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47

第47章 老年教育学中学习论问题的研究(3)

在记忆活动中,“少则得、多则惑”,这是一般道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有个重要的体会,他说:“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良好的记忆首先是选择。要善于选择需要记忆的内容。一般说来,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看到或听到的内容全都记住。就普通材料而言,根据现代结构语言学研究者统计的数字看,一般性的内容占全部材料的75%,其要点只占全文的25%,也就是1/4左右。学习活动的研究结果是:听话要领的中心问题是捕捉关键性语言、把握内容要点;读文章,最紧要的是把握中心思想。从哲学的角度说,世界上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解决了主要的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任何新的学习内容,都应当把主要的部分和次要的部分区分开,把精力用在主要内容的掌握上,不应该面面俱到。从记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的记忆活动按时效的大小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这三个记忆系统分别有它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瞬间记忆,是一个保持一两秒钟的记忆系统。它是后两个记忆系统的前提,没有它就没有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瞬间记忆维持的时间虽短,但它具有选择少数内容记忆而舍弃大多数内容的重要作用。它决定着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其特点是只选取认为重要的内容而舍弃其他。就瞬间记忆的存储功能而言,只储存2─3个信息,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信息在一两秒钟之后就消失了。短时记忆是瞬间记忆之后的几秒钟、几分钟的记忆系统。这个系统通常只容纳7个单位的信息,很少有8个、9个的情况,如果超过了9个信息单位的内容,就可能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忘掉。长期记忆系统的特点是容量大而保持的时间长,但在单位时间里的记忆容量毕竟也是有限的。从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这三个系统的活动原理、规律和操作方法上看,为了使自己对新的学习内容具有良好的记忆,也必须自觉地对学习的内容加以选择。事实上,大凡经过严格的记忆训练的人,他们听人讲话、他们看书学习都能迅速发现要记的内容,都能迅速选择出自己需要的东西,都是将学习内容由多变少,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简化”学习内容的方法很多。对听的或读的内容进行转换或浓缩,使之形成简明的概念或判断、或者形成简明的公式等,是一类简化的方法;“三个代表”“四有”新人等等,是一类简化的方法;表格记忆、索引记忆、标记符号记忆等,是一类简化的方法;求同求异、学习中的缩句和缩写记忆等,都是简化学习内容的好方法。

要强化记忆,“物象”是根本,“联系”是关键,简化是诀窍。据2001年12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介绍,戴维思写了一本《这样学习最有效》的书介绍了联想记忆方法: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和身体的感觉联系起来。例如记忆糨糊、图钉、牙膏……几十种物品的名字。记忆糨糊的时候,要想象一下糨糊踩在脚下黏黏的感觉;记忆图钉的时候,要想象图钉扎在小腿上的感觉……。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你可以一天浏览3本书,而且可以记得自己看了什么;可以轻松地在30分钟内记住80个单词,并且顺序不乱,倒背如流。”

以上所说是一般人的“记忆遗忘规律”,这种规律在人的老年阶段以更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老年学的研究,记忆经过编码、储存、提取等三个阶段。在编码阶段,老年人的加工新信息的能力下降,导致记忆能力退步;在储存阶段,老年人每次只能处理较少的信息,对复杂记忆任务较难用有效的加工技巧,导致加工速度减慢;在提取阶段,老年人提取能力显着衰弱。由于这些,学者指出:“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增龄而减退。”

(二)序进积累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y,1896-1980)认为,原有的记忆内容在脑中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结构(所谓结构,主要是联系),如果新学的内容超越此结构的不太多(比较适合于原有的知识结构),新学习内容就会比较容易地有条理地被安排进已有的知识结构里。这样的学习内容记之牢固、忆之快捷、用之方便而灵活。如果新学习内容超越原有内容的结构水平太多,同原有的学习内容毫无联系的话,就组织不到原有的知识结构里,学习起来就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内容就是零散的。从通常的记忆过程来看,人们总是根据旧知来记忆新知,使学习的新内容在头脑里扎下根、固定下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学习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主体的智力才产生质变(飞跃),跃到一个新的层次;然后,在新的层次上再积累、再发生新的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变。

学习活动总是在时间里进行的,也总是有顺序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序”。所谓“序”,是任何结构都必须有的层次序列。老年人的学习要有步骤、讲程序,才能取得好效果。“序”,有单向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多向的(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齐头并进),纵向的(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横向的(解决一个问题时,联系与此并列的其他领域中的内容),正向的(例如正面解决问题:“什么是、应该怎么、怎么样”)、反向的(例如从反面解决问题:不能怎么、怎么样)。有序地学习,才符合认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某些事情的思考,往往是从事后开始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好的文章或教材,都有清晰的逻辑结构,结构就是内容及其组合的先后序列,怎样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分几部分,等等,都有严密的顺序。顺序学习,是一种“序”。老年人有经验丰富的优势,有些文章或某些材料的结论往往在最后部分。学习结论在最后的内容,可以从结尾部分开始,再学习前边的内容,从结论追溯原因。这也是一种“序”、一种反向的顺序。

