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05

第5章 导论(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历届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对于老年教育学的学理探索起了重要作用。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五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着重研讨了我国老年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张文范就此作了学术性很强的报告,提出并分析了老年教育在外部与时代、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等四个辩证关系,在内部“教与学”“统一要求与因人因材因需施教”“学员水平与教学层次”等三个辩证关系,为深入研究老年教育规律指明了思路。2003年在安徽宣城召开的第六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着重研讨了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罗炳权顾问作了《为建立与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老年教育体系而努力》的报告,提出把“老年人全面提高素质,创造幸福生活”作为贯通在“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老年大学20字办学宗旨中的“最高理念”。这次研讨会对于老年教育学术研究进一步展开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步基础,2005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所产生的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2006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又决定把建构老年教育学学科研究列入任期目标。2008年1月,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构建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可行性研究”的课题组会议,形成了《构建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可行性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与会者经过充分讨论达到共识,对‘构建老年教育学的可行性’作了基本上肯定的回答,决定用2008-2010三年的时间,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关于老年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的探讨性的学术着作,为全国1000多所具有一定规模老年大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形成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奠定基础。”

二、中国老年教育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的必要性

学术研究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作为其成果的概念、判断、推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相信经验、认为只有经验才可靠的人们,往往以所谓“空洞抽象无用”来看待它;学科建构难度很高,需要付出长期而又坚韧的努力方能奏效,注重现实、缺乏长远眼光的人们往往对此没有信心。回答他们的疑虑,必须首先说清楚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的必要性。

(一)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是老年教育实践的呼声

从实践需要来论证理论工作意义是最有说服力的。恩格斯举例说:“……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机械中产生的。”中国老年教育学也是如此,它在我国老年教育实践需要的呼唤下孕育、产生和发展。从实践来看,在老年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如下的三个问题:

1.盲目的实践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真切追求的问题

在我们没有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说明的时候,我们的实践总具有盲目性和摇摆性。中国若没有老年教育学这门学问,中国的老年教育是无法挣脱盲目性和摇摆性的干扰的。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老年大学的校长认为:老年人到老年大学来学习就是为了消磨时光,玩玩求乐。这样的认识,第一是表面的,因为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在老年大学引起快乐感觉是因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习有得的快乐,不仅是感官愉悦,尤其是精神舒畅。第二是片面的,固然有许多老年学员是奔健康快乐而来的,但也有大量老年学员是为知识更新而来,为开阔视界而来,为参与社会而来,为实现自我而来。这些老年学员的快乐是为价值实现而鼓舞,而甜蜜,而振奋。

2.对老年教育实践的众多不同意见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丰富,随着理论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国老年教育界内的不同见解也在增多,争论也时有出现。按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不同意见的出现是正常的,有益的,但讨论的结果应该有利于真理的取得,意志的统一,实践的进展。也就是说,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上,既要承认矛盾,又要解决矛盾。有些认识矛盾长期不能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深入,学术能力不够强是重要原因。举“休闲教育”为例。老年教育是不是“积极休闲”的教育?肯定的和否定的都有,而且各持己见,到后来,大家干脆都回避。其实,我们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就会懂得:休闲是人在非生产劳动时间里从事的活动。这活动既可以是日常的游戏,也可以是创造性的活动,但他们都是自由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已经完成生产劳动历史任务的老年人,其时间基本上是自由时间,其活动也基本上是休闲活动,而仍怀有进取心的老年人选择学习作为生活方式,这正是一种积极休闲。

3.经验日益丰富而思想仍有空白的问题

中国人常把经验丰富、体验深切而又表达不出的人说成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中国的老年教育已经办了28年,积累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是,我们总结得不够,升华得更少,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但不能用理论的语言、学术的语言表达出来。最明显的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已经办了九次全国理论研讨会,汇集的文章超过1000篇。但是,多数的文章仍然只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梳理,有理论概括、有学术见地的却较少。我们不能要求广大的老年教育工作者都有理论研究能力,我们必须组建理论研究队伍,开展学术研究,逐步建构中国的老年教育学,通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联盟来解决这个经验日益丰富而思想仍然空白的问题。

(二)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是理论研究的逻辑结果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又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这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是个逻辑推演的过程。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说:世界一分为三:世界1是物理的世界,世界2是心理的世界,世界3是“思想内容的世界”。后者是人的思想、文学、艺术产品的“世界”,这个“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我展开的能力。如“自然数列”,中间潜在着“奇数”和“偶数”;“奇数”中,又潜在着“素数”和“非素数”;“素数”中又潜在着“哥德巴赫猜想”。因为“潜在”,故能展开。“自然数列”这个“世界3”,就有逐次展开的自主演化。类似的逻辑演化在各门学科中都是存在的。老年教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在老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也有这样的逻辑进展。

