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68

第68章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3)

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

催吐法

催吐法就是利用内服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适用于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血、痰充斥于胃、虫病,特别是呕吐痰涎等疾病。而对于体质虚弱者、老人、小儿禁用,若误服毒物时间已久,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吐法的具体实施,是在黎明时,饮下汤药,饮后立即漱口,然后端坐,不要讲话,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二、蒙古族医学

1.蒙医发展概述

蒙医药学是蒙古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在与干旱、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斗争中,不断积累了许多适合当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特点的医疗知识和方法。蒙古人民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对这些动物产品的医疗作用有很多的了解,而且饮食治疗在蒙医药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因其居住地寒冷潮湿故使用灸疗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疗方法,又因其民族常年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故正骨、正脑、烧灼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和汉、藏民族之间的往来及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交往,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医传统疗法及临床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蒙医骨科、外伤治疗、马奶酒疗法以及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元史》里,载有1226年蒙古军中流行瘟疫时,曾用大黄医治之事。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清朝初期,传统的蒙医骨伤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蒙医绰尔济默尔根对于四肢不能伸屈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伊希巴拉吉尔在《甘露四部》中,把蒙古正骨术、创伤医疗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创伤医疗术”、“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震脑疗法”等的理论和与实际操作的内容,使蒙医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药学方面,蒙医学家们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的独特的配药法、用药法等,同时吸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理学理论更加完善。17世纪的两部书《医伤根除病痛甘露方》和《五五制药方集》反应了蒙古地多寒症的一面;伊希巴拉吉尔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是比较丰富的蒙药学着作,收录801种药,并写进药浴、矿泉疗法等内容;《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着作,共收载879种药,并附有599张图;《蒙医金匮》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蒙药学方选集,收载内、外、妇、儿、五官及热病、传染病等临床各科的200种药方。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形成了以问、望、触为主的诊断学并逐渐有了分科。《脉诊概要》和《甘露之泉》所述“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断法;伊氏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等,都是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白露医法从新》将临床疾病分为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等十三个大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蒙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众多蒙医典籍进行了翻译和整理。现在,蒙医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方法,不断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方法,成为崭新的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的更加丰富和发展,为增进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蒙医理论体系

蒙族医药是以蒙古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和汉族医学的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论、辨证诊断理论和重病因辨证施治理论。

蒙医有一整套基本学说,共同构成蒙医学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

蒙医认为,人体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无论是胚胎,新的生命的形成,机体构造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问题。如脏为阳、腑为阴,血脉为阳,白脉为阴,三素为阳、七元为阴等。阴阳在人体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一旦阴阳失调,势必破坏平衡,产生偏盛或不及,就要发生疾病。有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寒热两症,阳盛则表现为热症,阴盛则为寒症。因此,阴阳平衡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失调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五元学说

五元学说(即土、水、火、气、空)很早被应用于古代印度医学,据文献记载,于14世纪初经西藏传播到蒙古地区。在蒙医学理论中,对构成人体的“三根”、“七要素”和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四施(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的解释,都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因此,五元学说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它把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五元。例如:土元的性质为硬、强、重,以气味为主,具备味、色、感、声等性能,为一切物质的本基,对物质有重、稳的功能;水元性质为湿、润,以味为主,具备色、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滋养、湿润的功能;火元性质为热,以色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成熟、溶解、烧灼的功能;气元性质为轻、动,以感为主,具有感、声两种性能,对物质有轻、动、发的功能;空元性质是空、虚,只有声一种性能,为物质的存在、增长、运动的空间,具有间隔的功能。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均和五元密切相关。五元(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协日、巴达干)五脏六腑的关系:三根中巴达干属土水、五脏脾、六腑胃属五元中的土,五脏肾、六腑膀胱属五元的水;三根协日属火,五脏肝、六腑胆属于五元中的火;三根赫依属气,五脏肺,六腑大肠属于气;普行属于空,五脏心、六腑小肠属于空。

三素学说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赫依、协日、巴达干”,简称为三素。三素在人体内是以对立统一的规律存在的,是人体矛盾的主要方面。

赫依——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维持生命活动推进血液运行、呼吸、分解食物、新陈代谢、增强体力、支配肢体和意识活动、接种传代等作用。并且也是保持协日、巴达干两根相对平衡的调节者,也是人体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引导者。如果赫依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会导致病变。赫依具有以轻、糙为主的凉、细、硬、动等六种特性。

协日——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热能,具有产生热量和调节体温、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营养七精华也称七要素之成熟等功能。它以巴达干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协日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导致病变。协日具有以热、锐为主的轻、臭、泻、湿、腻等七种特性。

巴达干——在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巴达干起滋生、调节体温、滋养正精,增强意识、延年益寿、坚固骨节的作用。并以协日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巴达干本身失去平衡状态,就会导致病变。巴达干具有的重、寒为主的腻、钝、柔、固、粘等七种特性。

