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69

第69章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4)

看排泄物:主要观察尿。正常尿颜色呈淡黄色,赫依病尿色青、气味小;协日病尿色黄、气味大;巴达干病尿色白,有腐烂味;血热病尿赤黄、气味大;黄水病尿紫色,气味大,有沉淀物;肾病血尿;脾病绿色尿。

触诊

医生通过手的感觉进行诊断,进一步明确望诊和问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包括脉象、温度、压痛、位置、大小、轮廓、移动性、表面性质、硬度等。其中诊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蒙医诊脉是在前臂腕内横纹上一寸桡骨颈突内,将桡动脉分成食指下寸、中指下关、无名指下尺三部。每部又分寸浮(取皮)关中(取肌)尺沉(取骨)的压力进行诊脉。患者左手(医生用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关下诊脾、胃,尺下诊左肾、三舍。患者右手(医生用左手)寸下诊肺、大肠,关下诊肝、胆,尺下诊右肾、膀胱。女性患者寸下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左手寸下诊肺、大肠。

通过诊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热病总脉象为实、洪、滑、数、弦、紧。实脉为压之感觉坚实,如实热症、搏热症等;滑脉为压之滑而清楚,如血热症;弦脉为压之有细而紧的感觉,如协日热及心脏热症之脉;数则指脉搏快;洪是指有粗阔的感觉,如虚热症、淤症之脉;紧是指压之硬而有力,多见于伤热症。寒症脉象为微、沉、弱、迟、虚、空。微是指脉象不清楚,虚脉是指压之搏动减弱,以上两种多见于寒性痞症;弱脉是指搏动不明显的脉,多见于浮肿症;迟脉是指脉搏次数少,多见于寒性黄水症;沉脉是指用力才能切到,多见于寒性水肿、水鼓症;空脉是指压之消失,见于赫依病。

总的说来,赫依病脉象压之空虚,时有停顿。协日病脉象为细、强而有力。巴达干病脉象为沉、弱、迟。血病脉象为实、滑。黄水病脉象为发颤感。虫病脉象有扭转感。各种脉象如再加有发颤,并伴时而停止等现象,则为危症脉象。

4.蒙医治则与治法

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素”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原则。但对不同的疾病,须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

赫依病强调温暖舒适的环境,用温性药物补养身体,精心护理;协日病采取给轻凉性饮食,在凉爽环境中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凉钝性药物和清泻疗法清除协日热的治疗原则;巴达干病主张热糙性饮食,保暖,用属火元的药物补火温同时催吐巴达干寒的治疗原则;血病采取凉性稀薄饮食,在阴凉处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药物和放血治疗等降血热的治疗原则;黄水病给干燥、柔和饮食,在温暖干燥处休养,用属气元成分的药物及温泉等疗法,以调火温而燥黄水为治疗原则;虫病和粘毒病采取给糙、凉性饮食,在清凉安静处休养,严防传播,用杀虫、杀粘药物治疗的原则。

不同的两种病变发于同一个部位时,应密切注意其患病部位的个性,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交替治疗或一同治疗的原则。主病未平息或转变为其他疾病时,采取医治后者为主的原则,疾病本质与外表相反时,采取先确诊其本质,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对于三种以上疾病并发的聚合症,采取保护胃火温,调理三素的原则,同时根据疾病本质、发病部位、病势强弱等情况对症治疗。

蒙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有根据病情施治的滋补疗法、消减疗法以及系统四施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蒙医外治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并正在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和逐步加以提高。

(1)放血疗法

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结核病)、丹毒、黄水病、麻风等热症。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寒症,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放血法分术前准备、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放血时应用特别放血器于特定的“部位”进行放血。

(2)拔罐穿刺法

本法是拔罐与放血结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进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浅刺几下,再行拔罐,吸出恶血与黄水,而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目的。多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进行。其特点是见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没有危险性。根据临床经验,在肺大叶穴或肺小叶穴用此法施治,对气管炎、哮喘病有显着疗效,在第一胸椎或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上缘之间进行拔罐穿刺,对血脉黄水病引起的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等,有显着疗效。

(3)灸疗术

灸疗术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一种疗法。灸疗术分蒙古灸、白山蓟灸、西河柳灸、温针灸。

(4)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着。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

(5)药浴

蒙医药浴有悠久的历史,备受各族患者的欢迎。药浴主要是用五味甘露汤煎汤进行温浴。其配方为照白杜鹃、侧柏叶各1份,水柏枝、麻黄各2份,小白蒿3份,以上五味药为主药,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将五味药物放入煮沸器中,加满清水,重复煎煮,待煎至药液剩2/3时,取出一部分药汁,再加清水煎煮,待干去7/10,剩余三分时,过滤其药渣,将二次药汁合并,即可入浴。

药浴以7~21天为一疗程,每天入浴。浴时先将药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入水浸浴,水温须始终保持适度。在药浴过程中每天需添煮少量的五味甘露汤,以补充药力。药浴具有祛巴达干、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肾壮腰等功能。用以治疗四肢僵直或拘挛,胃火衰败、脾血不足,肾脏病、皮肤病等,效果显着。

(6)蒙医正骨术

蒙医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学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其方法简练、疗效明显。蒙医正骨术分整复固定、按摩、药浴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等6个步骤进行。有固定的矫形器械和支架,如凸面青铜镜或银杯、圆形银镘、蛇蛋花宝石、夹板、压垫、缚带、沙袋、绷带等。当用器械固定时,先用烈性白酒充分喷洒在伤肢骨折处和关节等部位,再进行揉捋按摩。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正骨术实际上包括了:骨折整复手法、骨折按摩法,以及蒙医震脑术等各种正骨疗法。

