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7550000000047

第47章 尚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情况(2)

2.城市总体规划

作为我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业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年)》,至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规划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两翼,双核多心,三带三楔,八大分区”。一轴是指城市生活和服务空间拓展的主要轴向。“经开区-八钢-头屯河工业区”一带为城市产业空间拓展的西翼。“高新区-水磨沟工业园-米东工业区”为产业功能拓展的东翼。“双核”规划在老城区和新市区形成两个综合性的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多心”:规划在三坪片区,高铁片区、红光山片区构筑多个专业型公共服务中心,同时提升米泉片区、头屯河片区的区级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交通发展目标。结合乌鲁木齐“南北双心”的规划布局,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为主,道路配级合理,衔接顺畅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并结合用地布局,未来中心城区骨干路网将采用环线线、放射线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对于老城区的道路以调整和优化为主,调整道路红线,加密支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合理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对于新城区的道路以方格网为主骨架,严格按照主、次、支的合理级配建设,在分区规划时必须保证支路的路网密度。从而构建一个与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具有功能完备、公平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善的现代城市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支持乌鲁木齐市未来城市发展要求,满足并有效调节不断增长变化的交通需求,同时支撑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立并强化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和枢纽城市地位。

3.乌鲁木齐轨道交通规划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与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主城区发展方向一致,即南控北扩、东延西进,加强中心城区与米东区、头屯河区两个城市副中心的联系;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主城区是线网规划的重点,骨架线网既要符合城区发展的三条轴线、追求客流主导方向,同时沟通外围区与核心区、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通过对区域中心城市的远景规模、空间结构和用地分布研究,按照“组团式多中心”、“一轴带两翼”的城市格局,结合沿城市发展轴向所形成的向心交通出行特征,乌鲁木齐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共由7条放射形线路组成,全长211.4km。其中,1号线、2号线、5号线为基本骨架线,3号线、4号线、6号线、7号线为辅助加密线,填补基本骨架线在城市中心区内的覆盖空缺、提高线网覆盖范围。主城核心区线网密度1.24km/km2,主城中心区线网密度0.52km/km2,主城外围区线网密度0.24km/km2。目的是解决长期以来南北向交通供需矛盾,串联高铁片区、新市区中心和红光山会展中心,解决东西向的交通供需矛盾;连接主城区和规划中的城市新区,提高外围组团进入中心城区的便捷性,加强米东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和南北向覆盖,而且线路南端连接西山片区。

4.2.3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共规划有7条线路,本次建设规划近期拟实施其中的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

1.轨道交通1号线

1号线起点位于主城区南部的三屯碑、南郊客运站,以地下线方式沿胜利路、解放路、新民路、南湖南路、克拉玛依东、西路、友好北路、新医路、北京路,过喀什路后过渡为高架线,跨铁路线至城北新区,终点止于乌鲁木齐地窝铺国际机场。线路全长26.5km,设站21座,线路南端设南郊停车场,北端设中营宫车辆段。

2.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

2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主城区南部的边防局,为西北东南方向骨干线。连接老城区核心和高铁站,在主城区东西向布局,经人民路、黑龙江路至高铁片区,终点至于棉麻站。线路长度21.4km,共设车站16座。

4.2.4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003年11月成立了乌市轻型轨道筹建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到2005年11月乌市批准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并成立了前期工作小组。

2006年7月,轨道交通前期领导小组邀请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国内顶级的轨道交通专家对乌市和乌昌地区的轨道交通工作做了考察和指导,并通过严谨的招标程序筛选,确定了轨道交通编制候选单位。2006年12月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10月,《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咨询,并于2008年1月得到了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的批准。结合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010年6月,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再次修编,2010年12月19日,乌鲁木齐市委2010年第16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执行办公室”这一专门机构,同时启动了城轨集团公司的筹备工作。自治区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

2011年9月,《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自治区批准。10月,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工程进入第一次环评公示阶段。10月14日,《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已受理,目前已进入建设规划的审批程序。

