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10

第10章 高校校园文化和谐育人功能的思考

陈蓉蓉严琴英任天舟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23)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社会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的微观基础。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作者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和育人功能入手,阐述了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创造文化育人的有力条件和良好环境,如何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和谐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良学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在校园内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广义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风气、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所有的文化活动。既包括校园整体规划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校园环境的绿化、网络文化建设、师生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建设等外显的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特有的科学精神、学术自由氛围、不断创新的信念、严谨务实的传统等内在的精神文化,也包括学校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在组织制度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等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品位、特色,直接影响着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的提高,更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的身心发生变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上述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育人教化、示范引导、推陈布新等功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1教育与引导功能

教育与引导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确立学习成才的正确目标,找到完善自己、造福社会的明确方向。校园文化中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等,其教育作用更直接、更深刻、更形象。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学校主要群体的一种价值观念及其明确的取向,是学校经验、教训及学校传统的一种载体,必然体现着一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能够促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事业心和高校发展的大目标与大环境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勤奋学习、工作。

2.2规范与约束功能

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蕴含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教训,是学校教育规律的反映,在这种制度之中继承着传统,包含着以往办学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是校园文化的氛围制约性。其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更具有强制性的制约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软约束由于减轻了硬约束对成员心理的冲撞,能够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规范与约束效果,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效果。

2.3陶冶与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师生员工对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既体现在师生员工身上,也体现在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还表现为校园中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科技创造活动以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师生员工置身于这种学术氛围中,通过听讲、欣赏、感受、实验、研究、发明、创造逐渐地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其自我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创作创造、发明创新的意识就有所萌发,自身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工作精神、追求目标事业心、责任感都会有所增强。校园主要群体置身其中,很自然地要欣赏美、区分美,并激发创造美的意识和动机,产生培养、锻炼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在其过程中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

2.4示范与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只是在高校内部起作用,而且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社会上,对同业和社会产生影响,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可起到示范作用。优秀、先进的校园文化会通过自己的学生、教职工及科学技术成果、舆论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辐射到社会上,对社会先进文化建设起着引导与创新作用,有力地改善和调节着社会文化的大环境。

3.有效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最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并坚持按规律办事使校园文化在科学的轨道上发展。

3.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一车之两轮、一鸟之双翼,共同支撑和承载着人和学校的全面而又协调的发展。所谓科学精神,一般是指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和对“真”的追求,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对“是与非”、“真与假”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实事求是,追求和坚持真理,尊重实践和敢于创新。所谓人文精神,一般是指对价值的正确态度和对“善与恶”、“美与丑”作出的正确分析,也才能抑恶扬善,拒丑求美,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根据办学特色制订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读一定的学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以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推出学校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科技文化竞赛等系列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校外社会资源的作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师生们领略到最前沿的科学、人文发展成果,使学校形成一种学科学、钻技术、求人文的浓厚氛围,推动教风和学风的健康发展。

3.2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我校自1953年成立以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铸就了学校“厚德健行”的校训,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保持对新生、新教工进校的校情、校史教育,通过入学入校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解读我院50多年的光辉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国庆、“五四”青年节、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爱国荣校主题活动,用健康、优美、高尚的文化活动占领学校阵地,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

3.3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展的现实社会,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加有利于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点情感冲动,保持热烈而镇定的情绪,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做既富于理想又脚踏实地善于做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弘扬主旋律,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专题讨论、观看影像、社会考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3.4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要求,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使校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学校精神成为指引师生前进的旗帜和火炬。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校园文化建设在鼓励和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能够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我校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能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性、时效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目前我校社团涉及理论研究类、体育类、艺术类、社会公益类和科技类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积极引导,切实保证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投入。我校还将扩大社团领域,力争使每位同学都能参加自己喜爱的社团,同时进一步扩大增强社会公益类社团的影响力,培育若干个品牌社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项综合性的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动用教育、管理、服务等各种手段,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生活设施、民主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和优良校园风尚、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7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通知

[2]罗剑丽.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5年第7期

[3]王河.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董小麟.论全方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高教探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