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16

第16章 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与价值问题的研究(2)

事实上,目前老年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已经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研究者们从不同的领域或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如有从教育学角度研究的,也有从哲学角度和文化角度研究的。概括起来,研究的思路如下:

1.由演绎思路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结论

从已经存在的理论前提中推论地提出问题并加以回答,这种方法是演绎的。对老年教育本质的演绎研究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党和国家的教育观念、教育战略、教育对策的一般结论中推论老年教育。例如,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按此规定,作为教育中的一类,老年教育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老年教育界相应提出,素质教育是老年教育的本质。二是从教育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中推论老年教育。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学者们纷纷强调: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活动。如果教育的生命本质论能够成立,那么,老年教育更应以老年人为本位、给老年人以生命关怀的教育。

2.由归纳思路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结论

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感性认知的提升,形成这样的或那样的理性认识,这是“归纳思路”。例如,我们的一些学校,从老年学员的报名热情和课程挑选中悟到,老年大学不是一般的“按需施教”,而是对老年学员进行的“补需”教育。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有的学习需要已经形成,却限于职业和繁忙的工作任务未能得到满足;有的学习需要当时还没有出现,现在却提到了自己的面前。这些都是补足性的需要。又如,我们的另一些学校,看到老年学员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诉是为了健康与快乐而来老年大学学习的,于是直观地得出结论:老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康乐教育”。这个提法,引发了对老年教育本质和核心理念的热烈讨论。通过全面调查,了解老年人还有更广泛更深入的需要,我们可以作出更准确的概括。再如,我们金陵老年大学通过研究“金陵十姐妹”(按:该校10个学绘画的女学员的组合)的成长过程,发现不少老年人来校学习是为了“攀登人生的更高境界”,由此提出老年教育的本质是为老年人的“人生完善”。补需教育、康乐教育、完善教育等概念由此提出。

3.由演绎和归纳相结合而形成的老年教育本质观的多样性统一

演绎方法有助于认识“教育本质论”和“老年教育本质论”的统一性,同时,也造成对“老年教育本质”的多种表述。归纳方法有助于认识“老年教育本质”的特殊性,但也容易造成片面性和表面性。从演绎和归纳中产生的对“老年教育本质”的表述有多种,“补需教育”“素质教育”“完善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都是。面对这种多样表述,怎样认识它们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看法的争论。陆剑杰教授(时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一篇报告中提出,这五个概括恰好构成由浅层本质到深层本质的序列,而老年教育的“生命本质”的概括,就是老年教育以对每个老年人的生命关怀为其本质的概括。其他的概括都是这一最深层次概括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展开。

(二)研究老年教育本质的方法论

以上对老年教育本质的讨论中,似有很大的意见分歧,其实是反映了老年教育本质的多层次性和多侧面性。若要整合不同意见,形成系统理解,就需要借助于方法论武器。这里,有三个方法论问题。

1.关于老年教育的实体性本质和功能性本质

国际哲学界早就有实体主义和功能主义的两种分析方法。对于认识既成事物,首先要把握其实体性本质;而对于待建构事物,首先要掌握其功能性本质,借以指导实体的建构。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中,这两种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求真价值的情况显现了出来。社会主义的实体性本质是其制度的特色建构;社会主义的功能性本质则是它同时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步价值和“达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程序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三者统一的社会公平的人学人道价值。邓小平着重强调“功能性本质”,从而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文选(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待创造和建构的社会主义,引导这一建构工程的展开的,正是它的功能性本质。

以实体分析和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看,老年教育的本质,也可以区分为实体性本质和功能性本质。前者揭示老年教育中老年人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他们的素质的不断完善;后者则揭示老年教育中老年人的价值实现,那就是过自由、快乐、有为、幸福的生活。我们以实体分析和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看,如果说老年教育的最深层本质是它的“生命本质”能够成立的话,则它既深刻说明了老年教育的实体性本质,那就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又说明了老年教育的功能性本质,那就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体验的美化。

2.老年教育本质的一般性意蕴和特殊性诠释

老年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本质也是老年教育的本质。但老年教育又是特殊阶段、特殊性质的教育,因此其本质与大教育的本质又有所不同。邵景元曾着文提出,老年教育应以其个性体现本质。这个观点给我们以很大启示。老年教育界不仅需要了解教育的一般本质,尤其需要了解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他认为,以下几个概念是反映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的:“补需教育”“完善人生教育”“健康快乐教育”“积极休闲教育”。以下几个概念则是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怎样在研究老年教育本质时正确理解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的关系,的确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在此,我们采用教育一般本质分析和老年教育特殊本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

