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56

第56章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8)

8.白鹤翩跹的朝鲜族《农乐舞》

至今没有最终确定语言系属关系,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和辽宁、黑龙江等省的我国朝鲜族,并非是我国现今疆域内的原生民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遭受连年灾荒和日军的野蛮侵略,大批半岛上的民众开始向我国东北地区迁徙并定居,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朝鲜族,自古与我国有着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隋唐以后,中朝之间的频繁交往使我国中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不断传入朝鲜半岛,使朝鲜民族至今在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和宗教习俗等多方面,与我国有不少相同之处。朝鲜民族自古以飞鸟为民族图腾,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把“鹤”视为天界与神仙相依的飞鸟而称作“仙鹤”。

随着科学的进步,虽然人们思想中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但对仙鹤的喜爱与崇敬却始终留存。人们把仙鹤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把仙鹤栖息之地认作是吉祥之地。据说,朝族男子在一身素白衣裤外另罩一件黑色背心的传统服饰,是来源于对“仙鹤”白羽黑翅的仿照。而且,在出席正式场合时,还要特地戴上一顶犹如“鹤冠”的黑色纱帽,给人以高贵、素雅之感。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

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随着节目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

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颀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倻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曳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

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的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板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

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

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干条丝雨盘旋落碧,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丰富而热烈的《农乐舞》之后,人们将转入自娱性的集体自娱舞蹈,作为欢度节日的继续。

第五节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绚丽多姿,不管是南方民族,或是北方民族,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服饰、生活用品、建筑等各方面发展了各民族特有的工艺,丰富和美化了生活,是我国美术艺坛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唐卡,为藏语译音,意为卷轴佛画,是以佛像为基本题材绘制而成的画,其种类繁多,类型丰富。除彩绘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缂丝、堆绣和珍珠唐卡。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织锦唐卡则以缎纹为底,以各种丝线为纬,间错提花织造;缂丝唐卡则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织出的效果很像缕雕的艺术品,富有立体感;堆绣就是用补花形式制作成的唐卡。最珍贵的要数珍珠唐卡,是将珍珠连起来缝制在画布上,组成造型优美的佛像。这种唐卡珠玑壁合,金彩辉映,十分华丽。

藏民族制作唐卡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五世达赖喇嘛所着《大昭寺目录》中记载:“藏王松赞干布用鼻血描绘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已有这种将神像绘制在布面上的形式。可以确认的是,唐卡画的基础是壁画,随着佛教的弘扬,为传教的需要,这种便于携带和悬挂的卷轴画也就慢慢流行起来。

这种卷轴画从其诞生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其选材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造型表现各种不同的禅佛造像,佛陀、菩萨、本尊、度母、护法神、多教派的禅师,还有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宗教故事传说、六道轮回等内容以及藏族天文、历法、藏医药等内容。开始在寺庙的殿堂里悬挂,后来信徒们家中也有悬挂,于是越传越广,成为藏民族的一种重要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