1.逻辑推进方式之一——由微观到宏观

我们从既得的一个概念起步,首先是使概念成对。如:我们从感性经验开始,建立了康乐的概念。接着就想,它的对方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进取的概念。弄清二者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得到一个合题:康乐进取。接着又想到,康乐进取还属于老年人的个体目的,与之成为对方的应是老年教育的社会目的,那就是参与发展。我们当然能从2002年马德里世界老龄大会找出老年人必须“参与社会发展”的根据,因为大会通过的《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的“优先方向一”就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发展”。但是,逻辑的思考使我们找到这一方向在老年教育学中的逻辑位置。这就又有个合题:老年教育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如此等等。这样的逻辑推演使我们从单一概念到成对、成组概念,再从概念组到概念群,再从概念群到概念系统。一旦建立了概念系统,就在实际上走进了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建构。这个逻辑思维过程是不可能中途停止的。就是说,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自然地趋向于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建构,这一建构过程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2.逻辑推进方式之二——从宏观到微观

最为典型的推演是从“终身教育”推演出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学。既然联合国和中国党和政府都已确定“终身教育”的理念,那么,它就是老年教育的合理性赖以建立的大前提,并且是推不倒的大前提。另一非常重要的推演是:我们从现代教育学的外延分割中找到了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根据。由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中,列出了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表。书中说:“教育学在教育学科这个名称下,主要包括下列几类科目:

(1)原理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等;

(2)历史类:包括各种不同国别的本国教育史和按不同地域划分的外国教育史;

(3)教学研究类: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各门学科的教学法或各门学科的教学技术手段学等;

(4)思想品德研究类:包括德育原理、德育心理学等;

(5)学校管理类:包括学校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督导、教育测量与评估;

(6)不同阶段或类别的学校教育研究类:包括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

(7)教育研究方法类:包括教育研究法、教育统计、教育规划、教育预测等;

(8)教育比较类:比较教育学等。

除上述所列科目外,还产生了一批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的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信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

在逻辑演绎的意义上,叶澜开出的这张表对于老年教育学的建构能说明什么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三点:第一点,这张表为老年教育学预留着位置。就在第六类按不同年龄段来设的分支学科系列,老年教育学在其最后的位置上。第二点,教育终身的进行,从学前的摇篮到成人后的进入坟墓前,这张表实际上论证着老年教育必须建立自己的学科。第三点,老年教育学也应同别的相关学科交叉,率先建立老年教育社会学、老年教育心理学,然后扩大到老年教育经济学、老年教育政治学、老年教育文化学、老年教育传播学等次级学科。我们的老年教育学大有可为。

(三)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地建构老年教育学

在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微观和宏观、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也就是要经过逻辑思考,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形成由概念组合起来的理论;又经过逻辑推演从理论收获中演绎论证老年教育学建构的必要性。

三、中国老年教育学成为学科的可行性

前已论证,我国教育学大体系中应该有一门分支学科就是老年教育学,那么,我们建构这门学科有没有可行性呢?答复这个问题,要看它的相对性。如果说我们在短期内,比如一两年内,就把这门学科建构成功,那是没有可行性的;如果说我们经过长期努力,比如十五二十年内,把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起来,那是有可行性的。我们的态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它是长途跋涉,我们不求速成;其次,它就当下起步,我们应该担负这个起步探索的责任。

(一)学术研究的循序渐进性

“学术”这个词由“学问”一词演变而来。孟子说:“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孟子·滕文公上》)后起的“学术”概念比“学问”概念更高一级。古“术”字指城邑中的道路,它与“学”相连表明“学术”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向极致的深入性。学术研究以其所得成果由一点到系统,似经历几个阶梯:一为创新学理。学理是点截的。如在哲学中,“真理标准”是个学理。不论你说真理标准是众人意见的一致,真理标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符合,还是真理标准是社会的实践,都在阐述一个学理。二为推出学说。学说是多种学理的集合体,是对某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某一个社会运动形态、它们的某一层系、某一方面具有一定总体性的学术见解。学说提出者是学者个人,因而对于同一对象往往有多种学说问世。三为建构学科。在我国权威词书《辞海》中对“学科”概念作了两个界定。一是指“学术的分类”,某一科学领域、这一科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均可称为“学科”,前提是它的理论已经比较系统、比较成熟。在我国,教育学是一级学科。其下有诸多分支,这些分支都是学科。既然学前教育学是个学科,那么,老年教育学也应该是个学科。二是指“教学的科目”。这个意义上的学科,不但学术内容比较成熟,而且应当具备社会和学术界的公认度。能够在高等学校开课,在权威图书馆编列,在国家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中立项。本《导论》所讨论的“可行性”,是这两种意义的“学科”兼有的建构可行性。但这样的学科建构,先要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从各个视角、各个方面来探讨学理,然后由比较杰出的学者经过梳理、整合提出各自的学说,再后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公认度的学科。我们可以设定,当我国某一个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中接受“老年教育学”的课题作为项目,那么,这个省就在实际上承认“老年教育学”是个学科(按:上述第一个意义上的“学科”);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也这样做的时候,我国理论学术界也就在实际上承认“老年教育学”的学科的存在。至于在高等学校教学的“学科”,那要待一系列条件的具备和老年教育学本身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