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38

第38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8)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伴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伴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伴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卖鸡肉找对象——傣族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用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而没有对象的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当双方恋爱成熟时,一般由男方请舅舅或姨妈出面去姑娘家提亲,对方答应后便可成婚。

踩麻袋和推木雁——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婚礼形式较多,各不相同。在结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较有趣。在结婚这一天,新郎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骑马来到新娘家。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麻袋里装有稻谷之类的粮食,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裕,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被引到“新郎房”前院,地上铺有席或者毯子。当伴娘把系有白绸布坠子的扇子交给新郎,把木制雁放在新郎面前时,新郎要行一次礼,然后跪下来用右手握扇,用扇推雁,一直将雁推到“新郎房”台阶为止。推雁时如不小心,把雁推翻,说明新郎不机灵、蠢笨。新娘家铺席时往往有人在席子暗处搞些名堂,想让新郎把雁推翻。所以新郎推雁时往往假装用扇子推,实际用手推,以免推倒,但不能让人家看出来。推完雁,进“新郎房”就坐。吃过饭,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与亲戚行礼告别,新郎骑马前行,新娘坐轿随行。朝鲜族在婚礼上为何要让新郎推木雁,说法比较多,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以后形影不离,不管是雄还是雌,如一方先死,另一方不再配偶。在婚礼上推木雁,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到老。

秤杆揭盖头——满族婚俗

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娶亲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30斤)、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娶亲一般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棚”;第二天称“亮轿”;第三天是拜堂成亲。

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新娘娶到家之后,新郎、新娘拜堂,新娘开脸并改梳发型。再拜神竿和神后,拜公婆,款待亲友。在这过程中,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然后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抚摸新娘的头发。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象征白头偕老。

新婚宴后送别亲友后,还要举行家宴。这时,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饭,伺候家人。新婚夫妇入洞房,上炕时花烛不能吹灭,要用扇子扇灭。

夏尔巴人的抢婚习俗

“夏尔巴”,意为东方人。他们声称自己的祖先是东方金沙江畔藏民族的一支。大约7世纪之前,为避免连年不断的战乱,整个部落向西长途跋涉数千公里,最后定居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珠穆朗玛峰下,在白雪红松掩映的翠色峡谷繁衍生息。他们的言语习俗,还带有中世纪康巴人某些特点。抢婚,便是一种从古老年代传袭下来的婚姻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抢婚的形式也在改变。近代夏尔巴人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父母商定了一门亲事,但是瞒着姑娘一人,或者跟她讲了,她不愿意,于是采取“抢婚”的办法达到目的。当婚礼的筹备工作在隐秘的情况下准备就绪之后,姑娘的父母找个非常寻常的借口,例如让她到山上砍柴、河边背水、寺院进香,或者到未来公婆家借火、借盐。而她的丈夫,带着亲戚朋友,埋伏在某个地方。姑娘过来时,大伙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将她抓住,由新郎用大披巾包裹,背进屋里强行举行婚礼。这种“抢婚”,常常以一场悲剧告终。

五、丧葬风俗

丧葬风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感情的心理状态。葬俗的内容可分为丧礼和葬式两个方面。关于丧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繁简不等。葬式虽然种类很多,但不外乎土葬、火葬、天葬(鸟兽葬)、树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下面以藏族、彝族、珞巴族、侗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丧葬习俗为例略作介绍。

藏族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风、天花、炭疽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丧葬的礼仪与禁忌

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僧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之内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帮助死者亲属包括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为死者超度。到了最后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和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入坑掩土后,严禁上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引起尸体复起。

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但送葬人却无需避忌什么。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所以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表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字,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和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西藏地区的丧葬礼仪与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及其他物品。因为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内放入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几乎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服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出殡那天早上,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画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把鬼送走。这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炷香。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和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并在这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彝族的丧葬习俗

彝族的丧葬,古代实行火葬,明清后改为土葬,夭折者有树葬、路葬、弃葬等葬法,老人死后有“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

接气是指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着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气”时,子女要用一只大公鸡对口“接气”,也有的由长子对着老人的口哈气,以示“接气”。接气后表示老人已去世。彝族的报丧方法是鸣枪或鸣炮,村人听到枪声,便会主动前来帮忙。

“告丧”是向死者的后家告之死者去世的消息,告丧人到后家后,先在后家堂屋里磕头,告之丧讯,主人招呼报丧人坐定,另设一空座位,意为亡者灵魂就坐,接着捉一鸡让报丧人用左手杀死后切成块煮,鸡头、鸡翅、鸡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挂在门框上,吃过饭后由直系亲属拉一只羊,请一班乐师和亲友扛着魂幡孝旗,敲锣打鼓,吹响长号、唢呐,前去吊丧。

“打断气羊”彝语叫“哥则曲”,意为断气的伴,是在老人亡故后,丧家拉来一只绵羊,抱在死者头上绕九圈后,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头对着死者的头放在一起,长者念祭词“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里生活,你带走这只绵羊,作为你的财产,拿去给祖灵作见面礼”,念毕之后,杀羊烧肉祭死者亡灵。