在学习上怎样才能“序进积累”呢?这是有大学问的,方法很多。例如运筹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在一项活动的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另一项活动,能赢得时间,取得好效果。早晨起床后洗漱用6分钟、做操用15分钟、听广播用30分钟、吃饭用10分钟,分别先后进行这些活动需要用61分钟,如果把洗刷、做操、吃饭安排在听广播的时间里,那么只用31分钟就行,这就赢得了29分钟的时间。如果每天都赚上这29分钟,将它利用起来,就有很大的收获。人们走在路上、或坐在家里、或在逛商场的时候,都可以把时间加以运筹、适当运用。

时间运筹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包括:(1)重点运筹法。把学习中必须攻克的难点放在一天中头脑最灵活、精力最充沛的时间里进行。(2)绝缘运筹法。为了在一段时间里突击学习某些内容,为了防止外界的不必要的干扰,在这段时间里与外界隔绝。(3)复线运筹法。在学习某一部分内容的时间里,同时学习另一部分内容。例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将其中一位诗人的其他作品拿来学习,并比较作品的不同,以便加深理解。(4)交错运筹法。可以劳逸交错,为了充分调节大脑的机制,在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就多学习一会儿,效率低的时候就多休息一会儿,或放松一下。时间运筹法是在宏观方面起调控作用的,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相互联系,有时候又是不可分的,应从宏观角度上正确把握。

二、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的规律

在老年人的学习中,存在两对范畴:一对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另一对是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按照科学的认识论,要真正学得知识、增长才能,人们必须实现这两对关系的内部统一和相互统一,形成“学习——认识——实践”三者统一的规律。

(一)学思结合的规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认为:人们求知的途径有二,一是学,二是思。“心官”(思维)有区别于“耳目”(感觉)的“独致之功”。(《读四书大全说》卷一)学的时候,可不问自己的聪明才能如何,只有向先知者学习,才能得益;而思则不一定完全遵循古人的陈迹,而要自己去深思熟虑;所以学不仅不妨碍于思,并可因学得愈广博,而思虑能愈深远;思是有助于学的,因为思虑时有了困难,便更须加紧学习。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疑惑不解且有害处。他们都强调学思不可分;如果分割开来,学习绝无长进,不是学之“罔”,便是思之“殆”。这就明确地论述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学思规律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学思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思考即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何谓“思维”?“思”是想、是动脑筋,“维”意味着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活动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从一定的角度上,可以说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可以把学习解释为条理思维。因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抓住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要点、找到各个要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权衡各自的轻重、统筹兼顾,把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按主次、轻重等顺序排列起来,组织成一个系统。这样才能便于观察、便于理解、便于在回忆的时候很快地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运用学思结合的规律,必须进行思维训练,包括思维器官、心理基础、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这种训练应有科学的控制,要适应客观条件和自身的特点,学习内容与思维训练要统一,要依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确定训练的目标和重点,要循序渐进,要将思维器官、心理基础、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内容方面的训练落实到学习活动中去;要争取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要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把对思维内容、方法操作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操作活动;要强化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反馈信息以调控训练活动。

(二)知行统一规律

根据人们对学习的一般理解,可以认为“学与习”就是“知与行”,可以认为“知,是对知识信息的输入、理解和掌握;行,则是把知道的知识信息用于实际,见诸行动,产生意识行为效应,改造主客观世界”,“学习的本质是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

知是学习的关键,行是学习的重心、是学习之“本”、是学习活动的“主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真正的知识就是为了用以实践的,不能付诸实践的就不足以叫做知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才能逐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做学问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行”去求“知”的。陶行知就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如果“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人的学习,既是学习生活,又是学习实践;既是为了“知”,更是为了“行”;决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用”而学。概括为一句话,学习就是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做到知行统一,指导后来的学习。就是说,“行”可以包括“知”,而“知”不完全包括“行”。人们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单纯获知,而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上,因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三、情感主宰与环境制约的规律

人的意识包含三种形式:一是认知、二是情感、三是意志。认知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映,是进入人的意识的对象世界;情感是主观对于对象世界的态度,是人对于对象世界的价值评断;意志是人改变对象世界的规划和决心。主观对于客观的态度和决心,对于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具有重大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则具有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