三素是人体生存的主导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都是以三者的平衡与变化为理论依据的。协日、巴达干两者为相互对立的两面,互相制约、相对平衡,赫依作为调节的因素,三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完成着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

七元三秽学说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七种基本物质——食物精华、血液、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和使其不断生化的精华统称为七元,三种主要排泄物——粪、尿、汗称为三秽。七元为三素赫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以保身体发育成长。七元三秽的吸收、排泄运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脉道、脏腑

脉道主要有黑脉和白脉两种。黑脉为全身血液运行之道,又称血脉,黑脉归阳,五行中属空。心脏及黑脉之跳动运行,均受普行、赫依之支配。白脉归阴,属水元,故又称水脉。

五脏:心脏为五脏之首,位于胸中巴达干之区,是病变赫依的循行之道,五元中的空元之精华依存于心脏,浊聚于小肠,所以两者在生理功能上有前者管辖后者的隶属关系。心开窍于舌;肺脏是病变巴达干的循径,气元之精华依存于肺,浊聚于大肠,肺开窍于鼻;肝位于协日区,也是病变协日的循径,火元之精华依存于肝,浊聚于胆。肝开窍于眼;脾位于协日区,是病变巴达干的循径,土元之精华依存于脾,浊聚于胃,脾开窍于唇;肾位于赫依区,是病变巴达干的循径,热疾易隐伏于肾脏,水元之精华依存于肾,浊聚于膀胱,肾开窍于耳。六腑:胃处于协日区,是巴达干的宿位,也是病变巴达干的循径,消化三火温位于胃。胃属消化道的未消化段,热疾易隐伏于胃;小肠处于协日区,也是病变协日之循径,为消化吸收段;大肠处赫依区,病变赫依之循径,为已消化段;胆处协日区,病变协日之循径,是消化协日和火温的物质基础;膀胱处赫依区,是病变巴达干之循径;三舍处赫依区,是生殖系统的统称,此为维持三素平稳的场所,故属聚合型器官。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从预防到治疗,蒙医学都以以上理论为指导,根据这一整套理论研究人体形成、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防病治病和使人延年益寿。

3.蒙医诊断方法

蒙医诊断疾病时运用问、望、触三种方法,即三诊来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问诊

是医生对病人或家属,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问一般情况,即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住址、生活习惯、婚姻、月经等情况。

问患者和家族的患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等。

问起居行为和精神因素,询问饮食状况和住处的寒、热、潮、湿、干燥等情况,是否有过极度恐惧、受凉或情绪过于激动等情况。

问现病情况,主要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

望诊

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望体态、肤色、精神状态。如赫依病患者皮肤粗糙、发青,口唇苍白,情绪不稳;协日病患者发热,面红耳赤,皮肤黄而油腻、出疹、多汗、易激动;巴达干病患者皮肤苍白、浮肿,反应迟钝,身心沉重,不喜动;黄水病皮肤出疹、流黄水、瘙痒、粗糙。

望五官:舌和苔:正常舌质红润,舌苔白薄,不滑不糙。而赫依病者舌红、发干、发僵、味觉减退;协日病者舌苔黄厚、发粘、出疹;巴达干病者舌质软,舌苔白厚,发粘;黄水病者舌常出疹;血病者舌质红或紫,心脏热舌苔发黑,肺病舌中央白,舌边红,肝病舌中央共同有小黑斑、舌边红,脾病舌质红或花有斑点,肾病舌苔白、舌尖红、两侧发黑。眼:赫依病眼常流泪,眼睑肿,生翳膜,眼花,复视,上翻;协日病眼发红发热,眼睑糜烂,出疹痒痛肿胀,畏光,黄视;巴达干病眼睑生白疹、发痒,眼生厚白云翳,视力模糊,白视;血病眼痛严重,充血,红视;黄水病眼生疮,泪多;虫病眼痛痒难忍。耳:赫依病耳鸣、耳痛;协日病发红发热、刺痛、流脓液;巴达干病耳肿、发痒;血病耳内生疮化脓、疼痛、耳聋。

鼻:赫依病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协日病流脓性黄涕;巴达干病鼻痒、生疮;黄水病鼻衄、流黄水;肺热鼻翼扇动等。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常口唇为淡红色,柔软。口唇歪斜多为赫依病,干枯燥裂多为协日病或热证,口唇渗水、苍白多为巴达干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牙龈及咽喉:热性疾病牙龈发痒、糜烂,咽喉红肿、化脓;寒性疾病牙龈和咽喉呈苍白、肿胀、糜烂。毛发、指甲:赫依毛发竖立,指甲灰白、变厚;协日病毛发脱落,指出现黑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