(7)蒙医震脑术

“震脑术”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

治疗原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解剖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蒙医治脑震荡的理论体系和手法渐趋完善。“震脑术”是以具有朴素辩证观点的“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学说为临床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震荡部位及病情轻重,选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各种震脑术进行震治。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分“脑气震荡”和“脑髓震荡”两类。“以震治震”是蒙医治疗脑震荡的基本原理。

此外,蒙医的外治法还有罨敷法、涂擦疗法、油脂疗法、泻下法、鼻药疗法、温和导泻法、猛烈导泻法、脉泻疗法等等。

三、苗医

苗族医药的发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一)苗族医药的起源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苗族“古歌”中关于远古发现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东南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的是哈哥小时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后被父母找回时,野性不改,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一次他跑出去到河边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说话了,还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积累了浮萍能治嘶哑病的经验。

虽然苗族生活在植被繁茂、药物丰富的地区,但苗族早期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这种环境反而锻炼了苗族生存斗争的能力。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起源较早的医药活动,绝对不能保证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苗族的许多有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就是来源于这种生存斗争。如苗医着名的糖药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此法广泛流传于贵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贵州关岭镇宁、紫云等地的苗医,用此法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糖药针疗法溯源于古老的弓弩上应用的弩药,从弩药的成分上看,主要是古代苗人将“见血封喉”的剧毒药汁敷涂于弩箭尖上,以猎取虎豹等凶猛动物,《宋史·蛮夷列传》载,蛮夷人(主要指苗瑶民族):“其保聚山险者,虽有畲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药解之即愈。”至今苗族仍有狩猎习惯,古代苗族应用弩药是可以肯定的,但其他民族也有弩药,而苗族都能将它应用在治病上,可谓是一创造。苗族在应用弩药的漫长过程中,配制者为适应治病的需要,有意减去了其中的剧毒成分,加入蜂糖等降低药物毒性的成分,用特制的排针或三棱针沾药汁刺于患处,其操作简便,治疗迅速,副作用小,糖药针是苗医独特的外治法,是起源于苗族古代狩猎活动而发明的弩药,这正是苗族医药起源于古代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有力佐证。

(二)苗族医药的形成

苗族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被人们认识和引起重视,还是近代的事,即苗族社会经济发展地位较高的时代。由于苗族与外界的交往增多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湘西、黔东交界的腊尔山区和黔东南雷公山区,在清朝乾隆之前,还未入“官籍”,被称为“苗族生界”,其他大部分地区仍沿袭清初土司制度,有“蛮不入境,汉不入洞”的禁令,汉医药没有传入这些地区。据地方志载,汉医药的传入是在全面改土归流之后,而西医的传入,则是民国以后的事,这说明当时广大的苗族地区,治病全靠自己的苗医苗药。

苗族地区的医药,在改土归流入官籍之前,就已经享有盛名。道光《凤凰厅志·丧葬篇》记载:“苗地多产药饵……其药名诡异,非方书所载,或吞或敷,奏效甚捷。”《兴仁县志》载白苗“喜居高山,常采草药,售于市,转徙不恒。”这是地方统治阶级对苗医存在的承认和肯定,这是在对苗族人民十分歧视的时代,作为官方撰修的地方志作出的记载,说明在这之前,苗族医药已经形成。

以后的记载逐渐增多,清咸丰年间,苗族领袖张秀眉在黔东南领导了震撼全国的大起义,义军中有一位住在黄平地方的苗族老人叫潘里江,担任医生工作,用苗族医药为起义者治疗疾病和枪伤,是苗族较早的职业医生,至今仍为苗族群众怀念。苗族医生技术高的有起死回生之术。19世纪中叶,湘西苗医治肚脐风的医术已经很高明,还能割取病人腹中的毒瘤,几天后伤口即可愈合。光绪《凤凰厅志》说,苗族医生治疗麻风病的医术颇高,有的还能开刀治肺病。同治年间,永绥厅苗医师石光全精通骨科技术,在治疗颅骨骨折、脑挫伤、脑震荡方面很有办法,远近闻名,被苗族歌圣石板塘编入《苗族名人歌》中加以歌颂。凤凰厅的麻老苗用药外敷,可取出体内竹签、弹片、铁钉、铁屑等异物。还有如松桃厅的杨八厅、龙老二,凤凰县的龙长清、吴老如、谭明清,花垣县的龙玉六等,都是远近闻名的苗医师。据《贵州通志》载,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族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曾轰动一时,传为奇闻。贵州黎平的苗医能治毒箭射伤和毒蛇咬伤:并能用古老的膀胱取石术取出结石,雷公山的苗医治疗蛇伤可谓高手,并能在短期内治愈能致人死命的疔、痈、疽和毒疮,对关节炎和风湿症也有较好治法。苗医伤科中的“正骨”特别有名,云南《马关县志·风俗篇》载,“苗人……,有良药接骨生筋,其效如神。”湘西、紫云、关岭、镇宁等的苗医也很擅长治疗骨折,以小夹板固定并外敷以伤药,20~30天即可痊愈,紫云县苗医杨老包即以擅长骨伤而远近闻名。由于苗医的医术出名,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总理多次派人到湘西要求苗医到北京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