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21

第21章 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与价值问题的研究(7)

三、老年教育中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在人性发展的理论中,人们提出“社会人”要促其实现“个性化”,建立“个人本位”意识,张扬和发展个性,与此同时,对于实现了“个性化发展”的人,又要引导他建立“社会本位”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再次社会化”。我们要用这个量“化”理论,研究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问题。

(一)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

所谓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就是指老年学员完全从个人意愿、兴趣、特长、爱好出发,为优化和提升自己晚年人生的必备素质所作的专业学习上的开拓性的努力。这种“个性化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思想方面,二是才艺方面。

1.思想方面

核心是要确立和端正老年价值观,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事业观、成就观、成才观、人际观、幸福观、生命观等涉及老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这是决定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走向的依据。这些基本观念必须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反映优良传统(包括中国优良的革命传统,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个性中的共性的内核。绝不能以为强调老年人“个性化发展”,使这些应有的共性的基本观念也要“个性化”。恰恰相反,愈是强调“个性化发展”就愈要提倡树立具有上述共性的基本观念,否则就会走偏方向。

2.才艺方面

才艺是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培育下所获得并积累起来的知识、才能和技艺的总和,是构成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老年学员上老年大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学习和掌握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艺,以实现个人深层次的人生设计。因此,老年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努力,用尽诸如勤奋、执着、顽强、坚韧、痴迷以及锲而不舍等词汇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德国着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尤根·哈贝马斯说得好:“知识对旨趣(注:旨趣,包括目的、宗旨、意图等含义)的开释……为主体提供了一种陶冶情绪的迷醉的纯化。”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对于老年学员而言,再也不是一种功利的行为,也不是求职的手段。其全部目的在于使自己晚年的生活更有意义,精神更为升华,人生更加充实。

正是这种观念的更新和才艺的掌握,使得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得以逐步展开,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

老年人的“社会化”,是由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经历了“个性化”过程后产生再一次回归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而提出的。它证明老龄生活也有其自身的辩证法。

1.老年人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老年人“社会化”的问题,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人都具有自然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离退休的老人,已经离开了社会工作岗位,这也只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体制、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其社会性依然存在。但是,老年人“社会性”的继续存在,并不等于“社会化”的继续存在。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步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而对社会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作出一定贡献的过程。毫无疑问,老年人已经完成了上述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老年人的社会化已不再是解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问题,而是通过“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再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实现,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客观现实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需要社会对老年人的价值的客观肯定,老年人的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同。社会,不仅肯定老年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鼓励老年人以自己的才学和技艺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一点,不是各种制度的社会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即使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下,也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对“继续社会化”的发展引起关注的。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在价值观上的真正觉醒。这是老年人实现“继续社会化”的主观条件。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成为老年人步入再社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绝大多数并没有意识到要追求什么“继续社会化”,更没有与“社会化发展”挂起钩来。但是,随着学习的延伸、观念的转变、才艺的提高、正确老年价值观的确立,尤其是晚年成才等一系列“个性化发展”要素的趋于成熟,广大老年学员必然将自己融入“社会化发展”的潮流,并以此作为个人追求的最终归宿,以致殷切地向往、执着地追求这种归宿,从而登上晚年人生“继续社会化”的高平台。

2.老年学员社会化发展的趋向

目前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趋向,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类型,其参与社会主要是为服务基层群众作出自己的奉献。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大多是直接在面向社会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中得以实现的。

第二种类型,其参与社会主要是为繁荣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老年学员“社会化发展”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大。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一是入行。老年学员踊跃参加各种行业性或专业性的协会与学会,从而跨进了以个人才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行列。已经在社会上入了“行”的老年学员,按照各社团参与在市、省、国内以至境外进行的以庆祝、纪念、联谊、交流为目的的各种献艺活动,从而使“个性化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既有了归宿,又得到了升华。

二是从研。有不少老年学员学成之后,在校内外相关群体和社团担任了创作研究员,为社会构建专业性的老年人才队伍(如老年书画人才队伍)增添了力量。他们之中不仅屡有精品面世,还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是任教。老年学员经过老年大学深造和个人的努力,有些佼佼者在学有所成之后,纷纷以任教老年大学作为自己晚年的奉献岗位。这也是老年学员升华“个性化发展”成果,学以致用、回归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据本次调查统计,有一些老年大学的毕业学员担任了本校的、社区的、各基层组织的任教老师。

四是受聘。社会各个层面有一些组织、部门、单位、社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愿意从老年学员中聘请少数业绩突出的人才担任某种专业职务。这对于受聘的老年学员来说,无疑是跻身于拓展自身晚年事业的又一种社会高层发展平台。

五是交流。老年学员以其才艺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是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高级形式。他们在对外交流访问和展出的过程中,为传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

事实表明,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的种种方式,无不都是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空间。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外,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种类型。其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创办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实体,为社会作贡献。可以预见,这一类型的人数必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低年龄高学历学员的不断增多而有所发展。

(三)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是体现老年学员继续和发展内在轨迹的两大方面,因而也就成为老年教育学学科中的一对相辅相成的重要范畴。

老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不是在老年大学的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而是在老年大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本质内涵的两个方面。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老年学员从入学开始,不仅“个性化发展”迅即起步,而且“社会化发展”也逐步展开。随着老年学员个人才艺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必然走向更高的层次。同时,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他们也必然得到有关进一步深化“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感悟和信息反馈,不断拓展自己的学路,提升自己的才艺,从而显示了老年学员晚年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