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19

第19章 高校教师政治学习观念及内容方法创新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

王胜炳陈杰

(绍兴托普信息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上层建筑属性要求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并加强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本文针对“传统型”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时代局限性,从观念、内容(层次安排)以及工作方法(载体)三方面提出了创新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创新

现代高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但其根本职能无疑是培养人才。在《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教师意识形态教育》一文中,我们考察和分析了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原因——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这块阵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一角度观察问题,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仅在创建时具有合理内核,即使在教育的产业性质已经凸现的今天,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上层建筑属性仍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否则我们就会犯“守土失责”之错误而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广大教师对“传统型”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有着改革的强烈愿望。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原有的定期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并不十分赞同:在对教师了解时事政治主要渠道的问卷中,“政治学习”占24.3%,排在“阅报”、“看电视”和“听广播”之后;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认为“一周一次”的占4.4%,“两周一次”的占17.1%,“一月一次”的占16.0%,“视内容而定”的占56.0%,“无须安排”的占5.8%;在“您比较欢迎的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形式”的9个选择中,列前三位的是“听报告和专题讲座”(44.2%)、“自学”(38.7%)和“参观考察”(37.3%),“定期组织集中学习”仅占24.6%,列第6位。

今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强音,“既不做‘罪人’,也不做‘蠢人’”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应当根据21世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环境、导向内容和导向要求,实现“传统型”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创新。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是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相适应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容和要求都必须发生变化,进而导向的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从导向环境看,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的环境,是一个改革开放、激烈竞争、信息流变、快速发展的环境,社会环境有着面向未来、发展创新的显著特点,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与此相应,人们面向未来、预测未来、谋求发展的需要大大增加。从导向内容看,虽然都是政治,但当代中国的“政治”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政治主要是阶级斗争的政治和革命的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已经是经济的政治和建设的政治。从导向要求看,过去主要以政治上的是非标准进行判断,今天其主要标准当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服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包容性。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决不能照抄过去的方式方法,要创新“传统型”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第一,转变对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地位、作用及目标定位的固有认识。具体而言,一是要破除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甚至是唯—途径的观念,不把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破除政治(理论)学习必须(事先)严格规定时间和次数的观念,不单纯把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的多少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或受到削弱的衡量标准;三是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目标作适当定位,不能按照专业理论工作者(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人员)或政治理论家的要求去定位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目标,应当把帮助教师获得特定信息、增进思想交流、引导思想认识作为基本出发点或目标定位点。

第二,科学解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需要把握以下要点:一是在政治所涵盖的要素上,有意识地把视野扩展为“利益关系”;二是从党和国家对内职能的层面上,强调“政治的最深刻基础是经济”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使之具体化为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三是从国家对外职能的层面上,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四是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出发,稳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实现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工作观念的创新并创新学习内容及层次安排。一是从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观念转变为组织政治学习的观念;二是从严格规定学习时间的观念转变为“有内容就组织学习”或“有内容才组织学习”的观念;三是从系统性学习的观念转变为针对性学习为主的观念。在组织政治学习时,要遵循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分层次、有重点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尤其是系统性学习,主要是对高校中层以上干部的要求,其主要途径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和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至于广大普通教师的政治学习活动则应以针对性的学习为主,主要内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尤其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教师的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生动活泼的日常思想教育和学习活动。

第四,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一是积极探索形势政策宣讲团的工作机制,花大力气建设“社会化”的形势政策宣讲团。抓好形势政策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必须针对教师政治学习的深层次需求来提升内容层次,即教育内容要从是什么、做什么转向为什么和发展结果与趋势会怎么样。除了提升内容层次,还必须解决教员问题,我们建议组建全省高校讲师团,以“社会化”形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宣讲团,以解决各校宣讲成员缺乏的困难并提高政治学习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充分发挥校报在教师政治学习中的作用。可在校报上开辟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专版,充分发挥校报对政治学习的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念转变、提供学习资料等多方面的作用;三是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网”,为师生提供全面信息,勾勒完整社会图景,帮助师生提高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教师意识形态教育[J].嘉兴学院学报,2002,(4):33~34

[2]汪晓村.教育作为产业应有特定的内涵和发展规律[J].华东经济管理,2002,(1):158~160

[3]徐德明,陈杰.高校素质密育的理论与实践[C].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416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347

[5]余源培.开放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