我们来看“按需教育”和“补需教育”这两个概念。“按需教育”或“按需施教”,是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的。所有的教育都是“按需教育”,老年教育当然也是“按需教育”的。但这样说只是肯定老年教育是教育,并未说明它的特殊本质。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呢?那就要研究老年人的学习需要的特殊性。不少人认为老年人需要的特殊性可以用一个“补”字来描述。这个“补”字有多种含义。一是以少年期自然形成的人生需要为标准来谈“补”,就是要实现少年时渴求由于服从社会需要而未能实现的需要。二是以新时期派生的新需要为标准来谈“补”,过去不时尚,现在希望时尚。怎样表述老年教育本质的特殊性呢?要用一个偏正词组。这样说,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可理解为“它是满足老年人的补充性需要的按需教育”。定语部分界定特殊性,主词部分则仍为教育的一般本质。简称为“补需性按需教育”。

我们来看“生活教育”和“休闲教育”这两个概念。“生活教育”的概念是陶行知提出来的。他反对教育脱离生活,主张建立生活与教育相统一的教育观念。他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陶行知全集(4)[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28.“生活教育”是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的。老年教育在生活教育的意义上有什么特殊性呢?那就是老年人的生活在整体上是“休闲生活”,老年人选择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文化性休闲”和“创造性休闲”,所以,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积极休闲教育”。这样说,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可理解为“它是满足老年人积极休闲要求的生活教育”,简称为“积极休闲性生活教育”。

我们再来看“素质教育”和“完善教育”这两个概念。“素质教育”是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的,所有的教育都是改变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但光这么说仍未捉住老年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于,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跟老年时期的素质教育有什么不同点。显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素质的生长期、形成期,而老年人的素质已经形成甚至相对固定,对他们进行教育,是要完善其素质结构。这“完善”二字是反映老年教育的特殊性的。完整地表述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可理解为“它是使老年人的素质得到进一步完善的素质教育”,简称“完善性素质教育”。

我们还要看一看“生命教育”和“自为教育”这两个概念。“生命教育”是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的,所有的教育都应力求贯彻生命教育的原则。在目前阶段上,真正贯彻以生命为本质的教育观的就只有老年教育。但这并不等于说老年教育中的生命本质就没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在于,老年人是自主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或者说,老年人在实现着生命价值的自主提升。完整地表述老年教育的这一特殊本质,仍需偏正词组,可理解为“它是实现价值自主提升的生命教育”。可简称为“自为性生命教育”。

3.老年教育本质的多层次表述和系统性整合

应该承认事物的本质的确是有其层次性的。首先,从哲学的“本质”范畴来说明。列宁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A].列宁全集(55)[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1.此论指出,事物的本质是分层次的,而且是由浅入深地分布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相应地由较浅层次的本质向较深层次的本质推进。对“老年教育”这个事物的本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也应当这样看。其次,从教育学的发展史来看,较早出现的论断往往是对较浅层次本质的认识,较晚出现的,则触及较深层次的本质。例如,按需教育的原则,在教育学上是较早形成的;生活教育的认识,则较晚出现,应该说后者是对教育的更深层次本质的论断;在中国,教育的生命本质论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提出来的。事实上,它确实是对教育本质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对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四种表述,即:补需性的按需教育、积极休闲性的生活教育、完善性的素质教育、自为性的生命教育。它们之间的关系,初看时也许会觉得它们是老年教育本质的几种“并列”的表述,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由浅入深,形成层次结构。

把老年教育中的“按需教育”理解为“补需教育”,这是从普遍性达到特殊性,而这一转变,说明我们对老年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本质性的分析了。那么,“积极休闲生活教育”的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深化了“补需教育”的概念。因为它进一步回答了老年人的需要是怎样的需要,揭示了老年教育的实质。但比实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关于功能的认识,以“完善人生”为特点的素质教育正是关于功能性本质的认识,而只有达到生命本质的认识,我们才对人本身达到最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把“生命教育”看做是对老年教育本质的最深层次的认识。

老年教育的生命本质,确定地指明:老年教育首先是以老年人个人为本的,老年人也要继续社会化,但这要由老年人自主选择自觉参与。老年人进老年大学,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论抱有怎样的具体目的,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美化生命体验。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补需休闲和完善人生等,都是此种本质的表现。

(三)老年教育本质的一般表述

在分析了老年教育本质诸层次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试图对“中国老年教育学”的“老年教育本质”作一个总体性的简要表述:

1.老年教育总体的特殊本质是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教育界的学者都在呼吁在大、中、小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但难以真正实现。因为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样的社会,是广泛竞争和普遍逐利的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更高的职位,谋取更肥的工作,这就要从入幼儿园开始进入“名利场”。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在起点上就是谋生逐利;在过程上违背生命成长的规律,年复一年地超长时间读书作业,应付考试,争取排名靠前,甚至戕害生命;在结果上,则把读书当做敲门砖。这样的弊端只有在老年教育中得到彻底的克服。老年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各种形式中唯一的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老年学员完全地自主学习、自由学习、自觉学习,做了教育的真正主体;老年学员完全地为自己的健康、快乐、进取、创造、幸福而学习,自己是自己的目的。在唯有老年教育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意义上,“以老年学员为本”就成了老年教育的总体的特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