2011年12月27-28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了正式评估。

4.2.5乌鲁木齐轨道交通管理单位介绍

根据乌鲁木齐市委2006年第18次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2006年底成立了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前期工作小组,负责乌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工作及前期立项等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乌市轨道交通及乌昌快轨交通建设项目,负责解决乌鲁木齐地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010年12月19日,乌鲁木齐市委2010年第16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执行办公室,下设综合计划科、总工办、项目前期科、规划研究室,负责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及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2011年8月26日,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乌鲁木齐城轨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综合资源开发。

4.2.6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大事记

2002年6月,成立了以乌鲁木齐市建委、市规划局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项规划工作小组,开展规划前期筹备工作。

2002年9月,正式启动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2003年11月,乌鲁木齐市政府批准成立乌鲁木齐轻型轨道交通筹建协调领导小组。

2004年9月,《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该项规划(修改完善后的)于2006年1月获得市规委会批准,完成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的首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

2005年底,市政府成立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小组。

2006年3月22日,乌鲁木齐市委第五次常委会议研究了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小组《关于加快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的请示》,同意实施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2006年11月24日,根据市委2006年第18次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决定成立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前期工作小组,负责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工作及前期立项等工作。

2007年2月2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

2008年1月,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最终报告)。

2008年8月,《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查稿)提交市政府审查。

2010年11月25日,市委主要领导通过了轨道交通线网初步方案。

2010年12月19日,乌鲁木齐市委2010年第16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执行办公室。

2011年9月,《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自治区批准。

2011年10月,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工程进入第一次环评公示阶段。

2011年10月14日,《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已受理,目前已进入建设规划的审批程序。

2011年12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

4.3厦门

4.3.1厦门市2011年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1年5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进行全面评审。这标志着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进入国家评审阶段。2011年9月28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准。

4.3.2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

1.厦门市城市概况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约1565.09km2,海域面积超过300km2,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km,东西宽12.5km,面积约128.14km2,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km,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2010年,厦门常住人口252万,近六成人口居住岛内。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5.8亿元,位居省内第三,仅次于泉州、福州,比上年增长1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0947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首次突破1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财政总收入6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0.68亿元,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69亿元,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65元,比上年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8元,增长18.9%;城镇登记失业率3.19%。

2.厦门城市总体规划

厦门城市总体规划分近期(2000年)、远期(2010年)、远景三个阶段。城市规划区面积560km2,厦门将从“海岛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海湾城市”,远期城市面积将扩大到154km2以上,人口156万人左右,最终将建筑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厦门城市布局为“多核单中心组团式”结构,规划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环西海域城市发展形态,以厦门本岛作为单一城市中心,组织岛外海沧、马銮、杏林、集美、同安等不同性质的功能组团。城市总体分为四大片区:本岛中心片区,包括中部新市区、南部旧城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港区、高科技工业区和东部前埔副中心;西片区包括新阳工业区、海沧新市区、南部工业区和海沧港区;北片区包括集美、杏林、同安组团;东片区包括马巷、新店、刘五店、大嶝岛,远景还包含金门岛等组团。

3.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根据《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拟规划建设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将对厦门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厦门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1号线、2号线和3号线为3条骨干线路,分别引导岛内向北部、西部、东部跨海发展;4号线为南北向辅助线,构建岛内与集美、同安的连接通道;5号线为环海湾线,从马銮组团至马巷组团;6号线为翔安区内辅助线。线网总长约247km。

4.3.3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其中的首期3条。

1.厦门地铁1号线

1号线为南北骨架线,构建本岛与集美片快速跨海连接通道,并服务于岛内外火车站。线路南起中山路,向东北辐射,穿越金榜山转入厦禾路,后沿嘉禾路向北,经海堤跨海后沿着杏前路、杏锦路到达杏林组团东侧,后沿规划路向北贯穿集美新城,过沈海高速后止于厦门北站。

线路连接厦门火车站、嘉禾路商业区、杏林组团、集美新城、厦门北站等重要客流点及规划开发区域,长度31.5km,设车站19座,线路于厦门北站附近设置车辆综合维修基地。

2.厦门地铁2号线

2号线为东西向骨架线,构建本岛与海沧快速跨海连接通道。线路东起钟宅湾,沿环岛干线向南至何厝后沿吕岭路经江头由湖滨北路向西跨海,经海沧后止于马青路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