时才想起要给父母打电话,这样的学生在高校也不在少数。所以,学校倡导忠孝教育对大学生确实很有必要。作为高校,应自始至终都要贯彻这样的方针,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加倍地回报他们的父母。首先要求学生要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的付出;其次是要遵纪守法,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维护父母人格尊严的人;再次是主动关心体贴父母和家人。

4.对学生实行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和“信”的心

诚信原则在法律上是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衡量一个人人品、人格优劣的标准。作为学生,有乖巧的,有调皮的,也总有诚信意识淡薄的。作为高校,其职责之一就是要让诚信意识淡薄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要他们处处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同时,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讲诚信,除了善意的谎言外,不应该欺骗自己的学生。

5.对学生实行爱心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爱”的心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感动中国”的节目,好多个感动都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感动了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爱心的大学生会是什么样子?也无法想象,作为高校,不能培养有爱心的学生会是怎样的一所高校?

一个有爱心的人才是善良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从来没有尝到过贫困的滋味,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贫穷,贫穷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所以必须强调爱心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做好事,献爱心。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6.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有一颗上进的心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教育者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教育在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是塑造心灵和滋润心灵的。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灌输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生命与心灵再造的过程,一个人格提升、心性拓展的过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内化为我们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高校正置身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背景下,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人格缺失,那么人才的培养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更遑论精英。特别想说的是,在这一宏大的战略工作中,高校的教育者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造就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才会成功,也才能得到长足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庚.浅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青年研究,2004(4)

[2]顾延长.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市场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2)

[3]唐昌维.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工作.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1)

[4]杨克非.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性思考.学工视窗,2005

[5]王平等.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学生满意度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4(2)

[6]中央十六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