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7554500000048

第48章 教育·科举(3)

两者相比较,明经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考中相对容易一些;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对文学水平和政治见解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考中十分不易。但进士前程远大,仕途光明,因而是当时读书人入仕为官的终南捷径。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这类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中头名者称解元),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通过者称进士及第),或礼部试。由于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006制科考哪些科目

相对于每年都举行的常科,制科则是临时增设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制科的科目有很多,仅在唐代有记载的就达百余种,像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考试的人除了平常考生外,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

考生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科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年间及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007童子科主要考哪些内容

童子科是唐五代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虽然与进士、明经等科相比,童子科并不占重要地位,但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五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

唐五代童子科面向的对象为年幼、聪慧的童子。童子的年龄限定前后有所变化,唐初规定为十岁以下。大中十年,又将年龄限制在十二岁以下,五代后唐应顺元年,童子登科的年龄限制在十五岁以下。

童子科的考试内容据《唐会要》卷76《童子》: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即《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九经中的任何一经)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

唐五代童子登第后,一般都授虚官,也有登第后至弱冠才授官的,也有登第后未见授官,再登制科或吏部科目选者。

008“会试”的大致情形如何

会试又称“春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举行,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为“贡生”。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以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官,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

会试考三场,每场三日。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试初在二月,乾隆时改至三月,亦分三场。

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009“殿试”,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应试者为会试录取的贡生。

其制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沿用。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中试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010何谓“乡试”

乡试,在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萌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及格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算正式进入官场。

011我国古代共有多少状元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自武则天时举行廷试,录取的名单中第一名称为状头,亦名“状元”。“元”即“头”的意思。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据统计,我国古代共有状元551人。其中,较为人知者有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稣、张謇等。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012“榜眼”一词什么时候用以称进士第二名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眼”一词则出现于北宋初年。起初,不只第二名可称榜眼,第三名也可称为榜眼,因为“眼”必有二。如王禹偁的诗《送第三人朱严光辈从事和州》中说:“赁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朱严光只中了第三名,却也是“榜眼科名”。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013如何算是考中了“进士”

进士,其意是贡举的人员,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试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也有未经考试而由皇帝封赐的,叫做“赐进士”出身,以区别于考试及第的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明清均以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生,由贡生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

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不少于98749人。古代许多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014“举人”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

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

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乡试共考三场,三场都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登科即可授官。由于乡试的录取名额按中央指定的数目录取,故取得“举人”的地位相当不易。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015“贡生”都有哪些名目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期,凡府、州、县学生员中成绩优异者,经挑选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些被选中者就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王朝选拔从政人才。各朝代贡生的具体名目不一,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016“贡院”,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

贡院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唐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植礼部;始置贡院。”

明、清时代贡院的大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大学后为内帘,供试官居住。贡院两侧建首试士席舍,称“号合”,供应试者居住。主考、同考在内,谓“内帘官”,提调、监视官在外,谓“外帘官”,贡院墙有荆棘,亦称“荆闱”。

017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体例有什么特点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专门文体。之所以被称为八股文,是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而“八股文”的“股”正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均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等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题”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

另外,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一般限定在五百五十字到七百字之间,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则被取消资格。

由于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因此,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八股文被废。乡、会试虽仍有四书义、五经义,但文章格式已不再限制。三年后,袁世凯、张之洞再次上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700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

018帖经、帖括指的是什么

唐宋科举士子以“帖括”形式读书来应对科举考试。唐代明经科,主要采用帖经法,专注重记忆。具体的考试方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也就是说,把所要考的那些书里随便抽一句,用纸贴住句子里的某些部分,要应试者答出这句话是什么,“贴经”,即贴住经文的意思。由于应试者越来越多,而必须加以淘汰,所以,帖经法越来越偏,应试者为了应对这种考试,便于记忆,就创造出帖括之法,即把难记偏僻的经文,概括成诗赋歌诀的形式。

019古代的武举制度

武科的科举又称为武举,武举制度创立于武则天称帝后十二年(公元702年)。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的武举考试,先考骑射的技艺,然后考策略决定去留,考弓箭射击比试高下。

武举在明清两代非常兴盛。明代的武举考试,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起,每三至六年举行一次,先考策略,后考弓马。谢肇制《五杂俎》中记述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明军大败,京城告急,遂开武科募招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

清代武举制度比较完备,会试由兵部主持,外场试骑射、步射、弓、刀、石,内场试《武经》,由外场中试者参加内场考试。由于清朝武举录取相对公正,使得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据统计,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截止,一共进行了112次。一共产生了112个武状元,其中“独占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的一人,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武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考试制度。从应运而生到不合时宜而废,总共延续了1199年。

020古代考试也会密封试卷吗

试卷密封,即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密封起来,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况下评卷,以防作弊。试卷密封源于我国唐代。

我国唐代吏部选人,最初试卷上写有姓名、籍贯,能靠特权录取。武则天曾下令用纸糊上考生姓名,开创了“糊名”的先河。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项制度。

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根据《宋史》卷155《选举》谈到,宋太宗淳化年间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才拆弥封。以“革考官窝私之弊”。

此举,宋朝称封弥,元朝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封建时代,科举作弊时有发生,为了防范,在封卷之外,还有许多相应措施,如在阅卷之前,有关部门还将组织人力进行统一的誊卷工作,然后才送交考官评卷。

021“科举四宴”是指哪“四宴”

科举四宴是指科举制度形成后渐成成规的鹿鸣宴、琼林宴、会武宴、鹰扬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所以,取名鹿鸣宴。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

琼林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原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开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以前,在琼林苑宴新及第的进士,因此,相沿通称为“琼林宴”,后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明、清称恩荣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022“雁塔题名”,新科进士及第后的一种习俗

唐代新科进士及第后,常题名于雁塔的一种习俗,即为雁塔题名。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神龙已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这种传统始于唐中宗神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