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15

第15章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王胜炳

(绍兴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绍兴312000)

摘要针对大学生合作素质欠缺、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认知取向与实际生活中表现之间存在的反差现象,提出要从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学会共同生活和努力抓好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等三个方面着手,抓好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八荣八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大学生思想教育

“以团结互助为荣”的要义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道德范畴,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行为和观念的总结、反映,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先进伦理思想发展的要求。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客观要求的政治原则,又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之自觉地在集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必须肯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持认同的态度,在基本价值观念上扭曲或模糊的大学生只是少数。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又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个人本位和功利色彩较浓——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上的突出特点是态度和行为脱节、知行不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涉及价值观念的若干项目自我评价不高,如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一般及不强的有61.4%;认为大学生协作意识一般及偏弱的有52.7%;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般及偏弱的有64%;认为大学生“奉献精神”一般及偏弱的有59.1%。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不高,比如认为当前大学生“集体观念”一般及不强的有55%;认为大学生“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一般及偏弱的分别为64.6%、60.4%、69.2%,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吻合,且有更大程度的保留。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大学生相对不足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绝对不足;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而后依次为“合作素质”、“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大学生合作素质欠缺、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认知取向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之间存在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论原因如何,都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为抓手和载体,倡导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是斗争与和谐的统一,要张扬马克思主义中和谐的一面,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一贯注重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以社会为本位,使个体正确摆正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坚持整体主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忽视人的正当权益、不尊重人的价值、不重视个性发展等消极因素;但如果据此就全盘否定整体主义,那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要通过倡导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使大学生牢牢确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祖国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倡导“学会共同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人主义因重视人的价值、倡导个性解放、维护个人利益,对于反抗宗教神权、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伟大的意义。但随着历史脚步的不断向前,个人主义已经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陷和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越来越强调“公益主义”、“团体精神”、“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向心力(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就是明证)。实际上,现代科学技术在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过去单枪匹马、单干式的工作方式将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项目的实施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除了“学知”、“学会发展”这两大要求外,一个就是“学做”,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交际能力、集体合作态度,再一个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对此,我们应重视和借鉴。

第三,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3]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基本阵地。由于高校普遍推行了学分制,大学生跨班级、跨学科的交流不断增多,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日益离散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个性化。因此,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使学生班级成为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个性发展、素质提高、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温暖集体:(1)从新生入学就开始抓大学生班集体建设。要使新组建的班级尽快实现由生活背景不同、彼此陌生的学生构成的群体向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的大学生班集体转变。(2)健全班集体制度。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班集体目标,在实践中形成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班集体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如班级活动、业务学习、学生事务。考勤评比等制度,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集体制度应切合实际、简明易行、有约束力。要注意通过抓苗头、抓引导、抓典型,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班集体向更高的水平发展。(3)重视学生骨干培养。班集体学生骨干包括班委会成员、党团支部书记、学生会成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等。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优良素质和竭诚服务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和影响力。班委会和党团支部要明确职责,搞好协调配合。要鼓励广大同学参与班级事务,在参与中实现共同提高,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发展其个性和才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邹放鸣.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5~109

[2]王春玺.大学生和谐精神与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6):151~153

[3]廖曰文.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1(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