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37

第37章 老年教育学中课程论问题的研究(5)

(三)课程设置的综合性

在充分掌握了老年教育各学科知识的自身内在规律,并发掘了各学科知识的相互关联与渗透后,就具备了设置综合性课程的条件。在充分尊重各学科知识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拓展、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与渗透,只要是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就可用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来体现这种关联与渗透的知识关系,达到实现深度发掘、设置老年教育课程,来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取得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突破性的进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各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整合,将一些学科知识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课程,通过有效整合,派生出一些创新的综合课程。同时,因为这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已打破了原来按单一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常规,因此就具备了整合多学科知识精华的亮点,不但具创新性,更使课程设置的思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综合的知识,更能带给老年人在知识能力上的质的提高,是单一课程望尘莫及的。因此,综合性课程具有与时代同步、创新,增加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众多特色与作用;是充满活力、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能带动课程设置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课程创新。可见,综合性课程具备了引导老年人更有效地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提高自身能力的功能,是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创新领域。

在多年的老年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发掘出一些深受老年学习者欢迎的综合性课程。以某些老年大学的综合性课程为例,较早的课程整合有: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书法、绘画的结合使学员的技能面得到有效扩展和提高,作品实现了书法中有画境衬托、画中有书法点睛的双重价值。之后又逐渐发展到书画系与文史系的一些课程的精华相结合,诗文与书、画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这样,就可使学员实现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实现诗、书、画在同一幅作品中表现意境的愿望。综合性知识引导学习者达到了“画中有诗、书,诗、书解画境”的学习境界。这就是相关的综合性知识能大幅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作用体现。中国画配上中国诗词和中国书法,既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又以各传统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原有课程的突破。诗书画的习作者对这些课程的领悟境界就能有质的提高。摄影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课程已在许多老年大学设置,老年学员趋之若鹜。综合课程的设置还可扩大到许多传统、现代课程的自身或相互的知识渗透综合的课程设置上。如体育与舞蹈、音乐、诗歌创作与朗诵、声乐等都完全可能融合为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远胜于单独一门课程能带给学员的知识和能力。这类课程不但能体现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深度拓展,更显示出它带给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提高的魅力。

三、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等级及其提升

我国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等级目前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或指定的模式、等级。各地的课程设置是以自主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为主。因此制定全国统一的等级模式和结构是有相当难度的。可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文化历史背景、生活总体水平的高低等,设置适合本地区的课程等级参考指标。课程设置的等级与提升,应以当地老年人目前和今后社会发展所需知识为标的设置,使之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系统科学的专业学科等级。

(一)从学科课程所覆盖的知识范畴来划分各种课程的等级

如前所说,老年教育课程类型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探究这些课程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确立理想的课程结构的基本前提”。

在“学科课程”中,目前的老年教育大多有以下几类:一类是“科目本位课程”即各自具有独立知识体系的课程,或称为普通的单一学科课程,是老年教育最多见的课程设置;另一类是“新开发的现代科技类课程”,或称学术中心课程,即以专门的课程现代化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第三类是“综合学科课程”即两门及以上的相关学科的综合、经验整合类课程,目前老年教育学科开设尚较少。在老年教育中,学科课程是各地老年学校普遍开设的最常见课程。这类课程本身,有着由低到高的学科知识体系。“经验课程”也较为多见,也具有内在等级性。按老年教育目前和今后课程设置的发展预测,“学科课程”所设立的上述三类课程,实际上就是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经验课程”若不属于上述三类的,从科学技术知识的含量水平来看,则在三个等级之后。

(二)感受性需求课程和理智性需求课程的分类等级

前面已经说过,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分两类:一类是表层性直接需求或称感受性需求,另一类是深层性本质需求或称理智性需求。与此相应,老年教育课程也分两类:感受性课程、理智性课程。一般说来,感受性需求的课程,科学知识含量相对较低,大多为文娱、体育、生活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理智性需求课程则具不同程度的科技知识含量,属于“学科课程”。因此,当为两类课程划分等级时,理智性课程的等级总体上高于感受性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学科课程的内容,可因层次的不同而分别属于感受性需求类和理智性需求类或兼有这两类。因此有些课程按本学科知识由浅入深划分层次后,它的基础部分能满足老年人的感性需求,而专修、研修提高部分则可满足学员的理性需求。比如同属音乐类的声乐和乐理、作曲等课程,就可通过层次等级划分,分别满足感受性需求和理智性需求。

(三)从课程的组织标准角度来划分各学科自身的等级

一般认为,课程等级是从课程的学术含量水平和垂直组织水平这两个基本标准来划分的。这里,我们仅就垂直组织的顺序性划分等级进行讨论。

学科知识的顺序性,是指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将学科知识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渐进性加深。这个课程组织的过程,不仅要关注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还应关注老年学习者的心理接受顺序。老年教育各学科知识的相应课程设置,大多划分为基础、专修和研修等各个等级。因此在关注各学科的自身逻辑顺序和老年人由基础向深入学习的心理可接受程度,来划分各学科课程的等级,有助于引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学习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由浅入深的学科课程等级,应该是按基础、专修、研修等分为相应的低、中、高等级。

第五节老年教育的教材建设

在“课程论”中,教材建设理论具有重要地位。教材建设是“课程设计”的后续工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实施”三个主体——教师、学生、校长之间关系的凝聚之点。

一、老年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沟通教学信息的中介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因此在老年教育的教学全过程中,配合课程设置的有特色和有针对性的教材,能使教师和学员通过教材达到更好的沟通,能有效帮助老年人减少求知过程中的困难,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